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膏

目录

1 拼音

nuò mǐ gāo

2 方出《圣济总录》卷一四○,名见《普济方》卷三○二

2.1 方名

糯米膏

2.2 组成

糯米3升(入瓷盆内,于端午前49天以冷水浸之,1日2度换水,换时轻淘,辟去水,勿令搅碎,浸至端午日取出曝干,生绢袋盛,挂通风处)。每用旋取少许,炒令焦为散。冰水调如膏药,随大小裹定疮口,外以绢帛包缚,候疮愈解去。若金疮误犯生水,疮口作脓渐甚者,急以药膏裹定。良久其肿处即消,更不作脓,直至疮合。若痈疽毒疮初发,才觉焮肿赤热,急以此膏贴项下,及肿处。若竹木签刺入肉者,临卧贴之,明日揭看,其刺出在药内。若贴肿毒,干即换之,常令湿为妙。惟金疮及水毒不可换,恐伤动疮口。

2.3 主治

金疮水毒及竹木刺、痈疽热毒等。

3 《理瀹》

3.1 方名

糯米膏

3.2 组成

川乌、草乌、军姜、肉桂、胡葱。

3.3 主治

风痛。

3.4 用法用量

同糯米饭捣膏贴。

4 《验方新编》卷十一

4.1 方名

糯米膏

4.2 组成

热糯米饭。

4.3 主治

腋、肋、臂、膊、腰、腿等处忽如火热,肿硬如石,痛不可忍,百药不效者。

4.4 用法用量

少加葱与盐,共捣融敷。过夜即松。或用热糯米酒糟亦可。

5 方出《医学纲目》卷二十,名见《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九

5.1 方名

糯米膏

5.2 组成

糯米1升,皂角(切碎)半升,铜钱100个(同炒至半焦黑,去铜钱)。

5.3 主治

攧扑筋断骨折。

5.4 用法用量

贴患处。

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好酒调膏,厚纸摊。

6 《普济方》卷二八九

6.1 方名

糯米膏

6.2 组成

糯米(先洗7次,绢袋挂当风2-7日,炒)1斗,紫河车(去皮毛,生用根赤者,不用白者)5两,五倍子(瓦燥之)5两,白敛2两(真者,如白萝卜干,色白,味苦甘),黄柏皮(炒焦)5两,黄芩(炒干)5两,白及(生)2两,当归(酒浸、焙干)2两。

6.3 主治

发背疽毒,一切恶证。

6.4 用法用量

上为末,酸醋调入瓶,时取敷患处。若已成欲破,加白丁香,为末,和上药点头上,却用不加之药敷四畔;内服用白术、黄耆3两(蜜炙)、木香、当归各1两为末,酒下2钱,病在四肢食后服;膈上眠时,膈下空心服之。

7 《杨氏家藏方》卷二十

7.1 方名

糯米膏

7.2 组成

石灰6钱(须矿灰,以少水化开),木炭灰3钱(须旋于烧熟火上轻抄取白者)。

7.3 功效

出靥子。

7.4 用法用量

上药拌匀,以水少许调令稀稠得所,瓷盏内盛,以竹蓖子摊平,然后拣好糯米20-30粒,每粒种之如莲蓬样,每粒插一半在灰内,以好纸遮盖盏口,毋令透气,候4-5日取1-2粒,看在灰内者,若化作粥浆可用矣。如未化,更候1-2日。如取靥子,先净洗过,以竹削针,灯上燎过,其尖梢利,先轻手于靥周围略拨动,即以竹针轻挑糯米浆汁,匀布拨动处,靥上不用,须臾微赤,不痛,不作脓,三数日即作痴,勿剥,任其自落,不作瘢痕,其靥自落。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