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姜

目录

1 拼音

pào jiāng

2 英文参考

Rhizoma Zingiberis Preparat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INGIBERIS RHIZOMA PRAEPARATUM[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3 概述

炮姜为干姜的炮制品。方法为砂炒。干姜的炒法汉代已有,见《金贵要略方论》。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1]。炮姜呈不规则膨胀的块状,具指状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质轻泡,断面边缘处显棕黑色,中心棕黄色,细颗粒性,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微辛、辣。炮姜味苦、辛,性温[1]。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1]。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1]。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1]

4 炮姜的炮制方法

汉代有火炮(《金贵要略方论》)的方法[1]

宋代有甘草水制、烧存性(《太平圣惠方》)、“炒令黑”(《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盐炒(《圣济总录》)、煅存性(《疮疡经验全书》)、制、巴豆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泥裹、地黄汁炒(《校注妇人良方》)、土炒(《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等多种炮制方法[1]

元代仍用“慢火炮裂”(《卫生宝鉴》)[1]

明代有硇砂炒(《奇效良方》)、童便炒黑(《医学入门》)、水浸火煨、慢火煨至极黑(《寿世保元》)等法,并认为“童便炒黑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医学入门》),“若治产后血虚发热及止血俱炒黑,温中炮用,散寒邪、理肺气、止呕生用”(《炮炙大法》)[1]

清代尚有姜炭(《外科大成》)、炮姜炭(《外科证治全生集》)、酒蒸炮姜(《幼幼集成》)等炮制品种[1]

清代开始有炮姜炭、黑炮姜等名称,把炮姜和姜炭混为一个品种,近代有一部分地区也把两者作为一个炮制品,按炮制火候及成品性状分析,炮姜炭和黑炮姜实为姜炭[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砂烫、炒炭等[1]

净干姜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筛去碎屑[1]

炮姜的炮制方法:先将净河砂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炒热,再加入干姜片或块,不断翻动,炒至鼓起,表面棕褐色,取出,筛去砂,晾凉[1]

5 炮姜的性状

干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丁块[1]。表面灰棕色或淡黄棕色[1]。切面黄白色,有明显的筋脉小点,显粉性,有特异香气,味辛辣[1]

炮姜为不规则的厚片或块,表面鼓起,棕黄色,内部深黄色,质地疏松,气香,味辛辣[1]

6 干姜的性味归经

干姜味辛,性热[1]

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经[2]

干姜入心、肺、脾、肾经[3]

炮姜味苦、辛,性温[3]

姜炭味苦、涩,性温,归脾、肝经[3]

7 干姜的功效与主治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的功能[3]

干姜具有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消痰下气的功能[3]。治胃腹冷痛胀满,虚寒吐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风寒湿痹[3]

干姜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3]。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3]

干姜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颇为相宜[3]。又因为本品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其效甚佳[3]。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3]。如温中散寒的大建中汤(《金贵要略方论》);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注解伤寒论》);温肺散寒而化痰饮的小青龙汤(《注解伤寒论》)[3]

炮姜味苦、辛,性温[3]。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3]。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3]。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3]。如治疗脾胃虚寒之腹痛、腹泻、霍乱转筋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胃虚寒便血的艾叶丸(《太平圣惠方》)[3]

炮姜温中止泻,止血。治寒性腹泻,虚寒吐血、便血,崩漏,产后瘀血腹痛[3]

姜炭味苦、涩,性温[3]。归脾、肝经[3]。其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3]。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3]。如治疗血崩的如圣散(《丹溪心法》);或用干姜烧黑存性,为末,米饮调服,治血痢不止(《姚氏集验方》)[3]

8 炮姜的炮制作用

干姜能守能走,故对中焦寒邪偏盛而兼湿者以及寒饮伏肺的喘咳颇为相宜[3]。又因为本品力速而作用较强,故用于回阳救逆,其效甚佳[3]。常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喘咳[3]。如温中散寒的大建中汤(《金贵要略方论》);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注解伤寒论》);温肺散寒而化痰饮的小青龙汤(《注解伤寒论》)[3]

炮姜味苦、辛,性温[3]。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血的功能[3]。其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且长于温中止痛、止泻和温经止血[3]。可用于中气虚寒的腹痛、腹泻和虚寒性出血[3]。如治疗脾胃虚寒之腹痛、腹泻、霍乱转筋的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脾胃虚寒便血的艾叶丸(《太平圣惠方》)[3]

