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铅丹煎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8:03:40)[共94字]
摘要:《圣济总录》卷一八○方名铅丹煎组成铅丹半两,密陀僧半两,白蜜4两。主治小儿口疮。用法用量每用小豆大,咽津。制备方法先以蜜于铫子内煎令沸,下铅丹,同煎令紫色,次下密陀僧搅令匀成煎,于瓷合盛。......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八十]小儿口疮
分)麝香(少许)上四味,捣研为细散,每用一字,掺疮上。治小儿口疮。硼砂散方硼砂(研)矾蝴蝶(研)密陀僧(各半钱研)上三味,用生蜜四两,与药同熬紫色。以新水冰冷,瓷合盛,每用以鸡翎敷之。治小儿口疮。铅丹煎方铅丹(半两)密陀僧(半两)白蜜(四两)上三味,先以蜜于铫子内,煎令沸,下铅丹。同煎令紫色,次下密陀僧,搅令匀成煎。于瓷合盛,每用小豆大,咽津。治小儿口疮。蚺蛇胆散方蚺蛇胆(研一分)石胆(研一分)
- 《普济方》:[卷六十二咽喉门]咽喉生疮
两)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煎黄连汤治喉中生疮。久患积劳不下食。日渐羸瘦。黄连(去须半两)豉(半两)薤白(切四茎)猪胆(半两)上先以童子小便八合。煎黄连、治咽喉内生疮疼痛。宜用此方。(一名铅丹煎出圣惠方)龙脑〔二(一)钱研细〕蜜(八钱)黄丹(二两)麝香(二钱研细)上先于银锅内化蜜。入于瓷杏仁丸(一名口疮煎)治咽喉。及舌生疮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半两)黄连(去须为末)甘草(炙为末各一分
- 《普济方》:[卷四十九头门]乌髭发(附论)
黑方(出肘后方)酸浆煮豆洗之。黑如漆色。乌须发。(出本草方)以胡桃瓤和胡粉为泥。拔去白须发。以纳孔中。其毛皆黑。染发仙方(出本草方)以胡桃、青皮、压油。和詹糖香涂。发色如漆。染须发方(出本草方)以铅丹煎膏染之。乌髭发。(出本草方)用蘩缕为齑食之。染髭发令永黑。(出本草方)以铁落。及热未凝涂之。变毛发。(出本草方)以石榴花并叶。干之为末。和铁丹服之。一年变毛发。色黑如漆。铁丹乃飞铁为丹也。乌髭发。
- 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保证中药煎药质量,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开展中药煎药服务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第二章设施与设备要求 第三条中药煎药室(以下称煎药室)应当远离各种污染源,周围的地面、路面、植被等应当避免对煎药造成污染。 第四条煎药室的房屋和面积应当根据本医疗机构的规模和煎药量合理配置。工作区和生活区应当
- 苏新民刘宝华:煎药用水讲究多
汤剂治病的效果,除与辨证准确与否、处方是否恰当有关之外,还与药物的煎法密切相关。其中,煎药用水的选择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中药汤剂的煎煮,一般多用水作为溶媒(也有其他类的溶媒,如醋、酒等),先将药物浸泡于其中,并通过长时间的煎煮,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尽可能地煎出。煎药用水,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实际上,水既是溶媒,也是药物。在《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许多本草著作里,水都是同时作为药物出现的,不仅
- 论桂枝汤.银翘散煎服法在治疗感冒中的意义
桂枝汤由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组成,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对桂枝汤的煎服法是这样论述的:“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
