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qi[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气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基本药物目录序号药品名称剂型规格单位零售指导价格类别备注
688藿香正气水酊剂10ml0.75元中成药部分*
36432补中益气丸水丸60g6.6元中成药部分*
36532补中益气丸水丸6g0.78元中成药部分
36632补中益气丸水丸30g3.5元中成药部分
36732补中益气丸水丸40g4.5元中成药部分
36832补中益气丸水丸54g6.0元中成药部分
36932补中益气丸蜜丸9g0.62元中成药部分*△
37032补中益气丸蜜丸30g1.9元中成药部分
37132补中益气丸蜜丸36g2.2元中成药部分
37232补中益气丸蜜丸54g3.3元中成药部分
37332补中益气丸蜜丸60g3.6元中成药部分
37432补中益气丸蜜丸72g4.3元中成药部分
37532补中益气丸蜜丸120g6.8元中成药部分
37632补中益气丸浓缩丸200丸8.2元中成药部分*△
37732补中益气丸浓缩丸48丸2.1元中成药部分
37832补中益气丸浓缩丸100丸4.2元中成药部分
37932补中益气丸浓缩丸120丸5.0元中成药部分
38032补中益气丸浓缩丸180丸7.4元中成药部分
38132补中益气丸浓缩丸192丸7.9元中成药部分
38232补中益气丸浓缩丸216丸8.8元中成药部分
38332补中益气丸浓缩丸240丸9.8元中成药部分
38432补中益气丸浓缩丸360丸14.4元中成药部分
38532补中益气颗粒颗粒剂3g5.0元中成药部分*△
51639金匮肾气丸蜜丸6g0.88元中成药部分*
51739金匮肾气丸蜜丸54g6.7元中成药部分
51839金匮肾气丸蜜丸60g7.4元中成药部分
51939金匮肾气丸蜜丸90g10.8元中成药部分
52039金匮肾气丸水蜜丸60g8.8元中成药部分*△
52139金匮肾气丸水蜜丸4.5g0.8元中成药部分
52239金匮肾气丸水蜜丸5g0.88元中成药部分
52339金匮肾气丸水蜜丸6g1.0元中成药部分
52439金匮肾气丸水蜜丸20g3.2元中成药部分
52539金匮肾气丸水蜜丸30g4.6元中成药部分
52639金匮肾气丸水蜜丸40g6.0元中成药部分
52739金匮肾气丸水蜜丸50g7.4元中成药部分
52839金匮肾气丸水蜜丸72g10.4元中成药部分
52939金匮肾气丸水蜜丸90g12.8元中成药部分
53039金匮肾气丸水丸60g9.5元中成药部分*△
53139金匮肾气丸水丸72g11.2元中成药部分
53239金匮肾气丸浓缩丸200丸11.1元中成药部分*△
53339金匮肾气丸浓缩丸360丸19.6元中成药部分
53439金匮肾气片片剂0.27g*72片(薄膜衣)盒(瓶)24.0元中成药部分*
53539金匮肾气片片剂0.27g*40片(糖衣)盒(瓶)12.4元中成药部分
53639金匮肾气片片剂0.27g*48片(糖衣)盒(瓶)14.8元中成药部分
53739金匮肾气片片剂0.27g*72片(糖衣)盒(瓶)21.8元中成药部分
53839金匮肾气片片剂0.27g*100片(糖衣)盒(瓶)29.9元中成药部分
53939金匮肾气片片剂0.27g*18片(薄膜衣)盒(瓶)6.3元中成药部分
54039金匮肾气片片剂0.27g*48片(薄膜衣)盒(瓶)16.2元中成药部分
54139金匮肾气片片剂0.27g*100片(薄膜衣)盒(瓶)32.9元中成药部分
75160气滞胃痛颗粒颗粒剂5g2.1元中成药部分*
75260气滞胃痛颗粒颗粒剂2.5g(无糖)2.3元中成药部分
75360气滞胃痛片片剂0.5g*24片(糖衣)盒(瓶)12.9元中成药部分*△
109597云南白药气雾剂气雾剂50g60g34.2元中成药部分*
109697云南白药气雾剂气雾剂85g30g34.5元中成药部分
109797云南白药气雾剂气雾剂85g60g34.5元中成药部分

