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炙

目录

1 拼音

pào zhì

2 英文参考

processi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炮炙是炮制的古称[1] 。

炮炙又称、修治、修事。泛指药材的加工处理,如切饮片、炙、煅、蒸、淬等。药物炮制,早在《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已有记载,至刘宋·雷敩著成《雷公炮炙论》,是我国最早的制药专书。[2]

炮制的目的在于:1.清除杂质,易于保存。可用洗、漂、烘、晒及阴干等法。2.便于制剂和服用。如代赭石、磁石、牡蛎、鳖甲等,采用煅制,使质地松脆,易于研碎,有助于煎出有效成分。3.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如生半夏用生姜制过,巴豆去油等。4.改变药物性能,加强疗效。如生地清热凉血,经用酒蒸晒成为熟地后,就变为温性而滋肾补血;常山用醋制,催吐的作用加强,用酒制可减弱其催吐的作用。[2]

炮制总分为水制、火制、水火合制。水制有洗、漂、泡、渍、水飞等;火制有煅、炮、煨、炒、烘、焙、炙等;水火合制有蒸、煮、淬等[2]

4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1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