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丝虫病

目录

1 拼音

pí fū sī chóng bìng

2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

3 疾病概述

丝虫病是由于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系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通过蚊虫传播,人为终末宿主,蚊是中间宿主。我国丝虫病主要见于黄河以南地区,主要致病的为斑氏丝虫。

4 疾病描述

丝虫为线样蠕虫,寄生于宿主组织或脊椎腔内,成虫可产生微丝蚴,入血液循环,并可在皮肤内移行。丝虫主要流行于热、亚热带地区,我国见于黄河以南各省。人体感染的丝虫有8种,在我国寄生人体的丝虫主要是斑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两种,以斑氏丝虫多见,某些地区可混合感染。目前已知人是斑氏丝虫的惟一终宿主,马来丝虫除寄生人体外,国外发现猫和猴可视为动物传染源。斑氏丝虫病分布范围广,以平原为主,呈地方性流行,以农村和矿区多见。传染媒介主要是淡色库蚊、致乏库蚊、尖音库蚊。马来丝虫分布以南方山区为主,传染媒介主要是中华按蚊。

5 症状体征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以男性多见。感染后往往无何自觉症状,仅为带虫者,这种无症状的病人末梢血中含有多量的微丝蚴,是重要的传染源,只有部分人可出现临床症状。由于两种丝虫寄生的部位不同,临床症状也有差异。马来丝虫多寄生在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以下肢多见;斑氏丝虫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以下肢、阴囊及腹股沟多见。临床症状和感染的严重程度,是否为重复感染和机体的反应状态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分为早期症状和晚期症状两大类。

(一)、早期症状  主要是成虫及微丝蚴的代谢产物引起的全身和局部的变态反应和炎症反应,在感染后数月出现。常见的症状有:

1、淋巴管炎、淋巴结炎  多见于下肢的一侧或两侧,常呈周期性发作,发作时有畏寒、发热、头痛、关节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腹股沟或股部的淋巴结肿大、淋巴管炎,有压痛,局部皮肤出现条索状红斑,有灼热感及压痛,有时还可出现荨麻疹样损害。

2、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  由于成虫寄生在阴囊内的淋巴管引起,反复发作,出现发热、睾丸及附睾肿大,精索有结节状肿块,有疼痛和压痛,常在几天内消退,不久又复发。

3、丹毒样皮炎  多发生于小腿下段内侧,局部皮肤红肿,紧张发亮,有压痛及灼热感,症状类似丹毒,但全身症状较丹毒为轻。

(二)、晚期症状  经过长期的反复发作及不断再感染,出现一些阻塞性的慢性炎症,表现皮肤水肿肥厚,纤维化。淋巴管阻塞形成的象皮肿是晚期血丝虫病的主要特征。因为淋巴系统阻塞产生的回流障碍使阻塞部位以下的淋巴管发生扩张曲折,甚至破裂。若股内深部淋巴系统阻塞则出现乳糜尿、乳糜腹水,如精索、睾丸淋巴管阻塞,出现睾丸鞘膜积液。如浅表腹股沟淋巴管阻塞,出现阴囊淋巴水肿或大阴唇象皮肿。股部淋巴管阻塞则发生下肢淋巴水肿或象皮肿。

6 疾病病因

丝虫病是由于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人是成虫的终末宿主,蚊是幼虫的中间宿主。

7 病理生理

成虫为乳白色细长线状圆虫,雌雄异体,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并不断产生微丝蚴,微丝蚴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夜间在人体周围血管中,白天聚集在肺毛细血管内。若被蚊虫叮咬,微丝蚴进入蚊胃,在蚊的胸腔内经1~2周,发育成具有传染性的幼丝虫,移行至蚊吻的下唇处,蚊再叮咬人时,幼丝虫随之侵入人体,进入淋巴系统发育为成虫。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淋巴管内膜炎的病理改变,虫体死亡之后引起上皮样肉芽肿反应,可见上皮样细胞、异物巨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管周围常有慢性炎症反应、淋巴管扩张。象皮肿区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明显增厚纤维化,小血管和淋巴管均有扩张。真皮乳头增宽,汗腺萎缩或消失。

8 诊断检查

在丝虫病流行区内如出现淋巴结、淋巴管炎,精索增粗或有结节、乳糜尿、象皮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症状,要考虑有本病的可能。如在末梢血液中查到微丝蚴则可确诊,于晚10时后取末梢血作厚涂片或鲜血片可发现微丝蚴,也可取乳糜尿、乳糜水或淋巴液离心沉淀,在沉渣中常能发现微丝蚴。此外,用皮内试验、血清抗体试验、淋巴管造影可协助诊断。对结节型皮肤丝虫病作病理组织检查有助诊断。

本病在急性期要排除微生物感染引起的淋巴结、淋巴管炎和丹毒。慢性期要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象皮肿。

9 治疗方案

1、口服乙胺嗪,每次0.2g,儿童每次4—6mg/kg,每日3次,连服1周,可杀灭血中的微丝蚴和成虫。也可用卡巴肿、左旋咪唑、甲苯达唑及中药进行驱虫治疗。

2、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处理或针刺治疗。

3、慢性期主要是对症处理。

(1)、淋巴结、淋巴管炎可用针刺疗法或服解热止痛剂及抗炎治疗,但要区别是原发性的还是细菌性的。

(2)、象皮肿用辐射热烘绑疗法,以消肿活血改善淋巴循环,也可用绷带包扎加音频治疗。

(3)、鞘膜积液可采用鞘膜翻转手术治疗。

(4)、丝虫结节一般不需治疗,若有症状可采取手术切除。

(5)、乳糜尿可采用穴位封闭及中药五淋丸(益智仁、川革薜、赤苓、乌药各300g,车前子、猪苓、木通各600g,

10 预后及预防

在流行区要开展普查普治,消灭传染源。要采取多种办法灭蚊,这是预防血丝虫病的根本措施。此外,要加强个人防护,防止蚊虫叮咬。

11 特别提示

好发人群:青壮年,男性为主

1、普查普治 及早发现患者和带虫者,及时治愈,既保证人民健康,又减少和杜绝传染源。普查应以1周岁以上的全体居民为对象,要求95%以上居民接受采血。

2、加强宣传,防蚊灭蚊。

3、加强对已达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地区的流行病学监测。在监测工作中应注意:①对原阳性病人复查复治;对以往未检者进行补查补治;同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发现病人,及时治疗直至转阴。②加强对血检阳性户的蚊媒监测,发现感染蚊,即以感染蚊户为中心,向周围人群扩大查血和灭蚊,以清除疫点,防止继续传播。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