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气分:1.属于气的范围的功能活动及病变;2.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的实热阶段;3.病名。
4 属于气的范围的功能活动及病变·气分
气分泛指属于气的范围的功能活动及病变,常相对于血分而言,如邪在气分、气分湿热等[1]。
5 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的实热阶段·气分
气分为病证名。指温热病邪由卫入里,邪热亢盛,正邪交争剧烈的病理阶段[2] 。为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的实热阶段[1]。以中焦阳明为主,包括肺、胆、脾、胃、大肠等脏腑,范围较广[1]。
参见气分证:气分证为温热病的化热阶段[3]。以发热不恶寒,舌苔转黄为特点[3]。多从卫分证转来,或由伏热内发[3]。气分以中焦阳明为主,也包括肺、胃、脾、胆、大肠等脏腑[3]。或热郁于肺而鼻煽气促、咳嗽痰黄;或热结胃肠而口渴引饮、大便秘结或下利;或湿热交困于中焦,胸闷脘满、舌苔腻滞;或热毒壅盛,或邪传少阳等均是[3]。
6 病名·气分
气分为病名[1]。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指寒气乘阳之虚而结于气分之病[1]。《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夫气分者,由水饮搏于气,结聚所成,气之流行,常无壅滞,若有停积水饮搏于气,则气分结而住,故云气分。”
7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0.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7.
治疗气分的穴位
- 气管
hea概述:气管:1.耳穴名;2.呼吸器官的一部分。耳穴名·气管:气管(qìguǎnCO16tra...
- 郄穴
,阴经郄穴多用于治疗血分病症,阳经郄穴多用于治疗气分病症,如急性疼痛、气形两伤等。当脏腑发生病变时,...
- 十六郄穴
,阴经郄穴多用于治疗血分病症,阳经郄穴多用于治疗气分病症,如急性疼痛、气形两伤等。郄穴临床多用于治疗...
- 气户
。又以本穴内通乳腺,故能治乳痈初起。以其治症当属气分,补泻兼宜,犹开之则行,阖之则藏,故名“气户”。...
- 元儿
人体全局之气,因之削弱,即此理也,故本穴能治一切气分之病。由此宫城再进则玉堂、紫宫矣,盖古人寓言取譬...
- 更多治疗气分的穴位
治疗气分的方剂
- 白虎汤
、气分热盛证。凡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温病邪传气分,皆能出现本证。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热灼津...
- 清肺饮子
(去皮)9克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治热在上焦气分,渴而小便闭涩不利。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
- 甘露解毒丹
干黄。并主水土不服。方解:本方主治湿温、疫毒邪留气分,湿热并重之证。湿热交蒸,则身热肢酸倦怠;热毒上...
-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
》:本方系从景岳玉女煎加减而成。方用石膏、知母清气分之热;玄参、生地、麦冬凉营养阴;共奏气血两清之...
-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能主治:温经通阳,宣散水饮。治寒饮停积于胃,病在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覆杯,苔白腻,脉沉迟者。用...
- 更多治疗气分的方剂
治疗气分的中成药
- 甘露消毒丹
。具有化浊利湿,清热解毒的功效。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热并重,症见身热困倦,胸闷腹胀,无汗而烦,或...
- 木香分气丸
本品为黄褐色的水丸;气香,味微辛。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石细胞分枝状,壁厚,层纹明显...
- 懊憹散
前粥饮下,日2次。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雚芦走气分,更益以干漆破血,萹蓄杀虫,化湿热。摘录《外台》...
- 橘核丸
散结,同为臣药;桂心温肝肾以散寒邪,枳实、厚朴破气分积滞,海藻、昆布、海带咸润软坚散结,木通通利血脉...
- 三仁合剂
能与主治:宣化畅中,清热利湿。用于湿温初起,邪留气分,尚未化燥,暑温夹湿,头痛身重,胸闷不饥,午后身...
- 更多治疗气分的中成药
气分相关药物
- 复方氢溴酸右美沙芬糖浆
心性祛痰药,口服后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地引起支气管分泌增加,降低痰的粘度而产生祛痰作用。【适应症】用...
- 木香分气丸
处方药药品。【功能主治】宽胸消胀,止呕。用于肝郁气滞,脾胃不和,胸膈痞闷,两胁胀满,胃脘疼痛,倒饱...
- 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
,作用维持不到1小时。T1/2根据注射的快慢为1分钟至数分钟。静注后约40%~50%以原形排出。【...
- 硫酸沙丁胺醇粉雾剂
被4根细针刺孔,然后将口吸器放入口腔深部,用力吸气,胶囊随着气流产生快速旋转,胶囊中的药粉即喷出胶...
- 硫酸特布他林气雾剂
支气管平滑肌。【药代动力学】喷入口内,约10%从气道吸收,90%咽下经肠壁和肝脏代谢;代谢物及原形...
- 更多气分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气分
- 《伤寒指掌》:[卷一]察舌辨症歌
。须认明此四层施治。邪之入先到卫分。不解。然后入气分。营分不解。然后入血分。白内兼黄。仍属气分之热不...
- 《王氏医案绎注》:卷二
。至减餐肌削。屡服温通。微寒壮热。则血病及气。由气分而外达皮毛。先治客邪。急则治标之义。生石膏一两六...
- 《温热经纬》:[卷三]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则不传矣。第四章云∶不从外解,必致里结,是由上焦气分以及中、下二焦者为顺传。惟包络上居膻中,邪不外解...
- 《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暑
某大凡暑与热。乃地中之气。吸受致病。亦必伤人气分。气结则上焦不行。下脘不通。不饥不欲食。不大便。皆气...
- 《伤寒指掌》:[卷四瘟疫九传]暑证(中同合参)
治阴暑之方。至于以温热治中。真是抱薪救火也。暑伤气分凡吸入致病。上焦气分先受。舌白边红。呕恶烦渴。咳...
- 更多古籍中的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