苤蓝

目录

1 拼音

piě lán

2 注解

苤蓝形状如球,是甘蓝的一种,学名叫球茎甘蓝,属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依球茎色泽,它可分为绿白色、绿色和紫色三种。它们性喜凉爽气候,耐热性较甘蓝强。栽培地宜选用保水、保肥力强的砂质壤上。一年可栽培两次。春天播种的在秋冬采收,次年l~3月上市。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苗床播种后,待长出五六片叶后即可定植。早熟种的生长期为三个月,晚熟种的生长期为四个月。

苤蓝是介于大头菜和包心菜之间的蔬菜,可以拿来清蒸当做小菜,或切丝做成凉拌沙拉。它的维生素C含量极高,还含有大量的钾,而维生素E的含量非常丰富。

3 苤蓝的别名

早白、甘蓝、撇拉、大头菜、芥蓝、茄连、玉蔓青

4 苤蓝的使用提示

每次50~80克

5 苤蓝的营养价值

苤蓝维生素含量十分丰富,尤其是鲜品绞汁服用,对胃病有治疗作。其所含的维生素C等招牌营养素,有止痛生肌的功效,能促进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愈合。内含大量水分和膳食纤维,可宽肠通便,防治便秘,排除毒素。苤蓝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所含微量元素钼,能抑制亚硝酸胺的合成,因而具有一定的防癌抗癌作用。

6 苤蓝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适宜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糖尿病患者以及容易骨折的老人。

7 苤蓝的食疗功效

苤蓝味甘、性凉、辛,归大肠、膀胱经;

有利水消肿、止咳化痰、清神明目、醒酒降火、解毒的功效。

8 苤蓝的食用建议

苤蓝不宜炒得过熟,以生拌为好或绞汁服用。

9 《滇南本草》·苤蓝

9.1 拼音名

Piě Lán

9.2 别名

芥蓝、擘蓝(《农政全书》),茄连、撇蓝(《延绥镇志》),玉蔓青(《山西通志》)。

9.3 来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球茎甘蓝的球状茎。4~7月播种者,夏、秋采;9月播种者,冬、春采。

9.4 原形态

二年生粗壮直立草本,高30~60厘米。全株光滑无毛。茎短,离地面2~4厘米处,开始膨大而成为一坚硬的、长椭圆形、球形或扁球形、具叶的肉质球茎,直径5~10厘米,或过之;外皮通常淡绿色,亦有绿色或紫色者,内部的肉白色。叶长20~40厘米,其中有1/2~1/3为叶柄;叶片卵形或卵状矩圆形,光滑,被有白粉,边缘有明显的齿或缺刻,近基部通常有1~2裂片;花茎上的叶似茎叶而较小,叶柄柔弱。花黄白色;排列成长的总状花序;萼片4,狭而直立;花瓣4,展开如十字形;雄蕊4强;雌蕊1,子房上位,柱头头状。角果长圆柱形,喙常很短,且于基部膨大。种子小,球形,径1~2毫米,有极小的窝点。花期春季。

9.5 生境分布

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以北方较为普遍。

9.6 化学成份

苤蓝每市斤(市品)含蛋白质5.9克,糖11克,粗纤维4.1克,灰分3.3克;钙81毫克,磷122毫克,铁1.1毫克,胡萝卜素微量,硫胺素0.19毫克,核黄素0.07毫克,尼克酸1.5毫克,维生素C-152毫克。

9.7 性味

甘辛,凉。

①《滇南本草》:"味辛涩。"

②《本草求原》:"甘辛,冷,无毒。"

9.8 功能主治

治小便淋浊,大便下血,肿毒,脑漏。

①《滇南本草》:"治脾虚火盛,中膈存痰,腹内冷疼,小便淋浊;又治大麻风疥癞之疾;生食止渴化痰,煎服治大肠下血;烧灰为末,治脑漏;吹鼻治中风不语。皮能止渴淋。"

②《纲目拾遗》:"解煤毒。"

③《本草求原》:"宽胸,解酒。"

④《四川中药志》:"利水消肿,和脾。治热毒风肿;外用涂肿毒。"

⑤《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9.9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生食或烧存性研末。外用:捣敷、研末吹鼻。

9.10 注意

《本草求原》:"耗气损血,病后及患疮忌之。"

9.11 附方

治阴囊肿大如斗:苤蓝、商陆,切片捣绒外敷。(《四川中药志》)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