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痞块膏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11:14:36)[共158字]
摘要:《青囊秘传》方名痞块膏组成大黄1两,朴消1两。主治痞块。用法用量外贴。制备方法上为末,以大蒜同打成膏。《蕙怡堂方》卷四方名痞块膏组成川椒49粒(开口者),五倍子7粒(整者)。主治食积,痞胀。用法用量摊贴患处。制备方法上用真麻油4两,熬枯去滓,入铅粉2两,收成膏,离火入麝香1钱,搅匀。附注妇女须候经净贴之。否则不效。......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惠直堂经验方》:[卷四膏药门]痞块膏
治积食痞胀等症。川椒(四十九粒开口者)倍子(七粒整者)真麻油四两。熬枯去渣。入铅粉二两收成膏。离不效。《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积聚痞块穴
积聚痞块穴 经外穴名。《类经图翼》:“积聚痞块,久痞,灸背脊中命门穴两旁各四指许是穴,痞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中国针灸学》列作经外穴,名积聚痞块。在第二腰椎棘突下间旁开4寸处。主治积聚痞块,胃痛,肠鸣,消化不良,经闭,遗精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作者:
- 痞块
痞块 病名。 ①泛指腹内肿块。《丹溪心法·积聚痞块》:“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一云“痰”),积在左为血块,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杂病广要·积聚》:“大抵积块者,皆因一物为之根,而血涎裹之,乃成形如杯如盘,按之坚硬也。食积败血,脾胃有之,痰涎之积,左右皆有之。” ②指肝积。周之干谓:“痞块,肝积也。肝经湿热之气,聚而成也。”参见肝积条。 ③指癥瘕。见《
- 小儿痞块
小儿痞块,肚大青筋,始终总是血瘀为患。此方与前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三方轮转服之,月余,未有不成功者。作者:王清任
- 痞块三十三
也。第痞块既成,必在肠胃之外,膜膈之间,故非可以消伐之剂推逐而去者。若但知攻痞,则胃气益弱,运化失权,不惟不能消痞,且致脾土亏损,则痞邪益横而变百出矣。故治此者,当酌其缓急,专以调补胃气为主,外则用膏用灸,以拔其结络之根,庶为万全之策。2.凡调理脾胃之法,若痞邪未甚,宜芍药枳实丸加减用之为善,或大健脾丸及杨氏启脾丸,皆可择用。若脾胃气虚,食少体瘦,宜五味异功散。若脾胃虚寒者,宜调中丸,温胃饮,五
- 经行小腹痞块怎样选择简便治法?
①七制香附丸,每服6克,日服2次。 ②柴胡疏肝丸,每服6克,日服3次(上方适用于肝气郁滞者)。 ③调经化瘀丸,每服10粒,日服3次。 ④调经活血片。每服5片,日服3次(上方适用于以血瘀内阻为主者)。 ⑤血府逐瘀丸,每服9克,日服2次。 ⑥月月舒冲剂,每服1包,日服3次(上方适用于气滞血瘀者)。 (2)简便验方 ①川楝子15克,元胡12克,莪术、青皮、白芍各10克。水煎服(适用于以气滞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四痞块门]药方
(《神方》)二仙膏治痞气腹中作块。明矾雄黄(各二两)研细,先将二两水糊和成膏,纸摊贴患处即效。不效,再以后二两摊贴,须看贴药之后大便如脓下,即愈。三圣膏贴痞块,化为脓血。用未化锻石(半斤)为末,瓦上微炒红提出,候热稍减,入大黄末一两炒热,仍提出,入桂心末五钱略炒,以米醋熬成膏,浓摊烘热,粘贴即愈。(《经验》)四圣膏专贴痞块。叶独蒜盐穿山甲上以好醋捣成饼,量痞大小贴之,两炷香为度。痞化为脓水,从大便
