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

目录

1 拼音

qì guǎn

2 英文参考

trachea[朗道汉英字典]

windpipe[朗道汉英字典]

qìguǎ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16(穴)[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rache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气管:1.耳穴名;2.呼吸器官的一部分。

4 耳穴名·气管

气管(qìguǎn CO16 trachea)为耳穴名[1][2]。出《针法灸法学》。在心区与外耳门之间[2]

4.1 标准定位

耳穴·气管在心区与外耳门之间[2]

耳穴·气管位于耳甲腔,在口穴和心穴之间[2]

4.2 主治病症

耳穴·气管主治咳喘[2]

4.3 刺激方法

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2]

5 呼吸器官的一部分·气管

气管(trachea),呼吸器官的一部分。为后壁略平的圆筒型管状,成年人长约11-13厘米。上端平第六颈椎下缘,与环状软骨相连,向下至第四,五胸椎体(相当胸骨角平面)交界处,分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称为气管杈。气管主要由14-16个半环状软骨构成,有弹性,软骨为“C”字形的软骨环,缺口向后,各软骨环以韧带连接起来,环后方缺口处由平滑肌和致密结缔组织连接,保持了持续张开状态。左主支气管长,细,较水平。右主支气管较短,粗,较垂直,异物容易落入右支气管内。

5.1 气管的解剖

气管上接喉部,下端止隆嵴于第4、5胸椎椎体之间(相当于胸骨角)平面与主支气管相连。成人自环状软骨下缘至隆嵴,全长约10~13cm,我国男性平均长度为10.31cm,活体测量数据为13.6cm。

气管的前壁和两侧壁是由呈倒“U”字形的18~22个软骨环为支架构成,软骨环间由平滑肌连接形成管状。其后壁为膜样纤维平滑肌,称膜部,以疏松的结缔组织与食管贴连。婴幼儿气管近似圆形,成人气管的前壁呈弧形,后壁平坦,横断面呈“马蹄形”,前后径1.8~2.0cm,横径2.0~2.2cm,女性略小于男性。主支气管以下各级支气管口径逐渐变细,至末梢支气管仅0.1cm左右。

5.1.1 气管壁的结构

气管壁由外到内有外膜、肌层、软骨、黏膜下层和黏膜层。外膜菲薄,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肌层为弹性平滑肌,维持气管壁的弹性。软骨环宽3~4mm,占气管断面的2/3,有的呈分叉状,有的上下两软骨环的一部分相互融合。黏膜下层充满微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纤维。黏膜层为柱状上皮,表面有纤毛,可将分泌物向上推送。气管可随颈部的伸屈上下移动。低头时气管几乎全部进入纵隔内,环状软骨亦能到达胸骨切迹以下。抬头时气管几乎可上提一半,在颈部可触及很长的一段气管。小儿的气管弹性好,伸缩幅度大。45岁以上者,常有胸椎后突,气管上提受限,且因纤维化增加,使气管变硬、变脆,故作气管切除时,在长度上应适当保守些。

5.1.1.1 粘膜

表面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基细胞、刷细胞和弥散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等组成。纤毛细胞呈柱状,游离面有纤毛,每个细胞约有300根,核卵圆形,位于细胞中部。纤毛向咽侧呈快速摆动,将粘液及附于其上的尘粒,细菌等异物推向咽部被咳出,故纤毛细胞有净化吸入空气的重要作用。杯状细胞也甚多,其结构与肠道上皮的杯状细胞相似,顶部胞质内含大量粘原颗粒,细胞分泌的粘蛋白(mucin)是一种大分子糖蛋白,它与管壁内腺体的分泌物在上皮表面共同构成一道粘液性屏障,粘附吸入空气中的异物,溶解吸入的SO2、CO等有害气体,随粘液咳出。基细胞呈锥形,位于上皮深部,是一种未分化的细胞,有增殖和分化能力,可分化形成前述两种细胞。

刷细胞(brush cell)呈柱状,游离面有许多排列整齐的微绒毛,形如刷状。刷细胞的功能尚不清楚,可能有一定吸收作用。细胞顶部可见基粒,因此认为它可能是一种未成熟的纤毛细胞。有的刷细胞基部可见与传入纤维构成的突触,故它还可能有感受刺激的功能。

气管及其以下分支的导气部管壁上皮内还有弥散的神经内分泌细胞,细胞呈锥体形,散在于上皮深部,胞质内有许多致密核心颗粒,故又称小颗粒细胞(small granule cell)。免疫细胞化学研究证明,细胞内含有多种胺类或肽类物质,如5-羟色胺、蛙皮素、降钙素、脑啡肽等,分泌物可能通过旁分泌作用,或经血液循环,参与调节呼吸道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和腺的分泌。

固有层结缔组织中的弹性纤维较多,使管壁具有一定弹性。固有层内也常见淋巴组织,它与消化管管壁内的淋巴组织一样,也有免疫性防御功能。浆细胞分泌的IgA与上皮细胞产生的分泌片结合形成分泌性IgA,释放入管腔内,可抑制细菌繁殖和病毒复制,减弱内毒素的有害作用。

