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脾虚泄泻为病证名[1]。指脾气素虚,或病后过服寒冷,或饮食不节,劳伤脾胃所致的泄泻[1]。
久泻·脾虚证(chronic diarrhea with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2])又称脾虚久泻,是指脾气虚弱,以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痿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3]。
4 脾虚泄泻的症状
脾虚泄泻患者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细弱[4][5]。
《症因脉治·脾虚泄泻》:“脾虚泻之症,身弱怯冷,面色萎黄,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饮食,时时泻薄。”脉多微弱,或迟缓[1]。
5 证候分析
脾胃虚弱,运化失司: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大便溏泄。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则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稍进油腻之物,大便次数增多。久泻不止,脾胃虚弱,气血来源不足,故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乃脾胃虚弱之象。[4][5]
6 脾虚泄泻的治疗
6.1 治法
脾虚泄泻治宜健脾温运[1]。
6.2 方药治疗
脾虚泄泻可用用理中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方进行治疗[1]。
脾虚泄泻可用参苓白术散[备注]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为主方进行治疗。本方用四君子汤以补气健脾为主,加入和胃理气渗湿之品,标本兼顾。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腹中冷痛,手足不温,宜用附子理中丸[备注]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加吴萸、肉桂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而致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备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益气升清,健脾止泻。[4]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慢性者取脾俞、天枢、足三里、神阙(艾条熏灸或隔盐灸)、中脘等穴为主[6]。脾虚者加灸章门、关元俞[6]。
6.3.2 方二
方义:脾俞为脾之背俞穴,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天枢为大肠募穴,调理胃肠气机;足三里乃胃之合穴,健理脾胃,消胀止痛;三阴交乃足三阴之交会穴,健脾化湿,温养脾肾。
操作:毫针刺,脾肾虚弱用补法,肝郁泻太冲,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6.3.3 方三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选穴:以任脉、足太阴脾经穴和背俞穴为主。取中脘、水分、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穴。
方义:中脘、天枢、胃俞、大肠俞为俞募配穴法,以调理胃肠之气。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三阴交、水分化湿止泻。
6.4 饮食疗法
6.4.1 推荐食材
脾虚泄泻患者建议食用薏苡仁、芡实、扁豆、莲子、山药、党参、茯苓等[5]。
6.4.2 推荐食疗方
1.炒面粥(《粥谱》):炒面15g,粳米30g。先煮粳米粥,入炒面,搅匀,空腹食。
2.苹果山药散(《食疗本草学》):苹果30g,山药30g。苹果晒干后与山药共为细末。每次服15~20g,加白糖适量,温开水送服。
3.扁豆小米粥(《粥谱》):炒白扁豆60g,小米80g,粳米100g。同煮粥至豆烂米开即可。早晚服。
7 关于泄泻
泄泻(diarrhea[2][8])为病名[9]。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简称泄(《黄帝内经》)或泻[9],又称下利(汉唐时期)[4]。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4]。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4]。
西医的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6][10]。
泄泻现常分为外感泄泻、内伤泄泻、久泻等进行辨治,详见泄泻条。
8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52.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1-155.
- ^ [5]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67-70.
-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60.
- ^ [7]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4-67.
- ^ [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15.
- ^ [10]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67-69.
治疗脾虚泄泻的穴位
- 落枕穴
腹泻便溏,小儿急慢惊风,指掌麻痹,五谷不消,腹痛泄泻,掌指麻痹,五指不能屈伸,小儿脐风,手背红肿发痛...
- 外劳宫
腹泻便溏,小儿急慢惊风,指掌麻痹,五谷不消,腹痛泄泻,掌指麻痹,五指不能屈伸,小儿脐风,手背红肿发痛...
- 肠屈
秘,疝痛,细菌性痢疾,腹膜炎,肠神经痛,肠梗阻,泄泻,痢疾,疝气,蛔虫症,支气管炎,阳萎,脚气等。别...
- 太白
则可见血糖上升,以透天凉手法则可见血糖下降。治疗脾虚腹泻:据报道,取太白、足三里,针刺得气,留针30...
- 风水
主要用于脾胃疾患等:如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水肿,腹水,肠炎,肾炎,呕吐,不嗜食,绕脐腹痛...