9 干姜的炮制研究

干姜主要成分为姜酮(zingiberone)、β-没药烯(β-bisabolene)、姜醇(zingiberol)、姜烯(zingiberene)及姜辣醇类(gingerols)、6-姜辣烯酮(6-shogaol),8-姜辣烯酮(8-shogaol)等[3]

9.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对于姜、炮姜、姜炭的挥发油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干姜含量最高,颜色较浅;炮姜含量明显下降;姜炭含量最低,约为干姜的1/2,且后二者挥发油颜色较深[3]

对挥发油和醚提取物的研究表明,生姜与干姜的挥发油和醚提取物层析图谱大致相同,炮姜与姜炭亦无明显的差别,但前二者与后二者相比,有较大变化[3]。干姜经加热炮制后,部分斑点消失,同时出现了一些新斑点,相同Rf值之间相对含量也产生了明显变化[3]。以姜辣醇和6-姜辣烯酮为标准对照,进行薄层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姜辣醇含量生姜>干姜>炮姜>姜炭;6-姜辣烯酮含量干姜>炮姜>生姜>姜炭[3]。对姜不同炮制品的醚提取液进行气相-质谱-计算机检测,从生姜、干姜、炮姜、姜炭中各检出25、22、23、23种成分,各炮制品检出成分的质和量都产生了部分变化[3]

9.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抗溃疡作用:取干姜、炮姜水煎液按4.5g/kg给大鼠灌胃[3]。结果表明,炮姜除消炎痛模型外,对应激性胃溃疡、醋酸诱发胃溃疡、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均呈明显的抑制倾向,干姜无此作用[3]

(2)止血作用:炮姜和姜炭均能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3]。姜炭的作用又比炮姜强,两者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3]。炮姜和姜炭均能缩短小鼠的凝血时间,且姜炭水煎液的凝血作用优于炮姜,也优于本身的醚提液[3]。生姜和干姜水煎液均无缩短凝血时间的作用[3]

(3)毒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炮姜水煎液灌胃毒性较干姜增大,表明干姜经加热炮制后水溶性毒性成分可能有某些变化[3]

10 炮姜的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3]

11 炮姜的药典标准

11.1 品名

炮姜

Paojiang

ZINGIBERIS RHIZOMA PRAEPARATUM

11.2 来源

本品为干姜的炮制加工品。

11.3 制法

取干姜,照烫法(附录ⅡD)用砂烫至鼓起,表面棕褐色。

11.4 性状

本品呈不规则膨胀的块状,具指状分枝。表面棕黑色或棕褐色。质轻泡,断面边缘处显棕黑色,中心棕黄色,细颗粒性,维管束散在。气香、特异,味微辛、辣。

11.5 鉴别

(1)本品粉末棕褐色。淀粉粒众多,长卵圆形、三角状卵形、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5~40μm,脐点点状,位于较小端,也有呈裂缝状者,层纹有的明显。偶见糊化淀粉粒团块。油细胞和树脂细胞散于薄壁组织中,内含淡黄色汕滴或暗红棕色物质。纤维成柬或散离,先端钝尖,少数分叉,有的一边呈波状或锯齿状,直径15~40μm,壁稍厚,菲木化,具斜细纹孔,常可见菲薄的横隔。梯纹导管、螺纹导管及网纹导管多见,少数为环纹导管,直径15~70μm。导管或纤维旁有时可见内含暗红棕色物的管状细胞,直径12~20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酸乙酯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6一姜辣素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6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三氯甲烷一乙酸乙酯(2: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香草醛硫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1.6 检查

11.6.1 水分

不得过12.0%(附录ⅨH第二法)。

11.6.2 总灰分

不得过7.0%(附录ⅨK)。

11.7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26.0%。

11.8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11.8.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一甲醇一水(40:5: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6一姜辣素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11.8.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6一姜辣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即得。

11.8.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2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50%甲醇2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100W,频率40kHz) 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5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1.8.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8μl与供试品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6一姜辣素(C17H2604)不得少于0.30%。

11.9 性味与归经

辛,热。归脾、胃、肾经。

11.10 功能与主治

温经止血,温中止痛。用于阳虚失血,吐衄崩漏,脾胃虚寒,腹痛吐泻。

11.11 用法与用量

3~9g。

11.12 贮藏

同干姜。

11.13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2 参考资料

  1. ^ [1] 龚千锋主编.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22-124.
  2.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