- 浅谈中药汤剂的煎服法
由于中药品种繁多,性味功能各异,以及临床应用的目的和病人病症的不同,因此必须有合理的煎药和服用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1配药一般药物鲜品为干品的2倍,具体药物还应视其鲜品含水量和药物干燥程度酌量增减。处方中各药,按其性味功能和临床应用、治疗目的不同,分先煎、后下、包煎、冲服等。配药时应以秤量为准,不可随便“抓一把”。特别是一些坚硬的果实种子,难以煎出药性,调配同时应打碎,如橘核、枳实、山栀
- 试论中药单煎与共煎的差异对中医药的影响
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中医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中医药的发展展现了广阔美好的前景。近几年出现的中药配方颗粒剂型,就是通过应用现代制剂技术对传统中药饮片剂型改革的一种尝试。由于对单煎与共煎认识的不同,中药配方颗粒的存在始终受到一些质疑,甚至受到一些药学界专业人士的抵制。笔者以为,对此问题的认识,应遵从中医理论,符合辩证法,否则就易走向片面与极端。 1、单煎与共煎应用中西医学不
- 加强中药煎药室质量管理的探讨
中药汤剂作为中药的传统剂型,具有制备简便、易吸收、灵活加减等优点,因、此被广大医患人员所喜爱。但一张中医良方要发挥应有的治疗作用,不仅需要中药配方人员精细的工作,更需要中药煎药人员的规范操作。为此,笔者就加强医院中药煎药室的管理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同仁参考。1目前中药煎药室普遍存在的问题1.1管理不到位由于中药管理人员素质、设备、场地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约煎药室的管理工作可操作性较差,最终结果又缺
- 从无根水谈煎药用水
上方,另给了包药末子作引子。宝钗服后见了效。这“海上方实际上就是露、霜、雪和蜂蜜,外加四种花,即春天的白牡丹,夏天的白荷花,秋天的白芙蓉,冬天的白梅花四种花的花蕊。露、霜、雪也都可以当作煎药之水。 煎中药的水,历来甚是讲究。不像现在,不论煎何种中药,均是一罐自来水煎而服用,疗效便打了折扣。那么,过去煎中药用水是非常有讲究的,常用的煎药用水有哪些呢? 雨水:指立春时的雨水,咸平无毒
- 芪姑抑瘤煎药物血清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芪姑抑瘤煎药物血清(简称为QYJ)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应用血清药理实验方法,采用SRB法和集落形成法观察药物血清对Tca8113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空白小鼠血清相比,芪姑抑瘤煎药物血清能显著抑制培养的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生长;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给药2~4h后的药物血清表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而给药8h血清对肿瘤细胞增殖无显著抑制
- 中药汤剂煎煮法浅析
汤剂,俗称汤药。系指药物用煎煮或浸泡去渣取汁的方法制成的液体制剂,用以治疗疾病。汤剂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除具有制备简单易行,溶媒来源广等优点外,还具备液体制剂的优点,即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等。汤剂多为复方,药物之间能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此汤剂是中医常用的剂型之一。汤剂中所含成份相当复杂,有水溶性成分,呈分子状态分散在溶媒中,有的呈胶体粒子存在,有的呈乳化状态存在,一些难溶物又以
