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黑热病

目录

1 拼音

pí fū hēi rè bìng

2 英文参考

cutaneous leishmaniasis

dermal leishmaniasis

3 注解

4 疾病别名

皮肤利什曼病

5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

6 疾病概述

皮肤黑热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又称黑热病小体(LD小体)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病。本病为黑热病的皮肤表现,大多继发于内脏黑热病,少数原发于皮肤。主要侵犯皮肤淋巴网状系统。

7 疾病描述

皮肤黑热病又名皮肤利什曼病,是由Donovan利什曼原虫又名黑热病小体或LD小体,侵犯皮肤或粘膜所引起的慢性皮肤病。国外将皮肤黑热病分为叁大类型:①东方疖:是由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故又称热带利什曼病。主要流行于中东、中亚和非洲、南美等地,在亚洲土耳其、叙利亚、伊朗、印度较多。我国1984年任灏远首次报告在克拉玛依发现8例东方疖。②皮肤粘膜利什曼病:由巴西利什曼原虫引起,主要发生在南美洲的巴西、秘鲁、巴拉圭以及中美洲的国家,分为原发性皮肤利什曼病和继发性皮肤黑热病两型:前者LD小体只侵犯皮肤而不侵犯内脏,1941年钟惠澜在我国报告1例;后者先发生黑热病,因未及时治疗,数月或数年后出现皮肤症状,或是黑热病已治愈,多年后又出现皮肤症状,这两种情况我国均有发现。③黑热病:利什曼小体侵犯内脏,可同时出现内脏及皮肤两种类型损害,主要流行于非洲的苏丹、肯尼亚及亚洲的印度、中国等地。

我国在建国初期黑热病主要在长江以北15个省市流行,估计有50万人,经过大力防治至1958年我国基本消灭黑热病,估计有皮肤黑热病者不足100例,近年来皮肤黑热病在我国某些地区又有散在流行。

8 症状体征

皮肤黑热病多见于男性成年人,农民居多。它和内脏黑热病有如下几种关系:①皮肤损害和内脏损害同时出现,实际上为内脏黑热病在皮肤上的表现。②部分患者以往有黑热病史,经用锑剂治疗后1~30年(平均5~15年)在皮肤或粘膜上出现皮肤黑热病,所谓“黑热病后皮肤黑热病”,实际是内脏黑热病后单纯皮肤症状的复发,我国过去的皮肤黑热病多属这一型。③少数患者以往从无黑热病史,仅在皮肤上出现皮肤黑热病,这一型为原发性皮肤黑热病。

由于黑热病的类型不同,其临床症状也有所差异。常见的皮肤损害有如下几种:

1、红斑或斑块  先发生于面部以后波及躯干及四肢。初时为淡红色斑片后变为棕黄色或黄红色斑片或斑块,稍有浸润;有的斑块表面发亮甚至出现“免疫区”,类似界线类麻风;有的病例在斑片表面有密集之米粒大结节组成的斑块,触之柔软,表面有鳞屑,病程较长,病人一般无全身症状。

2、结节  黄豆大至核桃大,淡红色或紫红色,以后可变成棕红色,呈半球状隆起,表面光滑柔软或带有弹性,不化脓,不破溃,结节大小、数目不等,常密集融合成大的斑块,类似瘤型麻风的“狮面”,常对称成群分布于头、面、躯干、阴囊、鼻腔、口、舌、唇缘、咽喉、食道粘膜、直肠粘膜。有的皮疹长期不退,可无任何自觉症状和全身症状,皮损表面感觉正常,结节内刮取组织液能查到LD小体,此型最为常见。

3、色素减退斑或浅色斑  为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较正常皮肤色素稍有减退的斑片,可互相融合,主要分布于面、颈、前臂伸侧或大腿内侧,少数患者可遍及全身,很类似花斑癣的浅色斑,斑内刮取组织液一般找不到LD小体,但当白蛉叮咬这种皮疹后,可在白蛉体内发现原虫的鞭毛体。

4、溃疡型  这一型损害见于东方疖,在感染后两个月至1~2年内,在面、颈、上肢等露出部位出现一个硬丘疹,数月后发展成结节,再经1~数月出现1~4 cm浅表溃疡,表面覆有污灰色薄痂,经半年至一年白愈,留下瘢痕,有的可在溃疡边缘出现多发性小结节。

5、其它损害  有的表现为色素沉着斑、风团样皮疹以及乳头瘤样或黄色瘤样损害。在同一患者身上可有多种皮疹同时存在,一般病情发展较慢,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少数患者可有乏力、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9 疾病病因

