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消

目录

1 拼音

pǔ xiāo

2 《*辞典》:朴消

2.1 拼音名

Pǔ Xiāo

2.2 别名

朴硝石(《吴普本草》),消石朴(《别录》),海末(《石药尔雅》),朴硝(《局方》),盐消、皮消、水消(《纲目》),海皮硝、毛硝(《药材学》)。

2.3 来源

为矿物芒硝经加工而得的粗制结晶。

2.4 原形态

矿物形态及制法详"芒消"条。

2.5 化学成份

主要成分与芒消同,参见"芒消"条。

2.6 性味

辛苦咸,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辛,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咸,有小毒。"

2.7 归经

入胃、大肠经。

①《本草求真》:"入肠、胃,兼入肾。"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2.8 功能主治

泻热,润燥,软坚。治实热积滞,腹胀便秘,停痰积聚,目赤肿痛,喉痹,痈肿。

①《本经》:"除寒热邪气,逐六府积聚,结固留癖。"

②皇甫谧:"主疗热,腹中饱胀,养胃消谷,去邪气。"

③《别录》:"主胃中食坎热结,破留血闭绝,停痰痞满,推陈致新。"

④《药性论》:"能治腹胀,大小便不通,女子月候不通。"

⑤《日华子本草》:"主通泄五脏症结。治天行热疾,消肿毒及头痛,排脓,润毛发。凡入饮药,先安于盏内,搅热药浇服。"

⑥《本草衍义》:"以人乳汁调半钱,扫一切风热毒气攻注目睑外,及发于头面,四肢肿痛。"

⑦《本经逢匾》:"治小儿赤游风,以硝倾汤中,取布蘸湿拭之。"

2.9 用法用量

内服:溶入汤剂,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吹喉或水化罨敷、点眼。

2.10 注意

脾胃虚寒及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麦句姜。"

②《儒门事亲》:"畏三棱。"

③《晶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④《本草经疏》:"血涸津枯以致大肠燥结,阴虚精乏以致大热骨蒸,火炎于上以致头痛目昏,耳聋咽痛,吐血衄血,咳嗽痰塑,虚极类实等证,切戒勿施。"

2.11 附方

①治伤寒食毒,腹胀气急,大小便不通:朴消、大黄(锉,炒),芍药各一两,当归(切,焙)、木香各半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圣济总录》朴硝汤)

②治暴症腹中有物如石,痛如刺,昼夜啼呼:大黄末半斤,朴消三两,蜜一斤。合于汤上煎,可丸如梧子。服十丸,日三服之。(《补缺肘后方》)

③治胃热呕吐,手足心皆热者:朴消、栀子(炒黑)各等分。为末,滚水服一、二匙。(《经验广集》朴栀散)

④治妇人夙有积血,月水来时,腹中疞痛:朴消、当归(锉,微炒)、薏苡仁、川大黄(锉,微炒)各二两,代赭、牛膝(去苗)、桃仁(汤浸,去皮、尖,麸炒微黄)各一两。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酒下十丸。(《圣惠方》朴硝丸)

⑤治小儿赤眼:黄连二分,朴消一分(令干)。上二味,以妇人奶汁浸之点眼良。(《外台》)

⑥治赤眼肿痛:朴消置豆腐上蒸化,取汁收点。(《简便单方》)

⑦治喉痹:朴消一两。细细含咽汁。(《近效方》)

⑧治痈疽疮发,大小便秘涩不通:朴硝(研)、大黄(炒)、杏仁(研)、葶苈子(微炒)各二两。上四味,先以三味捣罗为细末,入朴消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煎黄耆汤下二十丸,以通利为度,末利再服。(《圣济总录》朴消丸)

⑨治风邪热毒,壅滞肌肉,荣卫不宣,蕴积成肿,血涩肤腠如丹之状,痛随气行,游无定处,邪毒攻冲,焮赤热痛:朴硝五两(别研),蛤粉、寒水石各三两,香白芷一两,脑子一钱(别研)。上为细末,和匀,每用新汲水调稀稠得所,鸡翎涂扫,不令药干。(《杨氏家藏方》如冰散)

⑩治热毒结成痔疾,肿胀热霜,坐卧不安:荆芥、薄荷、朴硝各一两,白矾二两。上件细切。每用一两,水五升,煎数沸,熏患处,通手淋洗。(《杨氏家藏方》朴硝汤)

⑾治痔疮:朴硝、五倍子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三两,水三碗,同煎至三,四沸,淋渫。(《鸡蜂普济方》朴硝散)

2.12 摘录

《*辞典》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