5.1.1.2 粘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与固有层和外膜无明显分界。粘膜下层除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外,还有较多混合性腺。

5.1.1.3 外膜

为疏松结缔组织,较厚,主要有16~20个“C”形透明软骨环构成管壁支架,软骨环之间以弹性纤维组成的膜状韧带连接,使气管保持通畅并有一定弹性。软骨环的缺口朝向气管后壁,缺口处有弹性纤维组成的韧带和平滑肌束。咳嗽反射时平滑肌收缩,使气管腔缩小,有助于清除痰液。

气管上端平第6颈椎体下缘与喉相连,向下至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支气管为止,成人全长约10-13厘米,含15-20个软骨环。分杈处叫气管杈。根据行程,气管可分为颈、胸两段,颈段较浅表,在胸骨颈静脉切迹上方可以摸到。

气管颈段,相当于第2、3软骨环的前方为甲状腺峡部,两侧为甲状腺侧叶。后面有食管,在食管与气管之间两侧有左右喉返神经。左喉返神经自主动脉弓下,右喉返神经自锁骨下动脉下方,分别向后旋转上行于气管与食管之间,在环状软骨与甲状软骨间进入喉部。气管胸段的前方有左无名静脉、无名动脉、胸腺、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及心神经丛等。右侧有肺及胸膜、右迷走神经、奇静脉等。左侧有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等。

5.1.2 气管的血液供应

上段主要来自甲状腺下动脉的分支,一般有2~3支。此外,锁骨下动脉、胸廓内动脉、肋间动脉也有分支供应。下段主要由主动脉弓下缘的支气管上、中动脉的分支供应。这些小血管在气管壁的两侧,相互吻合形成纵行的血管链,并向每个软骨环分出横行血管支,穿过软骨进入黏膜下层形成网络,为气管壁供应血液(图5.5.2.2-0-1,5.5.2.2-0-2)。另外在气管的两侧,有气管食管动脉发出分支分别供应气管和食管(图5.5.2.2-0-3)。

由于气管的血供分布为节段性,故对气管作节段性切除和吻合,不致影响血液供应。但是,切除气管时游离的范围不宜过长,一般掌握在距切缘1~2cm左右,气管两侧附着的组织不宜钳夹,以免引起供血不足而发生坏死。

5.1.3 淋巴

气管的淋巴引流十分丰富,在前方及两侧均有淋巴结。隆嵴下的淋巴结群,收集两侧肺及支气管的淋巴引流,是支气管肺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部位。因此,在行肺癌切除术时必须清扫隆嵴下的淋巴结。如隆嵴不能随呼吸上下移动时,提示该部已有淋巴结转移、浸润固定。

气管隆嵴部相当于胸骨角、主动脉弓下缘及第5胸椎上缘的平面,是气管与支气管的连接点,其左右主支气管分叉角度为70°~90°,隆嵴下淋巴结肿大可使分叉的角度增大。气体在隆嵴部呈射流状,能均匀地分布于两侧肺内,隆嵴变形将影响气体的弥散。主动脉弓部在其前方,由于主动脉阻挡,从左侧胸腔显露隆嵴比较困难(图5.5.2.2-0-4)。

5.2 气管外科

自Kuester1884年行首例气管手术以来,气管外科已历时一个多世纪。但由于气管为体内非成对器官、其长度及纵向伸缩度均有限、又有与心脏大血管毗邻等解剖结构学上的独特性,以及缺乏理想的替代品,故气管外科发展较为缓慢。近年来,由于麻醉、气管吻合技术的进步,逐步开展了气管侧壁切除修补、隆嵴切除重建、气管支气管袖式切除等手术,并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但是,气管外科术后并发症仍多,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5.3 气管和食管的关系

气管和食管均位于纵隔内。纵隔是在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及其间的结缔组织的总称,位于胸腔正中偏左,分隔左右胸膜囊和肺。以胸骨角为界,将纵隔分为上、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分为前、中、后三部。气管位于上纵隔,食道位于后纵隔。气管上端起自环状软骨下缘,向下至胸骨角平面,以气管软骨为支架,保持持续开张状态;食道则为一扁狭肌性长管道,上端在第六颈椎下缘接咽,下接胃贲门,比气管的两倍还长,食道上段走行于气管后方略偏左,在气管分为左主支气管处,形成食道的一个狭窄。最有临床意义的是:气管与食道上方,均与咽部有接属关系,呼吸时,通向气管的气道开放,摄食咽下时,食物通道开放,气道关闭,不致发生误差。临床上,在鼻饲插胃管或行胃镜检查时,常需患者配合做咽下动作,以防误入气管,引起呛憋,危及生命。日常生活中,饮食时忌大喊大笑,也是防止饮食误入气管造成窒息,这些都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了。

6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4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