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qì jué
2 英文参考
syncope due to disorder of qi[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qi syncop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coma with qi disorder[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isorder of qi activitie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yncope resulting from disorder of vital energy[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气厥:1.厥证之一;2.病理名词。
4 厥证之一·气厥
气厥(syncope due to disorder of qi[1]、qi syncope[2])亦称中气(《证治要诀·厥》),为厥证之一[3]。是指中气衰竭,或气机逆乱蒙闭诸窍所致的厥证[2]。气厥常分为实证、虚证进行辨治。气厥和血厥之实证常转化为气滞血瘀之证[4]。
《景岳全书·厥逆》:“气厥之证有二,以气虚气实,皆能厥也。气虚卒倒者,必其形气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脉微弱,此气脱证也。宜参、芪、归、术、地黄、枸杞、大补元煎之属,甚者以回阳饮、独参汤之类主之。气实而厥者,其形气愤然勃然,脉沉弦而滑,胸膈喘满,此气逆证也。《经》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即此类也。治宜以排气饮,或四磨饮,或八味顺气散、苏合香丸之类,先顺其气,然后随其虚实而调理之。又若因怒伤气,逆气旋去而真气受损者,气本不实也。再若素多忧郁恐思而气怯气陷者,其虚尤可知也。若以此类而用行气开滞等剂,则误矣。”
《证治要诀·厥》:“气厥,即中气。”
《丹溪心法·厥》:“气厥者,与中风相似,何以别之?风中身温,气中身冷。以八味顺气散或调气散。如有痰,以四七汤、导痰汤服之。”
4.1 气厥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气厥是指气机怫郁上逆所致的厥证[1]。
《中医药学名词》(2010):气厥是指中气衰竭,或气机逆乱蒙闭诸窍所致的厥证[2]。
4.2 气厥的辨证治疗
《景岳全书·厥逆》:“气厥之证有二,以气虚气实,皆能厥也。气虚卒倒者,必其形气索然,色清白,身微冷,脉微弱,此气脱证也。宜参、芪、归、术、地黄、枸杞、大补元煎之属,甚者以回阳饮、独参汤之类主之。气实而厥者,其形气愤然勃然,脉沉弦而滑,胸膈喘满,此气逆证也。《经》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即此类也。治宜以排气饮,或四磨饮,或八味顺气散、苏合香丸之类,先顺其气,然后随其虚实而调理之。又若因怒伤气,
逆气旋去而真气受损者,气本不实也。再若素多忧郁恐思而气怯气陷者,其虚尤可知也。若以此类而用行气开滞等剂,则误矣。”《丹溪心法·厥》:“气厥者,与中风相似,何以别之?风中身温,气中身冷。以八味顺气散或调气散。如有痰,以四七汤、导痰汤服之。”
4.2.1 实证
气厥·实证(qi syncope with excess syndrome[2])是指邪实闭窍,气机上逆,以突然昏倒,人事不知,牙关紧闭,两手握拳,呼吸急促,或见四肢厥冷,苔薄白,脉伏或沉弦等为常见症的气厥证候[5]。
4.2.1.1 气厥实证的症状
多因情志异常、精神刺激而发作,患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拳握,呼吸气粗,或四肢厥冷,苔薄白,脉伏或沉弦[6][4]。
4.2.1.2 证候分析
由于肝气不舒,气机逆乱,上壅心胸,阻塞清窍,故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握拳。而肝气上逆,气机闭塞,肺气不宣,则呼吸气粗。阳气被郁,不能外达,则四肢厥冷。气闭于内,则见脉伏,肝气郁滞未畅,则脉见沉弦。[6]
4.2.1.3 治法
顺气降逆开郁[4]。
4.2.1.4 气厥实证的方药治疗
五磨饮子[备注]五磨饮子(《医方集解》):乌药、沉香、槟榔、积实、木香加减。方中以沉香、乌药降气调肝;槟榔、枳实、木香行气破滞。本方亦可加入白豆蔻、檀香、丁香、藿香之类以理气宽胸。若肝阳偏亢,症见头晕而痛,面赤升火,可加入钩藤、石决明、磁石等药以平肝潜阳。若醒后时时啼哭,哭笑无常,睡眠不宁者,可加茯神、远志、酸枣仁等药以安神宁志。若痰声漉漉,痰多气塞者,可加胆星、贝母、橘红、竹沥等药以涤痰清热。[6]
精神刺激常可导致本证反复发作。因此,平时可服逍遥散[备注]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柴胡、白术、白芍药、当归、茯苓、炙甘草、薄荷、煨姜以理气达郁,调和肝脾,防止复发[6]。
4.2.1.5 气厥实证的饮食疗法
4.2.1.5.1 推荐食材
4.2.1.5.2 推荐食疗方
1.佛手茶(《本草再新》):佛手5g,花茶3g,用200mL开水泡饮,冲饮至味淡。