- 中药煎煮方法与煎取量间关系的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煎煮方法与煎取量间的关系。方法:本文对中药煎剂中的茎、叶、花、根、根茎、子实、果皮、枝干、皮、藤、石、介、虫、甲5大类25种中药的重量、加水量、倒出量、吸蓄量进行实验探讨。结果:得出处方药重量、加水量、火候、煎煮时间和煎取量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的计算公式。结论:对中药煎剂加水量和达到预期煎药量的量化指标提供了科学依据。【关键词】中药煎剂;药量;加水量;火候;煎煮时间;煎取量
- 《本草图经》:[玉石下品卷第三]铅丹
铅丹,文具铅条下。《本草图经》宋苏颂公元960-1279年
- 《本草崇原》:[卷下本经下品]铅丹
气味辛,微寒,无毒。主治吐逆反胃,惊痫,癫疾,除热,下气,炼化还成九光。久服通神明。(铅丹一名丹粉,今炼铅所作黄丹也。铅名黑锡,又名水中金,五金中之属水者也,有银坑处皆有之。)铅丹木金水之精,得火化而变赤,气味辛微寒,盖禀金质而得水火之气化。主治吐逆反胃者,火温其土也。治惊痫者,水济其火也。治癫疾者,火济其水也。气味辛寒,寒能除热,辛能下气也。炼化还成九光者,炼九转而其色光亮,还成黑铅也。炼化还光
- 《本草衍义》:[卷六]铅丹
本谓之黄丹,化铅而成,别有法。《唐本》注∶炒锡作。然经称铅丹,则炒锡之说误矣,亦不为难辨。盖锡则色黯暗,铅则明白,以此为异。治疟及久积皆用。《本草衍义》宋·政和六年寇宗奭公元1116年
- 《名医别录》:[中品·卷第二]铅丹
止小便利,除毒热脐挛,金疮溢血。生蜀郡。一名铅华,生于铅。《本经》原文∶铅丹,味辛,微寒。主吐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炼化还成九光。久《名医别录》魏晋陶弘景公元220-450年
- 《神农本草经赞》:[卷三下经]铅丹
反。惊痫疾。除热下气。炼化还成九光。久服通神明。生平泽。(今名黄丹)青金涩固。良冶销熔。分形点醋。还质披葱。霜砒毒伏。汞釜泥封。盐砂决择。元液冲融。说文。铅青金也。王好古曰。涩可去脱而固气。寇宗曰。铅丹化铅而成。礼。良冶之子。丹房鉴源。炒铅丹法。用土硫黄硝石。熔铅成汁。下醋点之。待为末则成丹。若转丹为铅。用葱白汁拌丹。成金汁。倾出即还铅矣。日华子曰。铅丹伏砒。陶弘景曰。涂丹釜所须。李时珍曰。凡用须
- 《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七窍病上面药第九]铅丹散
治面黑,令人面白如雪方。铅丹(三十铢)真女菀(六十铢)上二味治下筛,酒服一刀圭,日三,男十日知,女二十日知,知则止。黑色皆从大便中出矣,面白如雪。《备急千金要方》唐·永微三年孙思邈公元652年
- 《杨氏家藏方》:[卷第十消渴方六道]铅丹散
治消渴,止小便。栝蒌根甘草(二味各一两)泽泻石膏赤石脂白石脂(四味各五钱)铅丹(火飞)糊上件为细末。每服三钱,冷水调下,日三服。渴甚者夜二服,腹痛者减之。多服令人腹痛,《杨氏家藏方》宋杨倓公元960-1279年
- 《新修本草》:[卷第五]铅丹
味辛,微寒。主咳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止小便利,除毒热脐挛,金疮溢血。练化还成九光,久服通神明。生蜀郡平泽。一名铅华,生于铅。即今熬铅所作黄丹画用者,俗方亦希用,唯《仙经》涂丹釜所须此。云化成九光者,当谓九光炼法。〔谨案〕丹、白二粉俱炒锡作,今经称铅丹,陶云熬铅,俱误也。《新修本草》唐苏敬等20余人编写公元659年
- 《本经逢原》:[卷一金部]铅丹
一名黄丹辛微寒,无毒。《本经》治吐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发明铅丹体重性沉,味兼盐矾,而走血分,能坠痰止疟。《本经》言,止吐逆胃反,治惊痫癫疾,除热下气,取其性重以镇逆满也。仲景柴胡龙骨牡蛎汤用之,取其入胆以祛痰积也;但内无积滞,误服不能无伤胃夺食之患。敷疮长肉、坠痰杀虫,皆铅之本性耳。目暴赤痛,铅丹蜜调贴太阳穴立效。《本经逢原》清张璐公元1617-1700年
- 《证类本草》:[卷第五]铅丹
