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痘

目录

1 拼音

qīng chūn dòu

2 英文参考

whelk[朗道汉英字典]

3 痤疮·肺风粉刺

肺风粉刺(lung-wind acne)为病名[1]。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是指以颜面、胸、背等处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碎米样粉脂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2]。肺风粉刺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因典型皮损能挤出白色半透明状粉汁,故称之粉刺。以皮肤散在性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伴皮脂溢出为临床特征。好发于颜面、胸、背部。多见于青春期男女。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刺,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清肺饮,外敷颠倒散。”

肺风粉刺相当于西医的痤疮[2]

3.1 肺风粉刺的病因病机

素体阳热偏盛,加之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本病;或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熏,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若病情日久不愈,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化湿生痰,痰瘀互结,致使粟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累累相连。

总之,素体血热偏盛是肺风粉刺发病的内因;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件。若湿热夹痰,则会使病程缠绵,病情加重。

3.2 肺风粉刺的诊断

肺风粉刺好发于颜面,亦可见于胸背上部及肩胛部等处,典型皮损为毛囊性丘疹,多数呈黑头粉刺,周围色红,用手挤压,有小米或米粒样白色脂栓排出,少数呈灰白色的小丘疹,以后色红,吨部发生小脓疱,破溃后痊愈,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有轻度凹陷的疤痕。有时形成结节、脓肿、囊肿等多种形态损害,愈后留下明显疤痕,皮肤粗糙不平,伴有油性皮脂溢出。

一般无自觉症状或稍有瘙痒,若炎症明显时,可引起疼痛或触痛。病程缠绵,往往此起彼伏,有的可迁延数年或十余年,一般到30岁左右可逐渐痊愈。

3.3 需要与肺风粉刺相鉴别的疾病

3.3.1 酒渣鼻

酒渣鼻好发于中年人,损害为面部中央及鼻尖弥漫性红斑、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晚期形成鼻赘。

3.3.2 职业性痤疮

职业性痤疮常见于与矿物油接触者,可产生痤疮样皮损,损害较密集,可伴毛囊角化,除面部外,常侵犯手背、前臂、肘及膝等接触部位。

3.4 肺风粉刺的治疗

3.4.1 辨证治疗

3.4.1.1 肺经风热

肺风粉刺·肺经风热证(lung-windacne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in lung channel)是指肺经风热,发于头面,以丘疹色红,或有痒痛,颜面潮红,鼻息气热,口微渴,大便干,多见于疾病的初期阶段,舌边尖红或尖部芒刺,舌苔薄黄,脉略浮或弦为常见症的肺风粉刺证候[2]

3.4.1.1.1 症状

丘疹色红,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3.4.1.1.2 辨证分析

肺经风热,壅阻于肌肤,故丘疹色红,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肺经风热之象。

3.4.1.1.3 治法

清肺散风。

3.4.1.1.4 方药治疗

枇杷清肺饮加减。

3.4.1.2 湿热蕴结

肺风粉刺·湿热蕴结证(lung-windacne with dampness-heat amassment pattern)是指湿热蕴结,发于头面,以皮肤油腻,毛孔粗大,疼痛性丘疹和脓疱为主,间有结节、囊肿,或伴口臭,口干不欲饮,尿赤便秘,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为常见症的肺风粉刺证候[2]

3.4.1.2.1 症状

皮损红肿疼痛,或有脓疱;伴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3.4.1.2.2 辨证分析

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湿热蕴结,薰蒸肌肤,故皮损红肿疼痛,或有脓疱;湿热蕴结肠胃,故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3.4.1.2.3 治法

清热化湿。

3.4.1.2.4 方药治疗

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3.4.1.3 痰湿凝结
3.4.1.3.1 症状

皮损结成囊肿;或伴有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脉滑。

3.4.1.3.2 辨证分析

脾失健运,化湿生痰,痰湿凝结于肌肤,故见皮损结成囊肿;中焦不运则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脉滑为痰湿凝结之象。

3.4.1.3.3 治法

化痰健脾渗湿。

3.4.1.3.4 方药治疗

海藻玉壶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3.4.1.4 肝经郁热

肺风粉刺·肝经郁热证(lung-windacne with pattern of heat stagnation in liver channel)是指肝经郁热,发于面颊两侧,甚至连及颈项,以炎症性丘疹、脓疱疹为主,伴有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女性乳胀不适,月经不调,或月经过多过少,或经色暗淡,月经期间病情加重,舌质红,舌苔黄,脉弦细或弦数为常见症的肺风粉刺证候[2]