- 更多治疗脾虚泄泻的穴位
治疗脾虚泄泻的方剂
- 神仙如意丸
寒疟疾,脓血泻痢,咳嗽,目疾,心痛,久痢脱肛,脾虚泄泻,寒热气块,一切酒食伤,暑气并咳嗽,小便冷淋,...
- 白术茯苓汤
身摇;脾虚泄泻,脉缓者。用法用量:白术汤(《医略六书》卷二十五)。各家论述:《医略六书》:泻由乎湿...
- 万应宝珍膏
;寒湿脚气,鹤膝痠软;小肠疝气,偏坠木子;脾虚泄泻,久泻痢疾;跌打损伤。瘰疬流注。用法用量:用麻油...
- 枣肉豆蔻丸
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补脾止泻。治脾虚泄泻。用法用量:每服30丸,沸汤送下,不拘时候。摘...
- 醒脾煎
证医》卷四:方名:醒脾煎组成:姜皮、白术、甘草、大枣、砂仁、苍术、荷叶(包饭煨焦)。主治:脾虚泄泻。...
- 更多治疗脾虚泄泻的方剂
治疗脾虚泄泻的中成药
- 万应宝珍膏
;寒湿脚气,鹤膝痠软;小肠疝气,偏坠木子;脾虚泄泻,久泻痢疾;跌打损伤。瘰疬流注。用法用量:用麻油...
- 肥儿散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之肥儿散主治脾胃虚弱,呕吐腹泻,停食伤乳,消化不良。用法用量:每服2分5,1日...
- 降压袋泡茶
哺乳期妇女及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脾虚泄泻者慎服。6.不明原因的头痛,必须去医院就诊。7...
- 小儿清肺化痰口服液
;一日2~3次,用时摇匀。注意:凡舌质淡、脾虚泻泄者不宜服用。规格:每支10ml贮藏:密封,置阴凉...
- 小儿消食片
片,成人一次5~6片;一日3次。注意事项:1.脾虚泄泻,大便溏薄,次数多者应慎用或不用。2.忌食生冷...
- 更多治疗脾虚泄泻的中成药
脾虚泄泻相关药物
- 降压袋泡茶
哺乳期妇女及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脾虚泄泻者慎服。6.不明原因的头痛,必须去医院就诊。7...
- 十八味人参补气膏
辣、生冷、油腻食物。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脾虚泄泻者及哺乳期妇女慎用。3.本品宜饭前服用。4.高...
- 祛浊茶
象。【禁忌】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脾胃虚寒者及脾虚泄泻者禁用。【注意事项】1.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
- 小儿消食片
生冷辛辣食物。2.婴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3.脾虚泄泻,大便溏薄,次数多者应慎用或不用。4.按照用法...
- 小儿消食片(每片重0.3克)
生冷辛辣食物。2.婴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3.脾虚泄泻,大便溏薄,次数多者应慎用或不用。4.按照用法...
- 更多脾虚泄泻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脾虚泄泻
- 《儿科萃精》:[卷七泻证门]脾虚泻
小儿脾虚泄泻,多因脾不健运,故每逢食后作泻,腹满不渴,精神短少,面黄懒食,肌肉消瘦,古法主参苓白术...
- 《本草征要》:[第二卷·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头面七窍](五)咽喉科用药
之火。”又云∶“亦能平胃火之浮游。”玄参寒滑、脾虚泄泻者禁之。《本草征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
- 《本草备要》:[草部]元参
,瘰疠结核(寒散火,咸软坚),痈疽鼠(音漏)。脾虚泄泻者忌用。蒸过焙用,勿犯铜器。恶黄、山茱萸、姜、...
- 《本经逢原》:[卷一山草部]玄参
不特治暴赤肿痛。总皆散清火之验也。但其性寒滑,脾虚泄泻者禁用。《本经逢原》清张璐公元1617-170...
- 《本经逢原》:[卷二芳草部]缩砂蜜
、膀胱七经之气药,能引诸药归宿丹田。治脾虚泄泻,宿食不消,泻痢白沫,腹中虚痛,寒饮胀痞,噎膈呕吐,...
- 更多古籍中的脾虚泄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