别变炼法。唐本注云∶丹、白二粉,俱炒锡作,今《经》称铅丹,陶云熬铅,俱误矣。今注∶此即今黄丹也,与粉锡二物,俱是化铅为之。按李含光《音义》云∶黄丹,胡粉皆化铅,未闻用锡者,故参同契云∶若胡粉投炭中,色坏为铅。《抱朴子·内篇》云∶愚人乃不信黄丹及胡粉是化铅所作,今唐注以三物俱炒锡,大误矣。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铅丹,君。主治惊悸狂走,呕逆,消渴。煎膏用,止痛生肌。萧炳云∶臣,不入汤。日华子云∶黄丹,
- 《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铅丹
一斤,土硫黄十两,硝石一两。熔铅成汁,下醋点之,滚沸时下硫一块,少顷下硝少许,沸定再点醋,依前下少许硝、黄,待为末,则成丹矣。今人以作铅粉不尽者,用硝石、矾石炒成丹。若转丹为铅,只用连须葱白汁拌丹慢煎,成金汁倾出,即还铅矣。货者多以盐硝砂石杂之。凡用以水漂去硝盐,飞去砂石,澄干,微火炒紫色,地上去火毒,入药。《会典》云∶黑铅一斤,烧丹一斤五钱三分也。【气味】辛,微寒,无毒。大明曰∶微咸,凉,无毒
-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消渴淋闭方消渴第一]铅丹散
治消渴,止小便数兼消中方。铅丹胡粉甘草泽泻石膏栝蒌根赤石脂白石脂(《肘后》作贝母)上八味各五分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壮人服匕半。一年病者,一日愈。二年病者,二日愈。渴甚者,夜二服。腹痛者减之。丸服亦佳,每服十丸。伤多令人腹痛。(张文仲云药了经三两日,宜烂煮羊肝肚,空腹服之。或作羹亦得。宜汤淡食之,候小便得咸,更即宜苁蓉丸,兼煮散将息方。见《外台》第十一卷中)。《备急千金要方》唐·永微三年孙思邈
- 《千金翼方》:[卷第十九·杂病中消渴第一]铅丹散
主消渴方。铅丹(二两)栝蒌(八两)茯苓甘草(炙,各一两半)麦门冬(八两,去心)上五味,捣筛为散。旦以浆服方寸匕,日二。膀胱冷,小便数多,每至夜偏甚方。鸡肠(五具,治如食法)羊肾(一具,去脂,并干为末)赤石脂(六两)龙骨(三两)苁蓉(四两)黄连(五两)桂心(二两)上七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半日再服,五日中可作羊汤炙一剂,十日外可作羊肉,香味如常,食饱与之。《千金翼方》唐·开耀二年孙思邈公元682
- 《本草述钩元》:[卷四五金部]铅丹
一名黄丹。可入丸散。熬膏药。不入汤用。炒铅丹法。用铅一斤。土硫黄十两。硝石一两。熔铅成汁。下醋点之。滚沸时。下硫一块。少顷下硝少许。沸定。再点醋。依前下少许黄硝。待为末。即成丹。(会典云。黑铅一斤。烧丹一斤五钱三分。)若转丹为铅。只用连须葱白汁拌丹慢煎。成金汁。倾出即还铅矣。(濒湖)今人以作铅粉。不尽者用硝石矾石炒成丹。(又)味微辛咸。气微寒。体重。性沉。内走血分。伏砒。制硫。内服。治吐逆胃反。惊
- 《炮炙大法》:[金部]铅丹
(即黄丹也生铅一味火研成细末水飞过用今货者多以盐硝砂石杂之凡用以水漂去硝盐飞去砂石澄干微火炒紫色地上去火毒入药)《炮炙大法》明缪希雍公元1622年
- 《千金翼方》:[卷第二·本草上玉石部下品]铅丹
味辛,微寒。主吐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止小便利,除毒热脐挛,金疮溢血,炼化还成丸光。久服通神明。一名铅华,生于铅,生蜀郡平泽。《千金翼方》唐·开耀二年孙思邈公元682年
- 《药性切用》:[卷之五上金石部]铅丹
即黄丹。性味咸寒,解热拔毒。虽有内治之功,与铅同性,复经盐矾炼成,大损真阳不可轻用。铅粉功忌略同。《药性切用》
-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玉石部下品砂]铅丹
味辛,微寒。主吐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止小便利,除毒热,脐挛,金疮溢血。《药性论》云∶君。主治惊悸狂走,呕逆,消渴,煎膏用止痛生肌。萧炳云∶臣。不入汤药。日华子云∶凉,无毒。镇心安神,疗反胃,止吐血及嗽,敷金疮长肉及汤火疮,并小儿疟疾,重舌。《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元佚名公元1279-1368年