3.4.1.4.1 症状

发于面颊两侧,甚至连及颈项,以炎症性丘疹、脓疱疹为主,伴有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女性乳胀不适,月经不调,或月经过多过少,或经色暗淡,月经期间病情加重,舌质红,舌苔黄,脉弦细或弦数。

3.4.1.5 热毒夹瘀

肺风粉刺·热毒夹瘀证(lung-windacne with pattern of heat-toxin complicated by stasis)是指热毒夹瘀,发于头面,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根底红肿,自觉局部灼热疼痛,脓疱破溃或吸收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凹陷性小瘢痕,多见于青少年,伴口干喜饮,烦热口臭,便干溲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洪或弦数为常见症的肺风粉刺证候[2]

3.4.1.5.1 症状

发于头面,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根底红肿,自觉局部灼热疼痛,脓疱破溃或吸收后,可遗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凹陷性小瘢痕,多见于青少年,伴口干喜饮,烦热口臭,便干溲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洪或弦数。

3.4.1.6 痰瘀互结

肺风粉刺·痰瘀互结证(lung-windacne with pattern of intermingled phlegm and stasis)是指痰瘀互结,发于头面,以皮疹暗红或色紫,炎性结节或囊肿为主,经久不愈,有瘢痕和色素沉着,或见窦道,无明显疼痛,常伴有胸闷腹胀,身困口黏,女性伴有月经不调,夹有紫黑色块,痛经,舌质暗红,舌边尖有瘀点或瘀斑,舌苔黄腻,脉弦滑为常见症的肺风粉刺证候[2]

3.4.1.6.1 症状

发于头面,以皮疹暗红或色紫,炎性结节或囊肿为主,经久不愈,有瘢痕和色素沉着,或见窦道,无明显疼痛,常伴有胸闷腹胀,身困口黏,女性伴有月经不调,夹有紫黑色块,痛经,舌质暗红,舌边尖有瘀点或瘀斑,舌苔黄腻,脉弦滑。

3.4.2 外治法

(一)颠倒散、鹅黄散等,茶水调搽。

(二)三黄洗剂、颠倒散洗剂、痤疮洗剂等外搽。

3.5 肺风粉刺患者日常保健

1.经常用温水、硫黄肥皂洗脸,以减少油脂附着面部堵塞毛孔。

2.禁止用手挤压皮损,以免引起感染。

3.少食油腻、辛辣及糖类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4 酒皶鼻·肺风粉刺

肺风粉刺为病名[2]。见《外科正宗》卷四,即酒皶鼻[2]

肺风指类似酒皶鼻的病证[3]。见《丹溪心法·鼻病》。又名肺风疮[3]。主要症状为鼻色赤[3]。《类证治裁·鼻口症》:“有不饮酒而鼻色赤,名肺风,由血热郁于肺。清肺饮。”《杂病源流犀烛·鼻病源流》:“鼻上红肿……亦有不饮酒而色赤者,名肺风疮,由血热郁肺不散也。宜清肺饮子,或四物、五苓二方合用,加黄芩、黄柏。”

酒皶鼻又称酒齇鼻、鼻齄、肺风、肺风粉刺、赤鼻、鼻准红赤,俗称酒渣鼻、酒糟鼻,古名鼻赤[4]。出《魏书·王慧龙传》。《黄帝内经素问·热论》:“脾热病者,鼻先赤。”由脾胃湿热上熏于肺所致[4]。症见鼻准发红,久则呈紫黑色,甚者可延及鼻翼,鼻部油腻,疹起如黍,色赤肿痛,破后出粉白汁,日久皆成白屑[4]。重则皮肤变厚,鼻头增大,表面隆起,高低不平,状如赘疣[4]。治宜清热凉血,宣肺散结。内服凉血四物汤或枇杷清肺饮[4]。形成鼻赘时内服通窍活血汤或用手术切割。早期外用颠倒散凉水调搽[4]。亦可用七星针轻刺患处,日一次[4]

证治详见酒渣鼻条。

5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84.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78.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