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针疗法

目录

1 拼音

pí fū zhēn liáo fǎ

2 英文参考

cutaneous needle therap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皮肤针疗法(cutaneous needle therapy)又称皮刺疗法、小儿针疗法[1]。是指用皮肤针刺激机体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2]。皮肤针疗法具有多针、浅刺及刺激面广的特点[2]。因所用的针具不同,又分别有“七星针疗法”、“梅花针疗法”、“滚刺疗法”等名称[2]。临床操作时,选定适宜针具和刺激部位予以消毒后,手持针柄以腕力进行弹叩或使滚筒来回滚动,先轻后重,着力均匀,由上而下,自内向外,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有微量出血为止[2]。每日或间日一次,7~15次为一疗程[2]。本法适应范围较广,对头痛、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痛经、近视、神经性皮炎等效果更佳[2]

4 适应症

神经衰弱,脱发,偏头痛,肋间神经痛,胃肠疾患,皮神经炎,周围神经炎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所致的皮肤感觉异常,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荨麻疹,以及年老、体弱、小儿精神紧张、惧怕针刺者,均可用本法治疗。

皮肤针疗法适应范围较广,对头痛、高血压、消化性溃疡、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痛经、近视、神经性皮炎等效果更佳[2]

5 禁忌症

有感染、溃疡、烧伤等的皮肤区域不宜叩刺。

6 方法及内容

1.患者取坐或卧位。暴露针刺部位,用75%乙醇消毒,术者以右拇、中、无名指握针柄,示指伸直压在针柄上,运用手腕的弹力叩刺,针接触皮肤后立即弹起,要求用力均匀,握针要稳。

2.一般先叩刺脊柱两侧(作为常规治疗部位),从颈椎至骶尾椎,每侧叩刺2-3行,行间距1-1.5cm,每行叩刺2-3遍,然后根据病情需要,叩刺病灶局部或有关穴位、经络。叩针方向一般由上至下、由内向外进行。

3.刺激手法分轻、中、重三种,面部、老弱、妇儿、虚证用轻刺激;痛点、慢性皮肤病局部病灶、实症用重刺激;一般情况用中等刺激。

4.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10-16次为一疗程。

7 注意事项

1.治疗前检查针具,凡针面不平整、针尖有毛钩、锈钝者均不可用。

2.叩刺时针尖要垂直、避免斜、钩、挑等,以减少患者疼痛。初次治疗患者宜予轻叩刺。

3.针后如皮肤有过敏样丘疹,应向患者解释清楚,消退后可继续治疗。

4.重刺有出血者,先用干棉球将渗血擦净,随后再用乙醇棉球擦一遍,以防止感染。

8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4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