- 《汤液本草》:[卷之六玉石部]铅丹
气微寒,味辛。黄丹也。《本草》云∶主吐逆反胃,惊痫癫疾,除热下气。止小便利,除毒热筋挛,金疮溢血。又云∶镇心安神,止吐血。《本经》云∶涩可去脱而固气。成无己云∶铅丹收敛神气,以镇惊也。《药性论》云∶君。治消渴。煎膏,止痛、生肌。《汤液本草》元王好古公元1298年
- 《仁术便览》:[卷四产前]【催生铅丹】
治横逆难产,用黑铅一钱,小铫子火上熔化,投水银一钱,结成沙子,以熟绢衣角钮作丸,如绿豆大。临产时,麝香水吞下二丸,立下。一方治难产,三日不下。用伏龙肝细研,每服一钱,酒调服。又方治子死腹中。调伏龙肝末三钱,儿头顶土出。亦治胎衣不下。《仁术便览》明张洁公元1368-1644年
- 《神农本草经》:[卷三下经]铅丹
味辛,微寒,主土逆胃反,惊痫疾,除热下气。炼化还成九光。久服,通神明(《御览》引作吐下,云久服成仙)。生平泽《名医》曰∶一名铅华。生蜀郡。案∶《说文》云∶铅,青金也。陶弘景云∶即今熬铅所作黄丹也。《神农本草经》清孙星衍公元1644-1911年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七产难证治]铅丹
催生,及难产横逆。水银(二钱)黑铅(一钱,铫内熔,投水银结成砂子)上用熟绢巾纽出水银,细研,以汗衫角纽做丸子,绿豆大。临坐草时香水吞一二丸立效,仍须敬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公元1174年
- 《本草乘雅半偈》:[第十一帙]铅丹
痫癫疾,除热、下气,炼化还成九光,久服通神明。【核】曰∶铅丹,原生于铅,出蜀郡平泽。近皆炒铅为之,法用每铅一斤,以土硫黄十两,硝石一两。熔铅成汁,下醋点之,俟沸时,遂下硫黄一块,少顷,再下硝少许,沸定再点醋,依前下少许硝、黄,待自作末,则成丹矣。近多以作粉铅脚,不成粉者,用矾石、硝石,合炒成丹,力转薄矣。若欲转丹为铅,只用莲须葱白汁,拌丹漫煎,成金汁,倾出土上,即还铅矣。市肆者,每以盐硝砂石杂乱。
- 《严氏济生方》:[妇人门校正时贤胎前十八论治]催生铅丹
治横逆难产。黑铅(一钱,小铫子火上熔,投水银二钱,急搅,结成砂子,倾丸子,如绿豆大,临蓐香水吞下二丸,立便生。)上譬如停水灭火,积年无用,偶尔不虞,乃救一时之急也。所谓胎前数证危急,产后亦然,汤散,《严氏济生方》宋·宝元严用和公元1253年
- 《本草撮要》:[卷六金石部]【铅丹】
味咸寒沉重。入手足太阴少阴经。功专坠痰止惊。单用涂黄水疮神效。得龙骨牡蛎。治心脏神惊。一名黄丹。《本草撮要》清陈其瑞公元1644-1911年
- 《本草经集注》:[玉石三品中品]铅丹
味辛,微寒。主治咳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止小便利,除毒热脐挛,金疮溢血。炼化还成九光。久服通神明。生蜀郡平泽。一名铅华,生于铅。即今熬铅所作黄丹画用者,世方亦稀用,唯《仙经》涂丹釜所须此。云化成九光者,当为九光丹以为釜耳,无别变炼法。(《新修》七五页,《大观》卷五,《政和》一二六页)《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公元502-557年
- 煎
煎 ①将药物加水煎煮。 ②汤剂的另一种名称。如一贯煎。作者:
- 煎
煎 ①将药物加水煎煮。 ②汤剂的另一种名称。如一贯煎。作者:
- 先煎
先煎 中药学术语。系煎药法之一。指某些药物煎煮时不与其它药物同下,而提前煎煮。如矿物类、介壳类药物,石膏、代赭石、牡蛎、鳖甲等,质重而有效成分难以煎出,应打碎先煎,约煮十分钟后再下其它药物。再如,麻黄须先煎三两沸,掠去水上浮沫,然后下其他药合煎,可避免服后烦心。作者:
- 包煎
包煎 中药学术语。指一种煎药法。一般对有毛的植物药如旋复花等须用布包煎,以免其毛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散剂、丸剂与饮片同煎时,包煎可防止药汤难服。或核仁捣泥如桃仁泥等,包煎可免散布药汤内。另外,过小的子仁如苏子、车前子等也宜包煎,以免沉底焦糊。作者:
- 包煎
