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史

目录

1 拼音

qì gōng shǐ

2 英文参考

Qigong history

3 注解

气功史指气功的起源、流传、发展和变革的历史。

一般认为,中国气功与医同源,《易经》为其理论基础。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已有“坐忘”的修养万法,战国时期文物《行气玉佩铭》的铭文则被视为最早、描述最完整的小周天呼吸锻炼法。中医学的奠基性经典著作《内经》已多次出现“导引”、“按跷”等气功术语,证明气功已被医家列为常用治疗手段,《庄子·刻意篇》也明确记载了当时的“导引之士”、“养形之人”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

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导引图》,是秦汉时期气功锻炼的图录,同时出土的《却谷食气篇》较详细地记载了气功“食气”之法。东汉名医华佗创编的“五禽戏”是较早的套路气功功法。同时还出现了“胎息”、“胎食”、“食玉泉”等功法,魏伯阳的《参同契》被视为最早的气功大作。

晋代道家名医葛洪的《抱朴子》对气功内丹术有详细的论述,相传为魏夫人所著的《黄庭经》也是一部气功专著。

南北朝道家名医陶弘景编著的《养性延命录》之“服气疗病”、“导引按摩”两部分详细记载了气功用于医疗的情况;此时印度名僧菩提达摩到少林寺传经,同时传授了锻炼意念的“壁观”功法。

隋唐时期的三大古典医籍——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中,都有气功功法的详细记载:如内视丹田、存视五脏、叩齿嗽津以及“天竺国按摩婆罗门法”、“老子按摩法”等;两宋时期,道家内丹术兴起,著作以张紫阳的《悟真篇》最具代表性;医学巨著《圣济总录》的“导引”、“服气”两部分记载了“击探天鼓”(鸣天鼓)、“拭摩神庭”(浴面)、“下摩生门”(摩腹)等功法。

两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苏东坡、陆游等,都崇尚气功并有气功著述或诗作留世,宋代的理学大家程颐、朱熹等则倡导静坐功法以修身养性。

明清时期气功进一步与医学结合,几乎所有的医学名家都有关于气功的论述和气功保健的实践,此时期出现的气功专著有冷谦的《修龄要旨》,高谦的《遵生八笺》、胡文焕的《类修要诀》、汪讱庵的《勿药元铨》、袁了凡的《静坐要诀》等,其中明末陈继儒的《养生肤语》提出了“辨证练功”的概念。

清代后期,出现了潘伟如的《卫生要求》(即《内功图说》)、蒋维乔的《因是子静坐法》、丁福保的《静坐法精义》等气功专著,但功法理论并无大的进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作为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气功得到深入发掘和广泛推广应用。1955年唐山市气功疗养所成立,随后在唐山、北戴河举办了气功训练班,为现代医疗气功的临床应用观察创造了必要条件。1957年上海气功疗养所成立,在广泛开展气功治疗慢性疾患临床观察的同时,利用现代实验技术对气功原理进行了某些探索。1960年卫生部委托上海举办“全国气功师资进修班”,培养了一批气功师。进入80年代,气功锻炼得到广泛普及,气功专著大批出版,气功原理的研究也有较深入地发展。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