- 《回生集》:[卷上内症门]治痞块神效膏
真川白芥子(二斤)穿山甲(八两)用真桐油二斤。入铜锅内先熬半晌。次入穿山甲熬数沸。再次入白芥子。俟爆止。滤去渣。入飞净炒黑黄丹八两收之。离火。再入麝香末四钱。去火气七日。用摊时隔汤化开。不可用火。又加阿魏四两更妙。此膏效难言述。倘若有力者。多熬以救人甚妙。《回生集》清陈杰公元1644-1911年
- 《奇方类编》:[卷下疮毒门]治痞块方
用膏药贴痞块处,将面糊作圈,围膏药上。将皮硝四两,麝香二分,共为细末,置圈内。将烧酒十两,盛瓶内煎滚摩之,硝运化复干为度。若小孩不用瓶,以猪尿脬盛硝、麝、酒,扎紧。以绢捆在肉上贴患处摩之,以酒干为度。《奇方类编》清吴世昌公元1644年—1911年
- 《丹台玉案》:[卷之三痞块门]立方
(各一两五钱)上为末。神曲六两。打糊为丸。每服三钱。姜汤送下。化痞丸治积气成块。并疟母而成痞块者神效。黑丑(半炒半生)槟榔沉香阿魏(各一两)针砂(醋炒五钱)官桂青皮(醋炒)白术(土炒)苍术(米泔浸炒)枳壳(麸炒)半夏(姜制各一两二钱)上为末。醋打面糊为丸。每服二钱。空心姜汤送下。秘方消痞膏药内服丸子。外以膏药贴在块上。内外挟攻。定然消熔。红花蓬术三棱当归(各四两)两头尖五灵脂穿山甲川乌生地丹皮巴
- 《明医指掌》:[卷四积聚瘕八]痞块
谨按∶痞块,多在皮里膜外,并不系于肠胃间。而医者往往以峻剂下之,安能使此块入肠胃,从大便而出哉?吾见病未必去而元气已耗,经年累月,遂至不治者多矣。历代医家皆曰在左为死血,在右为食积,在中为痰饮。盖以左属肝,肝藏血,右属脾,脾化谷,而痰饮则结聚于中焦也。殊不知肝脾虽左右之分,而实无界限之隔,非谓肝偏于左而无与右,脾偏右而无与于左。在左为死血,而在右独无死血乎?在中为痰饮,而左、右独无痰饮乎?但在左、
- 《验方新编》:[卷十九小儿杂症]小儿痞块积滞腹痛
荸荠二斤去皮,饴糖二斤,共入砂锅内添水少许,煮极熟,不拘时,常服之,自愈。又,痞块肚大、肌瘦面黄方∶白芙蓉花阴干研末,入鸡肝内扎合,饭上蒸熟,食数次愈《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四痞块门]治法
治痞先须开郁豁痰,消坚化血,然后理脾胃,调正气。凡痞块在皮里膜外,须用补气药及香附开之,兼二陈汤,先须断浓味为要。《古今医统大全》明徐春甫公元1556年
- 《验方新编》:[卷十八痞积部]男妇痞块方
鸡蛋五个,阿魏五分,黄蜡一两,调匀煎饼,分作十块,每早吃一块,滚汤下。诸物不忌,腹痛无妨,大便解下胶漆,即散矣。又方∶全白鹅之血向口中宰之,乘热服下四、五次,如盛碗内则腥气难食。此方既治噎膈,又治痞块,均极神效。又方∶甲鱼一个,约重半斤,捣烂,加麝香三分,敷患处,俟鱼肉干,则愈。《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医门补要》:[卷上]痞块治分虚实
腹胁内之痞块,初生如梅,渐大如杯,坚胀作痛,乃病后脾虚,一食鸡肉荤腥面食糯米,不能磨化,停于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加以血脉日裹,胶锢难散。体壮者可针灸数次,投消坚散(方见后),缓缓消去。如虚体食少者,误针必转中满不治。《医门补要》清赵濂公元1644-1911年
- 《医林改错》:[卷上膈下逐瘀汤所治症目]小儿痞块
小儿痞块,肚大青筋,始终总是血瘀为患,此方与前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三方轮转服之,月余,未有不成功者。《医林改错》清王清任公元1644-1911年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四痞块门]药方