2.麦芽青皮饮(《保健药膳》):生麦芽30g,青皮10g。将生麦芽、青皮用冷水浸泡约半小时,入砂锅中煮沸,后用小火煮约1小时,去渣取汁即成。代茶频饮。
3.柚皮粥(《常见病食疗食补大全》):鲜柚子皮1个,粳米60g,葱、盐、油各适量。将柚子皮放炭火上烧去棕黄色的表层并刮净,放入清水中浸泡1天,切块加水煮开,入粳米同煮作稀粥,加葱、盐、油调味服食。
4.2.2 虚证
气厥·虚证(qi syncope with deficiency syndrome[2])是指元气亏虚,气随血脱,津竭气脱,以头晕目眩,心慌气短,突然昏仆,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或小便自遗,舌淡,脉沉细微等为常见症的气厥证候[5]。
4.2.2.1 气厥虚证的症状
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质淡,脉沉微[6]。患者多素体虚弱,因陡受惊恐或过度劳倦、饥饿受寒而诱发[4]。
4.2.2.2 证候分析
由于元气素虚,又因悲恐或疲劳过度,一时气机不相顺接,中气下陷,清阳不升,因而眩晕昏仆,面色苍白,气息低弱。阳气虚衰,难以温通,则见肢冷;卫外不固,则见汗出。舌质淡,脉沉微,为正气不足之征。[6]
4.2.2.3 治法
4.2.2.4 气厥虚证的方药治疗
四味回阳饮[备注]四味回阳饮(《景岳全书》):人参、制附子、炮姜、炙甘草加减。方中以人参补气;附子、炮姜回阳,甘草和中。若表虚自汗者,可加黄芪、白术等以益气固表。若汗出不止者,可加龙骨、牡蛎等以固涩止汗。若纳食不香,咳嗽痰多者,可加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等以健脾化痰。若心悸不宁者,可加远志、酸枣仁等以养心安神。[6]
本证亦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平时可常服香砂六君子丸[备注]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和中,以防患于未然。另可加用甘麦大枣汤[备注]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方论》):甘草、淮小麦、大枣养心宁神,甘润缓急,合前方则心脾同调,更可加强疗效。并可治神伤气厥之厥证。四味回阳饮乃治厥脱之重证,临证时必须慎加辨别。[6]
4.2.2.5 气厥虚证的饮食疗法
4.2.2.5.1 推荐食材
4.2.2.5.2 推荐食疗方
1.黄芪枣姜茶(《中医良药良方》):炙黄芪10g,红枣5枚,生姜2片。黄芪切成薄片,红枣剖开去核,生姜去皮切丝。将上述药物置杯中,沸水冲泡,加盖焖15分钟后即成。代茶饮。
2.乌鸡汤(《饮膳正要》):雄乌鸡1只,陈皮3g,良姜3g,胡椒6g,草果2个,葱、豉、酱各适量。先将雄乌鸡宰杀去毛及内脏,洗净切成小块,再将陈皮、良姜、胡椒、草果四味用纱布包扎,与鸡块同炖,放入葱、豉、酱等熬成汤,分数次热食之。
3.补虚正气粥(《圣济总录》):黄芪30~60g,人参10g,粳米100g,白糖少许。先将黄芪、人参切成薄片,用冷水浸泡约半小时,入砂锅煮沸,然后用小火煮1~2小时,去渣取汁,再入粳米煮粥即成,食时可稍加白糖。每日1剂,分三餐服食。
4.3 关于厥证
厥证(syncope[2][1])为病证名[7]。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等篇。厥证简称厥[7]。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6]。多因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致[8]。轻者昏厥时间较短,自会逐渐苏醒,清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㖞斜等后遗症[6]。严重的,则会一厥不醒而导致死亡[6]。《类经·厥逆》指出:“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者,手足逆冷是也。”《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7]。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7]。现一般分为气厥、血厥、寒厥、热厥、痰厥等类型[8]。
各种时行热病、中暑、中风、癫痫、脏躁、疫毒痢和消渴、癃闭、臌胀病后期,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昏厥。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急性传染病、脑血管意外、煤气(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中毒性痢疾、糖尿病危象、肝昏迷、尿毒症、低血糖症、癔病性昏迷等[9]。
现代医学中的休克、虚脱、昏厥、低血糖昏迷及癔病性昏迷等症多属厥证范畴[8]。
详见厥证条。
5 病理名词·气厥
气厥为病理名词[3]。指气逆[3]。《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变衄衊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6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5.
