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棘球蚴病

目录

1 拼音

pào mò jí qiú yòu bìng

2 疾病分类

感染科

3 疾病概述

包虫病是人类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的疾病,故又称棘球蚴病。在人类绦虫病中,本病的危害最为严重。寄生于人体的幼虫有细粒棘绦虫及泡状(或多房)棘球绦虫两种,引起细粒棘球蚴病和泡状棘球蚴病。泡状棘球蚴病比较少见,主要侵犯肝。泡状棘球绦虫的成虫主要寄生于孤,其次为狗、狼、猫等。中间宿主主要为鼠类,人类也可被虫卵感染,但并非适宜的中间宿主。绝大多数泡状棘球囊肿见于肝,一般呈单个巨块型,有时为结节型,或两者兼有。如继发感染,可酷似脓肿。泡状囊肿可侵入血管或淋巴管,转移到肺、脑、脾、肾、肾上腺及心脏等处,甚至偶然可见于肝门淋巴结内,因此肉眼上易误诊为肝癌。病变周围肝组织常有肝细胞萎缩、变性或坏死及淤胆现象。最后可导致肝硬变、黄疸、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衰竭及恶病质。肺泡球蚴病少见,多数由肝经血流迁徙而来,或由肝直接蔓延而来。

4 疾病描述

泡沫棘球蚴病又称多房棘球蚴病是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泡球蚴)寄生人体所致的疾病。常寄生在肝,产生浸润增值性病变,并可通过血循环,转移至肺、脑等器官。

5 症状体征

潜伏期长,可达10—20年以上。早期无症状,病程进展缓慢。症状有右季肋部疼痛,食欲不振,腹胀、胆绞痛、消瘦等,大多数病人出现千分之肿大,少数可有黄疸,肝表面呈结节状,质硬,也可出现腹水,脾大等门脉高压征象;病程早期千分之功能实验正常。但当肝病变广泛波及左右叶者,血清球蛋白增高,白蛋白降。肝功能衰竭与脑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6 疾病病因

本病多为散发,主要分布在中南欧、北美、俄罗部分地区,日本北海道、英国和加拿大。我国的青海、宁夏、新疆、甘肃、西藏、内蒙、黑龙江及四川甘孜州均有病例报告。本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因误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或接触被感染的犬、狐而感染。

7 病理生理

当人进食污染虫卵的食物后,在小肠内孵出六钩蚴、穿过肠粘膜而进入们经。到达肝后发育为多棘球蚴。肝的病变表现为一个或多个坚硬的肿块,周围界限不清,肝表现可见多数散在的灰白色大小结节,切片可见到坏死组织和空腔,光镜下为大小不等且形成不规则囊泡呈串珠状。囊泡间及周围均有肉芽组织增生。由于人人并非本虫的适宜适宜,因此在人体内的生长发育极为缓慢,可以在感染后30年才出现症状。病变可向临近器官或组织扩散,而侵及下腔静脉,门脉及总胆管。少数病人虫体生发层的片块可转移至远处器官如脑、肺等,产生转移性病灶。

8 诊断检查

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 患者可有轻度至中度贫血,部分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细胞轻度增高。血沉常明显增快。约30%患者有肝功能受损,碱性磷酸酶、ALT升高,严重的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

2、免疫学检查 批内试验常为强阳性、IHA及ELISA检测多房棘球蚴的抗原Nm2、Nm2是多房棘球蚴角质层的一种成分,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对细粒棘球蚴病与猪囊尾蚴病病人血清有10%—20%的交叉反应率。

3、其他检查 B型超声检查,肝区可有密集光点,并显示大小不等的光团,在有中央性坏死时可见到液性暗区。X线腹部平片可见到千分之区有局限性或弥漫性无定型点状或多数细小换装钙化影。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特点及免疫学检查阳性,结合肝B型超声检查,一般诊断并不困难。临床上常需与原发性肝癌、结节性肝硬化相鉴别。

9 治疗方案

肝泡球蚴病早期手术切除病灶及周围肝组织或作肝叶切除,但手术不易完全根除,故现也常用化学药物治疗。采用阿苯达唑长期连续治疗。剂量为每日20mg/kg,分2次口服,疗程视肝病范围大小而已,一般2—3年或更长。少数患者可出现不良反应,如皮疹、蛋白尿、黄疸及白细胞减少等,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10 预后及预防

加强对流行区人群的宣传教育,对流行区犬以吡喹酮进行普治。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