(《秘方》)化铁丸治痞块等积。香附米(四两,用巴豆三十粒去皮膜研细,同香附热水浸透,春二日,夏一日,秋五日,冬十日,取出洗净晒,只用一半)三棱莪术半夏(各一两。醋煮过)丁香肉豆蔻(面包炒。各半两)杏仁(去皮尖炒熟)青皮陈皮良姜(各八钱。多年壁土炒)上为细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姜汤下。(《医林》)阿魏丸(方见积聚门治诸积痞块。)(《宣明》)积气丹(方同上门)治痞块。(东垣)广术溃坚
- 《儿科萃精》:[卷八杂证门]痞块
小儿腹中痞块,或生寒热,或时作痛,古法主挨痞丸(如醋赭石、小青皮、蓬莪术、南木香、青化桂、巴豆霜、大黄,共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萝卜子大,每服五丸,淡姜汤送下。〔真按〕小儿痞块,但用大红枣八两,皮硝五钱,同煮以水干为度,晒干,每日食此枣,徐徐服之,其痞自消。《儿科萃精》民国陈守真公元1930年
- 茶癖
茶癖 病名。嗜茶太过,积久所致的癖病。见《丹溪心法·积聚痞块》。《儒门事亲》卷八:“好茶成癖,积在左胁。”证见饮食减少,面黄,乏力,腹痛等。《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治用磨积丸、星术丸等方。或用石膏、黄芩、升麻为末,砂糖水调服。参见癖有关条。作者:
- 《医学妙谛》:[卷中杂症]痞块积聚章
满而不痛谓之痞,满而痛者即是结。结者积聚有余因,痞者中气不足致。一消一补诚分明,脾气素虚者自异。补则积滞邪愈深,消则土伤虚愈至。消补相兼养正宜,枳实之丸为主治。不动为动为瘕,瘕假真有妙义。右胁食块菔曲草(草果),左胁血块芎桃桂。痰块在中海石须,栝蒌白茯槟榔备,壮健亦用青棱蓬,瘦弱参少许配。香砂青陈可共加,苏梗当归姜枣类。妇人有块俱死血,莫将痰食为疑似。痰热内闭豆豉山栀枳壳菖蒲杏仁半夏郁金栝蒌川连白
- 《丹台玉案》:[卷之三痞块门]附呃逆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古以为寒。恐非也。治法须辨有余不足而治。《丹台玉案》明孙文胤公元1637
- 《丹台玉案》:[卷之三痞块门]附嘈杂
调脾抑火汤治脾气不足。心中不时嘈杂。白茯苓黄连山栀仁白术(各二钱)陈皮黄芩甘草(各一钱)水煎不拘时服。又方治心血少。胃口嘈杂。不时索食。黄连(姜汁炒)当归人参白术(土炒各二钱)龙眼肉五个。煎服。《丹台玉案》明孙文胤公元1637
- 《医方考》:[卷四痞门第三十一]治男妇痞块方
白鸽(一对,不落水,去毛肠杂,小破)急性子(炒)藜花子(水炒)大黄(晒)朴硝(各五钱)只为细末,入鸽腹扎紧,砂锅陈酒煮熟,待冷取出药,将鸽肉风晒半日,打碎炙炒,不宜焦枯。同前药磨细末筛净,将糯米粉掬为丸,桐子大。空心服五钱。其块化为脓血,为鱼冻,为粘胶,从大便出,潜消默化,妙难尽述。《医方考》明代吴昆公元1584年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四痞块门]病机
,坚硬而成形,致于寒热作痛,呕吐胀闷,甚者饮食不入,令人渐渐黄瘦。始因脾胃所伤,或因疟久而成,谓之疟母,右关脉弦而紧细者是也。丹溪谓在中为痰饮,在左为死血,在右为湿痰气结,极是。但坚积既久,非寻常气血痰药所能消除,必须内外兼攻,《内经》所谓留者攻之,坚者削之。使愈过半,随即调理气血,然后复攻,方可保十全之效也。痞证甚者可与积门参看施治。凡妇人有痞块,多是血块。《古今医统大全》明徐春甫公元1556年
- 《寓意草》:论顾鸣仲痞块锢疾根源及治法
顾鸣仲有腹疾近三十年。朝宽暮急。每一大发。腹胀十余日方减。食湿面及房劳。其应如响。腹左隐隐微高。鼓呼吸触之。有声。以痞块法治之。内攻外贴。究莫能疗。余为悬内照之鉴。先与明之。后乃治之。人身五积六聚之证。心肝脾肺肾之邪。结于腹之上下左右。及当脐之中者。皆高如覆盂者也。胆胃大小肠膀胱命门之邪。各结于其本位。不甚形见者也。此证乃肾脏之阴气。聚于膀胱之阳经。有似于痞块耳。何以知之。肾有两窍。左肾之窍。从前
- 《急救广生集》:[卷九·外治补遗]痞块
用攒盒内小瓷盘,将皮硝装满,雄黄末盖面,绵纸糊口,以针刺孔,合定痞上,将袱捆紧,三日即消。(《保赤编》)《急救广生集》清程鹏程公元1805年
