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

目录

1 拼音

piān tān

2 概述

偏瘫俗称半身不遂,是指同一侧上肢及下肢肌肉瘫痪,有时伴有同侧下面部肌肉及舌肌的瘫痪。

脑中风后遗症(偏瘫)是指急性脑血管疾病治疗后脱离生命危险,但留下肢体功能障碍的病证。表现为意识清醒,但上下肢不能协调运动,口齿不清,吞咽不利,关节强直,半身不遂,口眼㖞斜,口角流涎,手足麻木等。

中风患者中大部分会留下后遗症,主要表现有半身不遂,关节僵硬、挛缩,说话不清楚,智力减退或痴呆,并容易发生肺炎、尿路感染、褥疮等并发症,只有少数人可以基本痊愈。中风后遗症影响人的运动与语言,给患者及其家人造成很大的痛苦,使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3 病因病理病机

自大脑皮质运动区开始经内囊、脑干至脊髓前角细胞之间的神经径路的任何部位病变,均可产生偏瘫,起病隐袭,呈缓慢进行性发展的偏瘫,病因多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脑肿瘤、脑脓肿、颅内血肿、脑寄生虫等,如表现为脊髓特点的进行偏瘫其病因多为脊髓肿瘤、脊柱结核、脊柱增生性病变、肥厚性硬脊膜炎等。突然起病,急速发展的偏瘫多由脑血管病引起。

4 临床表现

偏瘫主要为一侧上下肢的运动障碍。在临床上有四种表现形式:

①意识障碍性偏瘫:表现为突然发生意识障碍,并伴有偏瘫,常有头及眼各一侧偏斜。

②弛缓性偏瘫:表现为一侧上下肢随意运动障碍伴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意肌麻痹明显面不随意肌则可不出现麻痹,如胃肠运动、膀胱肌等均不发生障碍。

③痉挛性偏瘫:一般的是由弛缓性偏瘫移行而来,其特点是明显的肌张力增高。上肢的伸肌群及下肢的屈肌群瘫痪明显,肌张力显著增高,故上肢表现为屈曲,下肢伸直,手指呈屈曲状态,被动伸直手有僵硬抵抗感。

④轻偏瘫:在偏瘫极轻微的情况下,如进行性偏瘫的早期,或一过性发作性偏瘫的发作间隙期,瘫痪轻微,如不仔细检查易于遗漏。

5 偏瘫的分类

5.1 皮质与皮质下性偏瘫

皮质性偏瘫时,上肢瘫痪明显,远端为著。如果出现皮质刺激现象有癫痫发作。顶叶病变时,有皮质性感觉障碍,其特征是浅层感觉即触觉、温痛觉等正常,而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觉障碍明显。感觉障碍以远端为明显。右侧皮质性偏瘫时常伴有失语、失用、失认等症状(右利),双侧皮质下偏瘫伴有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大脑皮质性偏瘫一般无肌萎缩,晚期可有废用性肌萎缩;但顶叶肿瘤所致的偏瘫可有明显的肌萎缩。皮质或皮质下偏瘫腱反射亢进,但其他锥体束征均不明显。皮质与皮质下偏瘫以大脑中动脉病变引起的最常见,其次为外伤、肿瘤、闭塞性血管病、梅毒性血管病或心脏病引起的脑栓塞等。

5.2 内囊性偏瘫

锥体束在内囊部受损伤后出现内囊性偏瘫,内囊性偏瘫表现为病灶对侧出现包括下部面肌、舌肌在内的上下肢瘫痪。偏瘫时受双侧皮质支配的肌肉不被累及,即咀嚼肌、咽喉肌以及眼、躯干和上部面肌。但有时上部面肌可以轻度受累,额肌有时可见力弱,表现眉毛较对侧轻度低下,亦可有眼轮匝肌力弱,但这些障碍为时短暂,很快恢复正常。内囊后肢的前2/3损害时,肌张力增高出现较早而且明显,伸展肌给病理反射均易出现,内囊前肢损害时出现肌僵直,病理反射以屈肌组为主。内囊性偏瘫最常见的病因是大脑中动脉分支的豆纹动脉供应区出血或闭塞。

5.3 脑干性偏瘫(亦称交叉性偏瘫)

脑干病变引起的偏瘫多表现为交叉性偏瘫,即一侧颅神经麻痹和对侧上下肢瘫痪。其病因以血管性、炎症和肿瘤为多见。

5.3.1 中脑性偏瘫

(1) Weber氏症候群:是中脑性交叉性偏瘫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病灶对侧偏瘫。由于动眼神经麻痹,故临床上出现脸下垂,瞳孔散大,眼球处于外下斜视位。有时见到眼球向侧方共同运动麻痹,即出现Foville氏症候群,并可伴有与偏瘫现侧的感觉迟钝,以及小脑性共济失调。其机理是在Weber氏症候群的基础上病变范围更广泛,影响了眼球的脑干侧视中枢及其径路。以及感觉纤维和小脑红核束所致。

