《医方简义》卷二方名青蒿芩芍汤组成青蒿1钱,白芍1钱半,黄芩1钱半,知母1钱,贝母1钱,生地3钱,杏仁(光)3钱,橹豆皮1钱5分,神曲2钱,竹叶20片。主治伏暑。用法用量水煎服。
详见百科词条:青蒿芩芍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4:39:01 共89字 ]
古籍中的青蒿芩芍汤如下:
- 《汤头歌诀》:[补益之剂]秦艽鳖甲
(散,罗谦甫)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鳖甲、地骨皮、柴胡各一两,青蒿五钱,秦艽、当归、知母各五钱,乌梅五钱。治略同前,汗多倍黄。此方加青蒿、乌梅,皆敛汗退蒸之义。)《汤头歌诀》清汪昂公元1644-1911年...
- 《苏沈良方》:[卷第一]论青蒿
蒿之类至多,如青蒿一类。自有两种,有黄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谓之青蒿,亦恐有别也。陕西绥银之间,有青蒿丛,或间有一两株,迥然青色,土人谓之香蒿。茎叶与常蒿悉同,但常蒿色绿。而此蒿色青翠,一如松桧之色。至深秋,余蒿并黄,此蒿尤青,气颇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此为胜。《苏沈良方》北宋沈括及苏轼撰公元960-1127年...
- 《本草衍义》:[卷十一]草蒿
今青蒿也,在处有之,得春最早,人剔以为蔬,根赤叶香。今人谓之青蒿,亦有所别也。但一类之中,又取其青者。陕西、绥、银之间有青蒿。在蒿丛之间,时有一两窠,迥然青色,土人谓之为香蒿。茎叶与常蒿一同,但常蒿色淡青,此蒿色深青。犹青,故气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为胜,不然诸蒿何尝不青?《本草衍义》宋·政和六年寇宗奭公元1116年...
- 《神农本草经》:[卷三下经]草蒿
味苦,寒。主疥瘙、痂痒、恶创,杀虫,留热在骨节间,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溃。生川泽。《名医》曰∶生华阴。案∶《说文》云∶蒿,也;,香蒿也,或作。《尔雅》云∶蒿。郭璞云∶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为。《史记·司马相如传》∶。注《汉书音义》曰∶,蒿也。陶弘景云∶即今青蒿。《神农本草经》清孙星衍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新编》:[卷之三(角集)]青蒿
青蒿,味苦,气寒,无毒。入胃、肝、心、肾四经。专解骨蒸劳热,尤能泻暑热之火,愈风瘙痒,止虚烦盗汗,开胃,安心痛,明目辟邪,养脾气,此药最佳。盖青蒿泻火热,又不耗伤气血,用之以佐气血之药,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使,无往不宜也。但必须多用。因其体既轻,而性兼补阴,少用转不得力。夫人身最嫌火盛,泻火之药动必伤阴,欲其泻火不损阴者,原无多味,乌可置青蒿于无用之地耶。人身不离阴阳,火盛则阴不生,阳不长...
- 《新修本草》:[卷第十]草蒿
味苦,寒,无毒。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溃。生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谨案〕此蒿,生挪敷金疮,大止血、生肉,止《新修本草》唐苏敬等20余人编写公元659年...
- 《傅青主男科重编考释》:[火症门]火越
此乃胃火与肝火,共腾而外越,不为丹毒,即为痧疹,非他火也。方用∶元参(一两)干葛(三两)升麻(三钱)青蒿(三钱)黄(三钱)水煎服。此方妙在用青蒿,肝、胃之火俱平。又佐以群药重剂,而火安有不灭者乎?治小儿亦效。《傅青主男科重编考释》...
- 《博济方》:[卷一血证]如智散
治五心虚烦,夜多盗汗,面色黄瘁,四肢少力,多困饶睡,饮食不进。萎蕤川芎青皮(去白)肉桂(去皮)木鳖子当归(去须)羌活秦艽柴胡(去苗)乌梅上同杵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青蒿头子七枚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若冬月无青蒿,以姜枣代煎之。《博济方》宋·庆历七年王衮公元10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