- 《奇方类编》:[卷下小儿门]小儿痞块
生甘草三钱甘遂三钱砂一钱大鳖子肉四个苋菜三钱鳖肉一两葱白七根入蜜少许,捣成膏,以狗皮一块贴之。二次即消愈。《奇方类编》清吴世昌公元1644年—1911年
- 《周慎斋遗书》:[卷八]痞块
痞块,肝积也,肝经湿热之气聚而成也。外以大蒜、皂角、阿魏胶敷之,内以地黄汤加验案一妇因丧子忧虑,饮食不思,有块在软肚内。用四君子加陈皮、肉桂、归身、沉香、半夏;丸用茯苓、白术四、五两,藏猪肚内,煮烂,沉香为衣,久服全愈。一妇素善怒,左胁下有块,身肥大,经将行,先一二日且吐且下。此肝木乘脾,脾虚生痰,不生血也。善怒胁块,肝气亢也;吐下者,脾气虚也;身肥则多痰,痰盛则中焦多湿;每经行时气血流通,冲动脾
- 《丹台玉案》:[卷之三]痞块门
(附嘈杂附呃逆)痞者否塞之意也。从病从否。故有痞之名焉。又以其坚实有形。故又名之曰痞块。然是物也自成块。各自成块者易治。并而成块者难消然果何以辨之。察其脉视其形而已矣。脉弦为痰。脉滑为食。脉芤为血。三脉俱见。则并而成块也。以其形而言之。宿食成块者。居于中脘视之则无形。按之则有质。在肠胃之间。以人之饮食。皆入于胃。故不在皮里膜外。其在皮里膜外者。皆痰与血。盖痰能流注于脂膜血能营运于皮肉。痰积而不流。
- 《经验奇方》:[卷下]男妇痞块
(宜用六味地黄丸其效如神)大熟地(一斤)淮山药山萸肉(各八两)白茯苓牡丹皮泽泻(各六两)上药研细末。白蜜炼为丸。如绿豆大。每晨服五钱。淡盐汤送下。渐服渐效。切勿间断。至《经验奇方》刘一明
-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一谟集小儿则(下)]痞块(三十三)
也。第痞块既成,必在肠胃之外,膜膈之间,故作可以消伐之剂推逐而去者。若但知攻痞,则胃气益弱,运化失权,不惟不能消痞,且致脾土亏损,则痞邪益横而变百出矣。故治此者,当酌其缓急,专以调补胃气为主,外则用膏用灸,以拔其结络之根,庶为万全之策。一、凡调理脾胃之法,若痞邪未甚,宜芍药枳实丸加减用之为善,或大健脾丸及杨氏启脾丸,皆可择用。若脾胃气虚,食少体瘦,宜五味异功散。若脾胃虚寒者,宜调中丸、温胃饮、五
- 《神仙济世良方》:[上卷]看花童子治胃病、心痛、痞块痛方
用延胡索、五灵脂、草豆蔻、没药各五钱。研极细面,每服二钱,用酒冲服,早晚两次,即又曰∶吕大仙达元散最妙,能治百病,如何不传也?用白犀角二两(遍身白者佳,锉碎屑)竭一两(小瓜斤去核,捣泥,去净纸包,药如时,或天医日,冷气、喉闭、乳右;女先点右,后生冷、气恼、劳碌用陈米炒过熬粥汤柳仙曰∶绝妙好方也。看花童子曰∶头脑疼痛,手足、两臂、两肩背疼痛,腰以下疼痛,不必支解刀破,囫囵而治华真人曰∶妙。世人不知头
- 《丹台玉案》:[卷之三痞块门]附呃逆
橘皮竹茹汤治大病后。中气不足。呃逆不已。脉来虚细。人参陈皮竹茹甘草(各二钱)枣五枚。生姜十片。煎服。解毒汤治痰火相搏。呃逆不住。(方见伤寒门)丁香竹茹汤治中焦气塞。下焦呃逆。柿蒂陈皮生茹(各二钱)丁香(五枚)生姜五片。煎服。又方治妇人产后发呃。黄柏当归知母陈皮(各二钱)生地川芎竹茹白芍(各一钱二分)生姜三片《丹台玉案》明孙文胤公元1637
- 《验方新编》:[卷三饮食积滞]食积痞块
木贼草五钱,研细末。每服五分,开水空心调服,年近者一料,即消。年远者不过两料,全愈。屡试如神。《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寓意草》:袁聚东痞块危证治验
袁聚东年二十岁。生痞块。卧床数月。无医不投。日进化坚削痞之药。渐至枯瘁肉脱。面黧发卷。殆无生理。买舟载往郡中就医。因虑不能生还而止。然尚医巫日费。余至则家计已罄。姑请一诊。以决生死远近耳。无他望也。余诊时。先视其块。自少腹至脐旁。分为三岐。皆坚硬如石。以手拊之。痛不可忍。其脉止两尺洪盛。余微细。谓曰。是病由见块医块。不究其源而误治也。初起时块必不坚。以峻猛药攻之。至真气内乱。转护邪气为害。如人打。
-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公选良方内外科]痞块