(2)Benedikt氏症状群:表现为病灶对侧不全偏瘫,同时偏瘫侧有舞蹈和手足徐动症。

5.3.2 脑桥性偏瘫

(1)Millard-Gubler氏症候群:病灶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同侧外展神经麻痹,病灶对侧偏瘫,呈交叉性瘫痪。因面神经的核上纤维在脑桥高位交叉,终止于脑桥下部的面神经核,再由顼神经核发出面神经纤维,走向背内侧,绕过外展神经核,再走向腹内侧,于脑桥及延髓交界处出脑。当面神经核上纤维交叉后的脑桥部病变时,即再现病灶同侧周围性面瘫,与外展神经麻痹,对侧上下肢锥体束损害的交叉性瘫痪。

(2)Foville氏症候群:表现为面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同时两眼向病灶对侧注视,实际上是Millard—Gubler氏症候群加上两眼侧视运动障碍,故应称Millard—Gubler—Foville氏症候群。如病变侵及同侧三叉神经根丛或三叉神经脊束核可有病变同侧面部感觉迟钝。

5.3.3 延髓性偏瘫

(1)延髓上部症候群:病例对侧上下肢瘫痪,病灶同侧舌肌瘫痪和舌肌萎缩。

(2)延髓旁正中症候群;病灶对侧有深感觉和精细感觉障碍。

(3)延髓背外侧症候群(wallenberg氏症候群):有时伴有轻偏瘫。此外尚有同侧肢体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同侧软腭下垂、声带麻痹、面部核性感觉障碍、Horner氏症等。

(4)Babinski—Nageotte氏症候群:病变对侧偏瘫与偏侧分离性感觉障碍,血管运动障碍。病变同侧颜面感觉障碍,小脑共济失调症,Horner氏征,眼震,软腭,咽及喉肌麻痹( Avellis症候群)。

(5)延髓交叉部病变:在交叉前病变可有对侧上下肢瘫痪。

5.3.4 脊髓性偏瘫

1.锥体交叉以下:脊髓半侧病变时,于病变同侧出现上下肢瘫痪,而无颅神经麻痹,病灶侧深部感觉障碍,对侧有温度觉、痛觉障碍,(Brown-S'equard症候群)。

2.颈膨大(颈5~胸2)受损:可出现偏瘫。表现为上肢下运动元瘫痪,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各种感觉丧失、尿失禁和有向上肢放散的神经痛。常有Horner氏征。

6 偏瘫的治疗

以下方法仅用于中风后遗症恢复期的治疗,若患者突然出现偏瘫,多为脑出血或脑梗死所致,应及时送往医院救治,以免延误病情。恢复期的患者,家人或陪护应鼓励其多进行功能锻炼,树立恢复的信心。[1]

6.1 辨证治疗

6.1.1 实证

6.1.1.1 症状

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伴有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或伴有腹胀便秘,头晕目眩,口黏痰多,午后面红、烦热等,舌红,苔黄厚或腻,脉弦滑有力。[1]

6.1.1.2 艾灸治疗
6.1.1.2.1 方一

[1]

选穴:曲池、合谷、足三里、外关、解溪。

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0~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休息6~7天,长期坚持施灸。

6.1.1.2.2 方二

[1]

选穴:曲池、合谷、血海、丰隆、申脉。

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0~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休息6~7天,长期坚持施灸。

6.1.2 虚证

6.1.2.1 症状

半身不遂,肢体瘫软,言语不利,口眼歪斜,伴有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偏身麻木,心悸自汗出;或伴有手足心热,肢体麻木,五心烦热,失眠,眩晕耳鸣等,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细缓。[1]

6.1.2.2 艾灸治疗

[1]

选穴:百会、气海、阳陵泉、脾俞、肾俞。

灸法:脾俞、肾俞、气海艾炷无瘢痕灸,将艾绒揉成黄豆大底部平整的圆锥状,直接放在穴位皮肤上点燃,待其将要燃尽皮肤有灼热感时移除,换下一个,一个艾炷算1壮,每穴10壮,佘穴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休息6~7天,长期坚持施灸。

6.2 对症治疗

偏瘫常伴有言语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1]

6.2.1 言语障碍

选穴:廉泉、哑门。

灸法:艾条雀啄灸(即像麻雀进食时头部一上一下地运动,艾条距皮肤最近时0.5~1厘米,从而产生一阵阵的灼热感),每穴10~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6.2.2 小便失禁

