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阴湿疹

目录

1 拼音

nǚ yīn shī zhěn

2 英文参考

pudendum eczem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女阴湿疹(pudendum eczema[1])为病名[2]。是指发生于女阴处的湿疹性妇科疾病[2]

4 病因病机

多因感受风热湿毒等所致[2]

5 症状

以大小阴唇及肛周皮肤潮红、瘙痒、肿胀、糜烂等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疾病[2]。本病多见于阴痒、阴蚀、外阴白色病变等证[2]

6 关于阴痒

阴痒又名阴门痒[3]

6.1 病因病机

多因肝郁化热,脾虚聚湿,湿热蕴结,流注于下;或因外阴不洁,久坐湿地,病虫乘虚侵袭;也有因阴虚血燥而致者[3]

6.2 症状

症见外阴部或阴道内瘙痒,甚则奇痒难忍,坐立不安[3]

6.3 治疗

湿热者,多伴有带下量多、色黄等,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萆薢渗湿汤(见阴蚀条),或用龙胆泻肝汤;阴虚血燥者,治宜养血祛风,方用当归饮(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白蒺藜、防风、荆芥穗、何首乌、黄芪、甘草)[3]

局部可用蛇床子、川椒、枯矾、苦参、百部、生艾叶、杏仁,水煎熏洗[3]。《妇人良方大全》主张内服龙胆泻肝丸、逍遥散,外以桃仁研膏和雄黄末,或鸡肝纳阴中,以杀其虫[3]。或针刺阴廉、曲骨、三阴交[3]

7 关于阴蚀

阴蚀亦名阴中生疮、阴疮、阴䘌、䘌、阴蚀疮等[4]

7.1 病因病机

病因情志郁火,损伤肝脾,湿热下注,郁蒸生虫,虫蚀阴中所致[4]

7.2 症状

症见阴部溃烂,形成溃疡,脓血淋漓,或痛或痒,肿胀坠痛,多伴有赤白带下等[4]

7.3 治疗

治宜清热利湿杀虫[4]。方用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萆薢、薏苡仁、黄柏、赤茯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并用外治法:溻痒汤(《疡医大全》:苦参、狼牙、蛇床子、当归尾、威灵仙、鹤虱),煎汤熏洗[4]。珍珠散(辽宁中医学院主编《妇产科学》:珍珠、雄黄、青黛、冰片、黄柏、儿茶),局部上用[4]

8 关于外阴白色病变

外阴白色病变亦名女阴白色病变、外阴营养不良症[5]。曾称为外阴白癍[5]。指女阴皮肤脱色变白,上皮角化萎缩或增厚粗糙,外阴瘙痒,或伴有裂痛[5]。属阴痒、阴痛、阴疮等证范畴[5]

8.1 病因病机

多因肝肾阴虚及肝经湿热所致[5]

8.2 分型治疗

若因肝肾不足,精亏血少,血虚化燥生风[5]。症见外阴皮肤变白、干燥发痒、或兼皲裂、涩痛,带下量少[5]。病理检查多为萎缩型[5]。治宜滋阴养血润燥,祛风止痒[5]。方用当归饮子加何首乌、补骨脂、女贞子、旱莲草、仙灵脾、坤草;外用熏洗方:苦参、白鲜皮、蛇床子、红花、大黄、补骨脂、何首乌、坤草、仙灵脾[5]

若因肝经湿热下注,湿热侵入阴部[5]。症见外阴剧痒,甚则痒痛,兼有溃疡、带下量多色黄、口苦、纳呆,病理检查多为增生型[5]。治宜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兼以活血化瘀[5]。方用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苦参、白鲜皮[5]。外用熏洗方:三棱、莪术、苦参、白鲜皮、蛇床子、何首乌、补骨脂、坤草、大黄、龙胆草、黄柏、茵陈[5]。此二型均可以电热熏熥法外用治疗[5]。方药同前[5]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9.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3.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41.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20.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