注(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注(中成药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概述

气为形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实体[1][2]。王充《论衡》:“天地气合,万物自生。”张载《正蒙·太和篇》:“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气分阴阳,提示质与能的统一,以及万物由气所化的原理[2][2]

5 中医学概念中的气

5.1 气的定义

中医学所说的气,其含义有二: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如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的功能表现。[3]

5.1.1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气

气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3]。生命的维持全赖于气的存在,它是一切组织活动的营养所系,如精气、津气、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3][3]

5.1.2 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气

气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是一切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力,如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它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的功能表现。[3][3][3]

5.2 气的分类

从来源、分布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原气、营气、卫气和宗气等[3][3][3]

元气是先天之精所化生,发源于肾,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以推动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3]

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来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聚集于胸中,其功能主要是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的运行[3]

营气与卫气皆由水谷之气化生,但营气运行于脉中,内注五脏六腑,外营四肢[3]

卫气运行于脉外,其主要的功能是保卫体表,抗御外邪入侵[3]

五脏之气,也就是五脏功能的具体表现[3]

5.3 气根本

气根本在肾,来源于肺、脾,升发疏泄于肝,帅血贯脉而周行于心[3]

5.4 气的作用

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的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的运行,津液的输布,都要靠气的激发和推动,如气虚则推动作用减弱,生长发育迟缓,脏腑、经脉的功能减退,或发生血行淤滞,或发生水液停留等各种病变。人体的体温调节依靠气的温煦作用,如气的温煦作用不正常,可出现畏寒怯冷、四肢不温等症状。气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若气虚则外邪易于侵袭。气的固摄作用,表现在对血液、精液、尿液的控制。如气虚而固摄作用减退,可导致出血、遗精、遗尿等。气化作用的意义有二:一是指精气之间的相互化生;二是指脏腑的某种功能活动,如膀胱的气化功能。[3]

5.5 气的运动

气的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而气的升降出入,具体体现于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以及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如肺主呼吸,有宣有降,吐故纳新;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心火下降,肾水升腾;以及脾升胃降等等。如气的运行阻滞,或运行逆乱,或升降失调,出入不利,便要影响五脏六腑、上下内外的协调统一,而发生种种病变,诸如肝气郁结、肝气横逆、胃气上逆、脾气下陷、肺失宣降、肾不纳气、心肾不交等等。[3]

5.6 气的病变

气的病变很多,一般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前二种属虚,后二种属实[3]

一般概念均以气作阳气,强调机能方面,故在病机上,气亢指机能过盛的火热之证;气虚即为机能衰退、阴寒弥漫之证;气的障碍则为气郁、气逆或变生闭厥瘀滞诸证[3][3]

5.6.1 证治分类

[4]

5.6.1.1 虚证
5.6.1.1.1 气虚

病机概要:常由久病、年老体弱、饮食失调等因素所致。其病机主要为元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

主要脉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自汗,舌淡,脉虚无力。

治疗法则:补气。

方药举例:四君子汤之类。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5.6.1.1.2 气陷

病机概要:为气虚病变的一种,以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病机。

主要脉证:头昏目花,少气倦怠,腹部有坠胀感,脱肛,苔白舌淡,脉弱。

治疗法则:益气升提。

方药举例:补中益气汤之类。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5.6.1.2 实证
5.6.1.2.1 气滞

病机概要:常因情志不舒、饮食失调或感受外邪等而引起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气机阻滞,运行不畅。

