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秘传》方名痞块膏组成大黄1两,朴消1两。主治痞块。用法用量外贴。制备方法上为末,以大蒜同打成膏。《蕙怡堂方》卷四方名痞块膏组成川椒49粒(开口者),五倍子7粒(整者)。主治食积,痞胀。用法用量摊贴患处。制备方法上用真麻油4两,熬枯去滓,入铅粉2两,收成膏,离火入麝香1钱,搅匀。附注妇女须候经净贴之。否则不效。
详见百科词条:痞块膏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1:14:36 共158字 ]
古籍中的痞块膏如下:
-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五]马钱子百六十二
番木鳖子。苦,寒,无毒。疗咽喉痛痹,消痞块坚硬。生回回国,今西土邛州诸处亦有之。蔓生,夏开花。七八月结实如栝蒌,生青熟赤,亦如木鳖,而核小色白。彼人言能治一百二十种病,每症各有汤引。或云以豆腐制过,用之良。病欲去胎,杵膏纳阴中。(验方第一。)《本草易读》清汪讱庵公元1644-1911年...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四痞块门]药方
(《神方》)二仙膏治痞气腹中作块。明矾雄黄(各二两)研细,先将二两水糊和成膏,纸摊贴患处即效。不效,再以后二两摊贴,须看贴药之后大便如脓下,即愈。三圣膏贴痞块,化为脓血。用未化锻石(半斤)为末,瓦上微炒红提出,候热稍减,入大黄末一两炒热,仍提出,入桂心末五钱略炒,以米醋熬成膏,浓摊烘热,粘贴即愈。(《经验》)四圣膏专贴痞块。叶独蒜盐穿山甲上以好醋捣成饼,量痞大小贴之,两炷香为度。痞化为脓水,从大便...
- 《惠直堂经验方》:[卷四膏药门]化痞膏
治一切痞块。在左胁者更妙。大黄(五钱)人参(三钱)白术(五钱)枳实(三钱)丹皮(二钱)鳖甲(一两)神曲(君子(三钱)两头尖(二钱)蒲公英(一两)金银花(一两)生甘(二钱)槟榔(二钱)防风(一钱)上药。用麻油(三斤)浸一二日。熬枯去渣。再熬至滴水不散。入飞过红丹(十八两)收成膏。薄荷叶(二钱)乳香(五钱)没药(五钱)赤石脂(二钱)麝(一钱)冰片(二钱)阿魏(上为末。入膏内搅匀。摊贴一个即愈。药须摊...
-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番木鳖
寒,无毒。【主治】伤寒热病,咽喉痹痛,消痞块。并含之咽汁,或磨水噙咽(时珍)。【附方】新四。喉痹作痛∶番木鳖、青木香、山豆根等分,为末吹之。(杨拱《医方摘要》)缠喉风肿∶番木鳖仁一个,木香三分,同磨水,调熊胆三分,胆矾五分。以鸡毛扫患处取效。(唐瑶《经验方》)疮入目∶苦实把豆儿(即马钱子)半个,轻粉、水花、银朱各五分,片脑、麝香、枯矾病欲去胎∶苦实把豆儿研膏,纳入牝户三、四寸。(《集简方》)《本草...
- 《奇效简便良方》:[卷三小儿]小儿浮肿
丝瓜、灯草、葱白,等分,煎汁浴之,并少饮。(痞块参看胸胃门)《奇效简便良方》...
-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卷之五]诸气
(附梅核气、积聚、症瘕、痞块)《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骨度尺寸]灸痞根穴歌
条文:十二椎下痞根穴,各关三寸零五分,二穴左右灸七壮,难消痞块可除根。注:[1]痞块灸痞根穴,其穴在脊之十二椎下,旁开三寸半。 [2]痞块多在左则灸左,在右则灸右,如左右俱有,左右俱灸之 (图一○二)。%《医宗金鉴》清吴谦公元1742年...
- 《推拿抉微》:[第二集·推拿法]斗肘走气法
夏英白曰∶一手托儿肘斗运转,一手捉儿手摇动,男左女右,治小儿痞块。《推拿抉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