Donovan利什曼原虫属于鞭毛虫纲,动基体目,锥虫科,1903年首先由Leishman及Donovan同时发现,故名LD小体。它以鞭毛体的形态寄生于白蛉的体内,当白蛉叮咬人的皮肤时,成熟的鞭毛体进入人体而感染发病。此外也可寄生在狗的体内,目前已知寄生在人体内的原虫有叁种:①Donovan利什曼原虫。②热带利什曼原虫,此原虫不侵犯内脏,只能在皮肤上发生孤立性丘疹、结节和溃疡,称东方疖。③巴西利什曼原虫,此型也不侵犯内脏,只侵犯皮肤粘膜,故称皮肤粘膜利什曼病。此叁型利什曼原虫在形态上无明显的区别,但在人体上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及临床表现有所不同。

10 病理生理

Donovan利什曼原虫主要寄生于内脏,引起内脏利什曼病,又称黑热病。但它也可以侵犯皮肤粘膜,引起皮肤黑热病。此原虫需要有两个中间宿主才能完成它的延续和寄生性生活。首先是昆虫宿主——白蛉(在我国主要是中华白蛉和蒙古白蛉)叮咬黑热病患者或患病动物后,其血内或皮肤内的LD小体被吸入白蛉胃内,经过5~7d的发育繁殖,形成大量成熟的鞭毛体充满在白蛉的食道、咽喉和口腔内,当白蛉再次叮咬人和动物时,鞭毛体进入皮肤或皮下组织,脱去鞭毛变成圆形的LD小体,这种小体被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直接或经淋巴管进入血液流至全身,特别是肝、脾、淋巴结等单核巨噬系统内生长繁殖,最后单核巨噬细胞破裂,原虫逸出进入血流。逸出的LD小体又可被其它的单核巨噬细胞所吞噬,如此反复循环,在单核巨噬细胞内大量繁殖,此时如有白蛉叮咬,原虫又可脱离人体再次进入白蛉胃内,重复其生活过程。

病理变化:表皮萎缩,真皮内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在组织细胞内能找到LD小体,也可见于细胞外。LD小体无包膜,直径约2~5μm,圆形或椭圆形,Giemsa染色在小体内可见到一个较大的紫红色或红色圆形的营养核和一个较小的副核(或称逆动核)。任灏远等报告的东方疖患者,有的在溃疡中查到大量的LD小体,不仅在真皮细胞内并在表皮棘层、颗粒层内均有原虫繁殖,细胞核被挤压甚至整个细胞被破坏,可见成堆原虫颗粒,称之为“LD小脓肿”。

11 诊断检查

根据典型的皮疹,结合有无黑热病史,在皮损处刮取组织液涂片或进行皮肤病理检查,查到LD小体即可确定诊断。如怀疑此病可用水试验、甲醛凝集试验呈阳性。组织液培养有黑热病鞭毛体生长。亦可用黑热病抗原做补体结合试验或荧光结合试验,阳性率较高。亦有人用抗原作皮内过敏试验,如感染此病皮试呈阳性反应。

该病首先要和麻风病鉴别,它缺少麻风病的神经粗大和皮损区的感觉改变以及麻风病其它特有的症状,主要是依据病原体的检查。此外要和皮肤结核、结节性梅毒疹、结节病、蕈样肉芽肿、鳞状细胞癌鉴别。面部的皮疹要和红斑性狼疮、酒渣鼻相鉴别。

12 治疗方案

一般用五价锑短程治疗。常用的药物是葡萄糖酸锑钠(又名斯锑黑克)静脉或肌内注射,每日一次,每次6mL(相当五价锑0.6g),连用8d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0~20d,一般成人需3—4个疗程,总量为5~6g。有人建议在注射前先口服10%碘化钾溶液,每日3次,每次10mL,连服7~10d有增效作用。有肝、肾、心损害或有出血性疾患时要慎用锑剂,如有发热、咳嗽、恶心、鼻出血或腿痛等反应者宜暂停治疗,待反应消失后再继续治疗。皮肤黑热病比内脏黑热病要顽固难治,有时需要较大剂量和较多的疗程。

若对锑剂治疗有严重反应或对锑剂治疗无效及效果不佳,可使用喷他脒,剂量为4mg/kg,用蒸馏水配成4%~10%溶液,肌内注射或加入25%葡萄糖液中静脉注射,每日一次,15~20 d为一疗程,总量为60~80mg/kg,一般只需一个疗程,如需第二疗程要间隔1月。该药疗效高,效果快,但毒性较大,有肝、肾疾病者忌用或慎用。该药为白色粉末,溶解后要立即注射,以免在水中分解产生毒性。

13 预后及预防

本病的预防在于彻底治疗患者以消灭传染源。此外要消灭储存宿主-狗和中间宿主-白蛉。每年5月中旬用二二叁有机磷对农村的住房、畜舍、厕所进行储留性喷洒。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