治痞块方∶不问男女左右,症瘕积聚疟痞。收取水红花(即水边蓼)半老穗头连叶带子晒干,不拘多少量两,再治大人小儿痞积∶将水红花子为细末,以面和作一处,少加麝一厘,放痞上以熨斗烙之,数次即愈。又∶水红花子熬膏,入麝少许,贴之亦效。治痞块∶用水红花新鲜者,同老蒜打烂,量入皮硝一二两,捏成饼,比痞块大一围,放痞上用袱扎紧又∶红芥菜子(即猪血芥)不拘多少,生姜汁浸一宿,大约芥子一酒杯,加麝香一钱,阿魏三钱又∶
- 《医学传灯》:[卷下]积聚瘕僻痞块
不常之意也。者。坚也。坚则难破。瘕者。假也。假血成形。者。左右或有一条筋。脉拘急。大者。如臂。小者如指。如弦之状。故名曰。因气而成也。僻者。隐在两胁之间。时痛时止。故名曰癖。痰与气结也。名色虽多。而痞块二字。可以该之。欲知治痞块之法。详察五积。其理自明。肝积居于左胁。大如覆杯。名曰肥气。久不愈令人发呃。疟连岁不已。心积居于脐下。上至心下。其大如臂。名曰伏梁。久不愈令人烦心。肺积居于右胁。大如覆杯。
- 《丹台玉案》:[卷之三痞块门]脉云
经曰。积块之脉必结伏。见在左。块居左。见在右。块居右。此其验也。《丹台玉案》明孙文胤公元1637
- 《丹台玉案》:[卷之三痞块门]附嘈杂
凡嘈杂皆因心脾二经虚火发动。两手寸关脉来弦滑是也。《丹台玉案》明孙文胤公元1637
- 《丹溪心法》:[卷三]积聚痞块五十四
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一云痰)。积在左为血块。气不能作块成聚,块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用醋煮海石、醋煮三棱、蓬术、桃仁、红花、五灵脂香附之类为丸,石碱白术汤吞下。瓦楞子能消血块,次消痰。石碱一物,有痰积有块可用洗涤垢腻,又能消食积。治块,当降火消食积,食积即痰也。行死血块,块去须大补。凡积病不可用下药,徒损真气,病亦不去,当用消积药使之融化,则根除矣。凡妇人有块,多是血块。戴云∶积聚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四痞块门]医案
四十,面白形瘦性急。因有大不如意,三月后乳房作一块,渐渐长大掩心,微痛膈闷,饮食减四之三,每早口苦,两手脉微而短涩。予知其月经水不来矣,遂与参、术、归、芎,佐以气药,作大服,一昼夜与四次,外以大琥珀膏贴块上,防其块长。经一月余,得补药百帖,食及平时之半,仍用前药。又过一月,脉气渐允,又与前药,吞润下丸百帖,月经亦来,涩脉减五分之四。时天气热,意其经行必紫色,仍以前药加醋炒三棱,吞润下丸,以抑青丸
- 《丹台玉案》:[卷之三痞块门]附呃逆
浮而缓者易治。急者难治。《丹台玉案》明孙文胤公元1637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四痞块门]药方
长桑君针积块瘕,先于块上针之。甚者又于块首一针,块尾一针,立应。针讫灸之。章门天枢气海通谷上脘中脘上六穴皆灸积块,可按证选用。奔豚气块攻心,胁痛满,奄奄欲绝。(先以汤洗手足□之,却取下穴。)期门气海关元(各灸五壮。)《古今医统大全》明徐春甫公元1556年
- 《奇方类编》:[卷下疮毒门]痞块气块
阿魏二钱乳香没药礞石雷丸槟榔枳实赤茯苓各三钱常山漆渣各三钱晚蚕砂五钱水红花三钱老鸡肫皮七个(五个亦可)。上俱为末,神曲打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黄酒送下。三、五日可化。《奇方类编》清吴世昌公元1644年—1911年
- 《奇效简便良方》:[卷三小儿]小儿腹大肌瘦面黄痞块等症
白芙蓉花,阴干研末,入鸡肝内扎合,饭上蒸熟食。《奇效简便良方》
- 《验方新编》:[卷十八痞积部]治痞块