包煎 中药学术语。指一种煎药法。一般对有毛的植物药如旋复花等须用布包煎,以免其毛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散剂、丸剂与饮片同煎时,包煎可防止药汤难服。或核仁捣泥如桃仁泥等,包煎可免散布药汤内。另外,过小的子仁如苏子、车前子等也宜包煎,以免沉底焦糊。作者:
- 煎药法
煎药法 把中草药煎煮成汤剂的方法。要根据药剂的作用而掌握火候,如发表药、理气药,多取其气,宜用较猛的武火急煎;补益药,多取其味,宜较弱的文火慢煎。同时要依据药物的性质、药味的多少及病人年龄大小而确定煎水量的多少。此外,还须留意先煎、后下、包煎等法。各详该条。作者:
- 煎药法论
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夫烹饪禽鱼羊豕,失其调度,尚能损人,况药专以之治病而可不讲乎?其法载于古方之末者,种种各殊。如麻黄汤先煮麻黄去沫,然后加余药同煎,此主药当先煎之法也。而桂枝汤又不必先煎桂枝,服药后须啜热粥以助药力,又一法也。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则以甘澜水先煎茯苓。如五苓散则以白饮和服,服后又当多饮暖水。小建中汤则先煎五味去渣,而后纳饴糖。大柴胡汤则煎减半,去渣再煎。柴
- 怎样才能煎好中药
【摘要】综述中药煎煮与中医中药疗效的关系。寻求中药煎煮有操作性的质量标准,摸索自动煎药包装机“规范化操作程序”和“可控质量标准”。【关键词】煎药原则;注意事项;特殊药物的煎煮煎药是中药汤剂在使用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中药的煎药方法十分重要。明代医家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
- 煎药误区与对策
中药汤剂具有加减灵活、容易吸收、疗效迅速等特点,是临床上运用最多的剂型。历代中医药人员非常重视中药汤剂的煎法,认为汤剂作用的大小,取效缓急,与煎药的方法有直接关系。笔者观察,目前煎药的操作过程虽逐渐规范,但仍存在不少误区,导致药源浪费、病人经济损失、预期效果不佳,因此值得我们注意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1误区 1.1浸泡时间短,药汁不易煎出中药的质地不同,有些炮制饮片不均匀,加水之后需一定的时间
- 科学煎药是提高药效的关键
如何保证中药汤剂有效成分的提取对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辨证用药正确的情况下,使用正确的煎药方法是提高药物疗效的关键。医师开方辨证论治,深思精选组方择药固然重要,但其煎法服法不合理,亦未必能够达到预期目的。1煎药器皿的选择煎药器皿以用砂锅、磁器为宜,切不可用铁器及铝器,因铝器与中药中的有机酸在煎煮时破坏其表面致密的氧化膜,使铝释放入药中被人体吸收,对人产生毒害作用。铁器与含鞣质成
- 苍耳鼻渊煎加高负压鼻窦置换术治疗化脓性鼻窦炎101例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化脓性鼻窦炎的方法。方法用苍耳鼻渊煎加高负压鼻窦置换术治疗化脓性鼻窦炎101例,并设单纯用高负压鼻窦置换术治疗化脓性鼻窦炎10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00%,2组差异有显著性(χ2=435,P<005)。结论苍耳鼻渊煎加高负压鼻窦置换术治疗化脓性鼻窦炎有较好的疗效。【关键词】化脓性鼻窦炎; 中西医结合; 苍耳鼻渊煎
- 三黄煎液浸泡治疗甲沟炎
甲沟炎包括指甲周围炎、甲下脓肿等,是指(趾)甲沟一侧出现感染后造成周围组织化脓性炎症,并向对侧蔓延而形成。严重者可引起指甲溃空或脱落,是临床常见感染性病症。笔者近10年采用中药三黄煎剂浸泡方法予以治疗,其效果优于常规消毒、抗感染方法,现就所治94例情况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94例,其中男67例,女27例;年龄在12~60岁之间,其中15~30岁者占62%;临床表现:一侧或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