- ^ [4]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53-56.
-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6]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7-120.
-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89.
- ^ [8]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66.
- ^ [9]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3-34.
治疗气厥的穴位
- 中泉
肺胀满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腹中诸气痛,腹中气痛,癔病,中风,咳嗽,气喘,唾血,腹痛...
- 池泉
,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唾血,腹胀,腹中诸气痛,癔病,中风,咳嗽,气喘,唾血,腰痛,现代又用...
- 一窝风
膨膨然,胸闷,胃气上逆,胃痛,吐血,唾血,腹中诸气痛,目中白翳,掌中热,癔病,中风,脑充血、角膜白...
- 阙俞
阴交尽谓厥阴,在此指心包,俞即输注,本穴是心包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厥阴俞。厥阴俞穴主治心肺,...
- 阴都
阴都也。本穴秉少阴之气,外平中脘,内应胃弯,胃主中气,宜常充盈,故名阴都。于此处所云中气者,即脾胃之...
- 更多治疗气厥的穴位
治疗气厥的方剂
- 五磨饮子
分。功能主治:《医方考》卷六方之五磨饮子主治暴怒气厥卒死。治暴怒暴死,名曰气厥者。用法用量:白酒磨汁...
- 如圣饼子
之如圣饼子功能清头目,消风化痰,暖胃。治男子妇人气厥,上盛下虚,痰饮风寒,偏正头痛,痛连脑巅,吐逆恶...
- 茱萸附桂汤
6分,乌药1钱,大枣2个,生姜3片。主治:中寒,肝气厥逆,胁下及腹中绞痛,下利,手足厥冷,指爪皆青。...
- 茴香四逆汤
2钱,甘草5分,大枣3个。功能主治:直中少阴,肾气厥逆,腹痛下利,手足厥冷,小便清利。用法用量:水2...
- 草神丹
如流水声;童子骨蒸,小儿急慢惊风,痘疹变黑缩陷;气厥卒仆;双目内障;吞酸逆气,痞积血块,大小便不禁;...
- 更多治疗气厥的方剂
治疗气厥的中成药
- 参芪力得康片
。功能与主治:补气养血,升阳益胃。用于气血不足,中气虚陷,体倦乏力,食欲不振,睡眠不良,大便溏泄。用...
- 通关散
麝少许。主治:《女科指掌》卷一之通关散主治妇人血厥,平居无病,忽如死人,身不动摇,目闭口噤。用法用...
- 四逆散
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肢厥逆,脉弦。2.肝脾不和证。症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
- 甘芍降糖片
芍降糖片的药理作用:白芍养阴生津,甘草能祛火、理中气。两药合用具有养阴退热之功。甘芍降糖片的功能主治...
- 补中益气膏
。功能与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 更多治疗气厥的中成药
气厥相关药物
- 补中益气丸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
- 补中益气丸(水丸)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
- 开胃健脾丸
份】【性状】【功能主治】健脾和胃。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和所致的泄泻、痞满,症见食欲不振、嗳气吞酸、腹...
- 补中益气丸
【标准来源】药典2000请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药品名称】品名:...
- 参芪力得康片
】【功能主治】补气养血,升阳益胃。用于气血不足,中气虚陷,体倦乏力,食欲不振,睡眠不良,大便溏泄。【...
- 更多气厥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气厥
-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二十]锦囊治疗方论
产。子母俱活。又一孕妇居丧积劳,少食受寒,忽四肢厥冷喘急大作,额汗如雨,六脉沉微欲脱,余令以人参五...
- 《医学纲目》:[卷之四十·《内经》运气类注]五运六气总论
为治之气,皆所谓六气之本也。其中见之气,乃六气之中气也。通前六气之标言之,则本居上,标居下,中气居本...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三]杂病第二十六
逆。故不欲食也。五者音也。音主长夏。肝心气逆。则中气不舒。故言益小也。当取足太阴以疏脾气。则食气得以...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三]厥论第二十四
头。下象地以养足。中旁人事以养五脏。苟失其养。则气厥而为头痛。脏厥而为心痛矣。阳明之气。上出于面。厥...
- 《医经原旨》:[卷三]标本第六
风为本,厥阴为标。但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以太阴为中气,而金从湿土之化;厥阴与少阳为表里,故以少阳为中...
- 更多古籍中的气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