选穴:次髎、膀胱俞。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

6.2.3 大便失禁

选穴:命门、大肠俞。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

6.2.4 注意事项

施灸时注意给患者保暖避寒,避免受寒加重病情[1]

6.3 推拿治疗

以下方法适用于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伴有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或伴有腹胀便秘,头晕目眩,口黏痰多,午后面红、烦热等,舌红,苔黄厚或腻,脉弦滑有力者[2]

6.3.1 选穴

肩髃、曲池、手三里、八髎、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髀关、伏兔、风市、梁丘、血海、膝眼、足三里、三阴交。[2]

6.3.2 操作方法

患者侧卧位,医者立于患侧。先拿揉肩关节前后侧,继之左右结构:㨰肩关节周围,再移至上肢,依次左右结构:㨰上肢的后侧、外侧与前侧(从肩到腕上),往返左右结构:㨰之2~3遍;然后按揉肩髃、曲池、手三里等上肢诸穴位,每穴约1分钟;轻摇肩关节、肘关节及腕关节,拿捏全上肢5遍;最后搓、抖上肢,捻5指。患者俯卧位,医者立于患侧,先推督脉与膀胱经至骶尾部,继之施左右结构:㨰法于膀胱经夹脊穴及八髎、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轻快拍打腰骶部及背部;擦背部、腰骶部及下肢后侧,拿风池、按肩井。患者仰卧,医者立于患侧,先左右结构:㨰患肢外侧、前侧、内侧,往返左右结构:㨰之,2~3遍;然后按揉髀关、风市、伏兔、血海、梁丘、膝眼、足三里、三阴交,每穴约1分钟;轻摇髋、膝、踝等关节;拿捏大腿、小腿肌肉5遍;最后搓下肢,捻5指。[2]

6.4 保健灸法

灸疗简便易行,对人体几乎无损害,中风患者的家人或患者自己应该抓紧时间,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利用灸疗做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如果配合针灸、按摩等保健方法,康复的效果会更好。[3]

取穴:百会、肩井、风池、曲池、足三里、悬钟、昆仑穴[3]

灸法:每次选4~5个穴位,采用艾炷直接灸法,每穴灸3~5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3]

注意事项:施灸时注意给患者保暖避寒,避免受寒加重病情[3]

6.5 医案

李某,女,47岁,工人。患者于2006年骑车时不慎撞伤头部,当即昏迷,经人送往医院急救。头颅CT提示:右侧硬膜外血肿,右侧颅骨线型骨折,经开颅减压消除血肿,并予抗炎止血、利尿醒脑等治疗,患者昏迷于28天后苏醒。复查CT示:右侧内囊外伤性梗塞,脑萎缩,右颅骨术后缺损伴脑膜膨出。治疗2个月后,仍有左侧肢体偏瘫,左巴氏征(+),无偏身感觉障碍,语言不利,口眼略向左歪,伸舌左偏,且伸舌无力,并有短缩,左臀部压疮较重,喜叹息、哭泣,食少,小便失禁,便结,3~6天1次,便时无力。舌淡,苔薄黄,脉细弱。治以益气活血通络,祛风化痰为法,以上法推拿治疗4个月后,患者左侧肢体偏瘫基本痊愈,压疮愈台,语言便利,夜寐安,纳可,二便调,舌淡,苔薄黄,脉细,生活基本能自理。1年后随访无复发。[3]

钱某,男,65岁。其家人述其有高血压病十佘年,1991年12月5日起床时,感头晕、左侧肢体麻木、酸软无力,随即瘫倒在床边,但无意识障碍、失语和恶心呕吐,即送医院急救。查左侧上下肢肌力  Ⅱ~Ⅲ级,伴口角歪斜。脑部CT显示:右侧丘脑部有一1.41厘米×1.22厘米高密度区。首次治疗,针灸并用,取合谷、曲池、颊车、足三里、丰隆、太冲,每次30分钟,治疗10次后,可以在拐杖帮助下独立行走。治疗30次后,痊愈出院。[3]

7 偏瘫患者日常保健

(1)由于本病病程的长短与康复有直接关系,所以尽早对本病进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患者应该保持情绪安定,生活要有规律,禁忌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和脂肪过多的食品,保持身体清洁,加强压疮的护理与防治。

(2)恢复期间,要进行全身性锻炼与轻便的活动,加强患侧肢体的功能锻炼,但活动量不可过大,更不可以过度疲劳。

8 参考资料

  1. ^ [1]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2. ^ [2]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 ^ [3] 林琳,战雅莲,李红珠编.灸疗治百病[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