用玉簪叶、独大蒜,共捣烂,穿山甲炒为末,好醋和成饼,量痞大小作饼贴之,只可两炷香久为度,其痞即化为脓血,从大便而出。然须量人大小、强弱贴之。又方∶青油一斤(煎滚),次下密陀僧六两,羌活一两,候成膏再下阿魏五钱,麝香二钱又方∶大荸荠一百个,古铜钱二十个,海蜇一片,皮硝四两,烧酒三斤,共浸七日后,每早吃四五个,加至十个为止,即愈。《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冰黄肤乐软膏与克罗米通软膏联合治疗疥疮的疗效观察
我科于2006年1月~2007年3月,以冰黄肤乐软膏与克罗米通软膏联合治疗142例疥疮,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1)入选标准:256例患者均来自本院皮肤科门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化验结果。(2)排除标准:年龄小于10岁者,对克罗米通、冰黄肤乐软膏过敏者;2周内使用过杀疥虫药物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严重肝病、肾病患者。1.2一般资料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4
- 关于公布麻黄素原料药以及麻黄浸膏、麻黄浸膏粉定点生产企业名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局: 根据《麻黄素管理办法》(试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12号),依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上报的麻黄素定点生产企业的初审意见,我局经审核,现将全国麻黄素原料药以及麻黄浸膏、麻黄浸膏粉定点生产企业名单予以公布(详见附件),并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麻黄素定点生产企业要严把麻黄草收购关,拒绝收购带有根部的麻黄草,正确引导农牧民合理采割麻黄草,保护
- 伤湿止痛膏——小药膏大用途
皮、积雪草、白芷、骨碎补、干姜、水杨酸甲酯、山楂、薄荷脑、樟脑、冰片、芸香浸膏、颠茄流浸膏等制成。 具有祛风镇痛,舒筋活血之功效。临床用于风湿疼痛、关节酸痛、肩背腰痛、跌打损伤等病症。孕妇、对橡皮膏过敏者、皮肤糜烂有渗液者以及外伤合并化脓者,均不宜用。 在临床实践中,人们发现伤湿止痛膏还有不少新用途,现选择介绍如下: 治疗慢性咽炎《浙江中医杂志》1985年第1期报道,王贺媛用伤湿止痛膏贴天
- 膏肓俞
膏肓俞 经穴名。出《千金要方》。《医学入门》作膏肓。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布有第2、3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外侧支和肩胛背神经,肋间动脉后支及颈横动脉降支。主治肺痨,咳嗽,气喘,咳血,盗汗,遗精,健忘,四肢倦怠,痈疽发背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7-15壮;或艾条灸20-30分钟。作者:
- 口服异维A酸加外用维A酸乳膏与外用维A酸乳膏治扁平疣的临床疗效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口服异维A酸加外用维A酸乳膏与单独外用维A酸乳膏治疗扁平疣的疗效。方法54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口服异维A酸加外用维A酸乳膏,而对照组单独外用维A酸乳膏。结果口服异维A酸加外用维A酸乳膏治疗扁平疣的疗效优于单独外用维A酸乳膏(P0.05)。结论口服异维A酸加外用维A酸乳膏是治疗扁平疣的较好方法。关键词扁平疣异维A酸维A酸乳膏临床疗效Clinicaleffectsof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