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疮

目录

1 拼音

qí chuāng

2 英文参考

umbilical sor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umbilical eczem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脐疮(umbilical eczema)为病证名[1]。出《诸病源候论》卷五十。又称脐中生疮[1]。是指发于脐部的湿疮[2]。以脐部红肿热痛,甚则糜烂,脓水流溢,或伴有发热唇红,烦躁啼哭为主要表现,为新生儿疾病[3]

4 脐疮的症状

脐疮是在脐湿的基础上,皮肤破损,再感毒邪,壅于脐部,郁而不散,出现脐部红肿,轻者局限于脐部,重者可向周围蔓延,甚则糜烂,脓水外溢,同时可见发热,烦躁,唇红口干[3]

5 脐疮的治疗

脐疮的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佐以疏风止痒[3]

轻者用青黛散或金黄散干扑脐部即可;重症则须内外兼治,内服如五味消毒饮[3]

6 关于脐湿

脐湿(umbilical dampness[3])为病证名[3]。是指以脐带脱落后,脐眼湿润,甚者有水液溢出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疾病[3]。出《颅囟经》。

6.1 脐湿的症状

新生儿脐带脱落后,脐孔湿润不干,甚或有水溢出,或脐孔周围稍见红肿[3]

6.2 脐湿的病因病机

脐湿由于断脐后护理不当,为水湿所浸,如洗浴未给揩干,或因尿布过分潮湿,久浸脐部而成[3]

6.3 脐湿的治疗

脐湿治宜外用收敛固涩药物,如枯矾、煅龙骨、煅牡蛎、滑石粉等,干扑脐部[3]

7 关于湿疮

湿疮(eczema[4])为病名[5]。是指以多形损害,对称分布,剧烈瘙痒,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为过敏性炎症皮肤病[5]。本病男女老幼皆可罹患,而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

中医古代文献无湿疮之名,一般依据其发病部位、皮损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若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血风疮或栗疮;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乳头者,称乳头风;发于手部者,称瘑疮;发于脐部者,称脐疮;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或绣球风;发于四肢弯曲部者,称四弯风;发于婴儿者,称奶癣或胎症疮。

湿疮相当于西医的湿疹[5]

详见湿疮条。

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52.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