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栓塞术

目录

1 手术名称

脾脏栓塞术

2 别名

脾栓塞术

3 分类

普通外科/脾脏的手术

4 ICD编码

38.8606

5 适应症

脾脏栓塞术适用于:

1.门脉高压所致脾功能亢进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或椭圆形红细胞增增多增多症。

4.脾动脉瘤。

5.外伤性脾破裂。

6.脾肿瘤、霍奇金病。

7.肾移植后或肝癌介入治疗时的白细胞减少症。

8.脾静脉、门静脉血栓形形形形成或海绵样变并发脾功能亢进。

6 禁忌症

1.脓毒血症、体质严重衰竭及碘过敏为绝对及禁忌。

2.肝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为相对禁忌。

7 术前准备

1.器材准备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高压注射器,脾动脉造影导管导丝,穿刺针,造影剂,明胶海绵或不锈钢螺圈等栓塞材料。

2.常规术前检查,明确肝功能、肾功能、凝血酶原时原时间、血象及脾脏肿大程度。

3.术前2d预防性应用广谱抗生素。

4.栓塞方法的选择

(1)脾功能亢进的栓塞:各种原因引起的脾功能亢进及具有切脾指征的血液病多选用部分性脾栓塞,以明胶海绵条栓塞脾段动脉为好,栓塞范围控制在40%~60%。部分性脾栓塞既达部分性“脾切除”以缓解临床症状,又保留了脾脏的免疫功能。当患者体质较弱或临床症状缓解不满意时,可多次重复进行,是目前公认的安全有效方法。

(2)脾肿瘤的栓塞:分手术前栓塞和晚期肿瘤姑息性栓塞两种。术前栓塞可致肿瘤缺血坏死,减少术中出血,防止肿瘤细胞播散。术前栓塞可用明胶海绵细小颗粒做全脾栓塞,栓后3d即可手术切除。晚期肿瘤姑息性栓塞也采用全脾栓塞,除用明胶海绵颗粒或无水乙醇做末梢栓塞外,脾动脉近端也作栓塞,可导致全脾梗死。全脾栓塞后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很高,仅限于脾肿瘤栓塞。

(3)脾外伤和脾动脉瘤栓塞:只做脾动脉近端栓塞。栓塞材料多选用体积较大的不锈钢螺圈,也可采用大的明胶海绵条或可脱性球囊等。脾动脉主干栓塞后,脾脏可经胃短动脉、胃左动脉及胃网膜动脉形成的侧支循环获得足够的血供,一般不产生梗死,故仅用于脾外伤和脾动脉瘤的栓塞治疗。

8 麻醉和体位

局部麻醉,平卧位(常用股动脉穿刺)。

9 手术步骤

1.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插管行腹腔动脉造影,以每秒8ml,总量15~20ml注入造影剂,观察脾动脉走行。

2.借助导丝将导管超选至脾动脉造影,以每秒5~8ml,总量15~30ml注入造影剂,观察脾脏的大小及脾内病变情况,脾破裂可见造影剂外渗、血管离断等影像改变。

3.根据脾脏病变及不同的栓塞方法选择栓塞材料。部分脾动脉栓塞多采用明胶海绵颗粒,约2mm3,浸入含青霉素和庆大霉霉素的生理盐水中;也有主张用明胶海绵短条,约2mm×8mm大小,插入2ml注射器乳头中注入,一般为6~8条。栓塞时导管尽量超选至深处,最好越过胰背动脉,以防误栓造成医源性胰腺炎。术中通常根据脾动脉的血流来判断脾脏栓塞程度,笔者的经验是脾动脉血流稍减慢栓塞范围为30%~40%,明显减慢为50%~60%,若短暂停流后呈蠕动前进为70%~80%。全脾栓塞时多采用明胶海绵粉末或无水乙醇,导管超选应更为准确、深入,必要时可通过3F微导管或球囊导管注入无水乙醇等液态栓塞剂,以免反流。脾动脉主干栓塞时多选用不锈钢螺圈,栓子直径应略大于脾动脉管径,导管置于脾动脉近端,但仍应越过胰背动脉开口。

4.再次脾动脉造影,明确脾栓塞程度。若感不足,可补加栓塞,直至满意为止。退出导管,穿刺处压迫止血后加压包扎,平卧24h。

10 术后处理

脾脏栓塞术术后做如下处理:

1.静滴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

2.支持对症治疗,必要时可应用糖皮质激素改善患者症状。

3.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胸片、脾脏B超或CT。

11 并发症

11.1 1.栓塞后综合征

部分脾栓塞后几乎所有患者皆有一过性发热、左上腹疼痛和食欲不振。发热一般在38℃左右,少数可达39℃以上,持续1~3周,中度腹痛,对症处理即可。

11.2 2.支气管肺炎和胸腔积液

多见于左侧,与脾栓塞后疼痛限制左侧呼吸运动及反应性胸膜炎有关。经抗生素和对症治疗可以恢复。

11.3 3.脾脓肿

为细菌感染所致。与脾栓塞后脾静脉血流减慢、肠道细菌逆流入脾组织及无菌操作不严有关。控制栓塞范围、严格的无菌操作及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可有效降低脾脓肿的发生率。一旦出现脾脓肿,应积极抗炎,尽早穿刺置管引流,或行外科手术治疗。

11.4 4.脾破裂

栓塞后脾脏淤血、水肿,当有囊肿或脓肿形成时,可能出现脾破裂。一经发现需立即手术治疗。

11.5 5.意外栓塞

常因插管过浅、注射压力过高及栓塞剂应用过量所致。深入超选插管和透视下缓慢注射栓塞剂是避免意外栓塞的关键措施。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