主要脉证:胁腹胀痛,攻窜不定,时轻时重,常随精神情绪因素而增减,苔薄,脉弦。

治疗法则:行气。

方药举例:金铃子散、五磨饮子之类。

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金铃子、延胡索

五磨饮子(《医方集解》):乌药、沉香、槟榔、积实、木香

5.6.1.2.2 气逆

病机概要:由于气机的升降失常,气上逆不顺。一般多指肺胃之气上逆以及肝升太过所致的气火上逆。

主要脉证:肺气上逆可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可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升发太过,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治疗法则:降气镇逆。

方药举例:苏子降气汤、旋复代赭汤之类。

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子、橘皮、半夏、当归、前胡、厚朴、肉桂、甘草、生姜

旋复代赭汤(《伤寒论》):旋复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5.6.2 证治要点

[4]

(1)气虚宜补气,气实宜理气、行气、降气,此乃治疗气病的基本原则。

(2)气虚宜补气,主要是补脾、肺、肾之气。因脾胃为元气生化之源,肺为脾土之子,脾气不足,最易导致肺气升降失常。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又为气化之司。

(3)气之实证,由气郁、气滞、气逆所致,与肺胃肝的关系,较为密切。分别其与脏腑的关系,进行治疗,肺气不宣的宜宣,胃气上逆的宜降,肝气郁结的宜疏。

5.7 气血病变

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在生理上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因而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气血的变化,而气血的病变;也必然要影响到某些脏腑。所以气血的病变,是不能离开脏腑而存在的。掌握了气血病变的一般规律,就能为深入探讨脏腑的病理变化打下基础。[5]

气为阳,血为阴,气与血有阴阳相随、互为资生、互为依存的关系。气之于血,有温煦、化生、推动、统摄的作用。故气虚无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虚少;气寒无以温煦,血必因之而凝滞;气衰无以推动,血必因之而淤阻;气虚而不能统摄,则血常因之而外溢。血之于气,则有濡养、运载等作用。故血虚无以载气,则气亦随之而少;血脱则气无以附,可导致气脱、亡阳。由此可见,气血的病变是互相影响的。[5]

5.7.1 气血病变的辨证

气血病变的辨证应分清虚实,虚证有气血亏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实证为气滞血瘀。分述如下[5]

5.7.1.1 虚证
5.7.1.1.1 气血亏虚

病机概要:多因久病不愈,气血两伤所致。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先因气虚,不能生化而继见血少,以致气血两亏。

主要脉证:少气懒言,自汗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

治疗法则:气血双补。

方药举例:八珍汤之类。

八珍汤(《正体类要》):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药、川芎、熟地黄、生姜、大枣

5.7.1.1.2 气不摄血

病机概要:气虚则统摄无权,以致血离经隧而溢于脉外。血随气行,若气虚下陷,则血从下部溢出。

主要脉证:出血的同时,见有气短,倦怠乏力,面色苍白,脉软弱细微,舌淡等气虚的症状。

治疗法则:补气摄血。

方药举例:当归补血汤之类。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黄芪、当归

5.7.1.1.3 气随血脱

病机概要:大量的出血,血脱则气无以附,故气亦随之而脱。

主要脉证:大量出血的同时,见有面色㿠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厥,脉微细欲绝或芤。

治疗法则:补气以固脱。

方药举例:独参汤或参附汤之类。

独参汤(《景岳全书》):人参

参附汤(《妇人良方》):人参、熟附子、姜、枣

5.7.1.2 实证
5.7.1.2.1 气滞血瘀

病机概要: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滞而血凝所致。

主要脉证:胸胁胀满走窜疼痛,兼见痞块刺痛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疗法则:理气活血。

方药举例:血府逐瘀汤之类。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药、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

6 其他引申意义·气

此外,气的概念在中医中还引伸于各方面,如致病物质的邪气、湿气、疠气等;病机或病症的厥气、水气等;药物性质的寒热温凉四气和针灸中的得气、候气、催气等[5][5]

7 温病辨证气分证的简称·气

气为温病辨证气分证的简称[5][5]

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0.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41.
  3. ^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
  4.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5.
  5. ^ [5]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