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nóng ěr xuàn yūn ·pí xū shī kùn zhèng
2 英文参考
vertigo due to 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脓耳眩晕·脾虚湿困证(vertigo due to 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指脾虚湿困,以眩晕反复发作,头额重胀,耳鸣失聪,耳内流脓,缠绵不愈,脓液腐臭,伴胸闷泛恶、痰涎多、倦怠无力、纳少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白润,脉缓弱或濡滑等为常见症的脓耳眩晕证候[1]。
4 脓耳眩晕·脾虚湿困证的症状
脓耳眩晕·脾虚湿困证患者眩晕反复发作,头额重胀,耳鸣失聪,耳内流脓,缠绵不愈,脓液腐臭,伴胸闷泛恶、痰涎多、倦怠无力、纳少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白润,脉缓弱或濡滑[1]。
5 关于脓耳眩晕
脓耳眩晕(vertigo due to purulent ear)是指以耳内流脓、头晕目眩、天旋地转为主要表现的脓耳变证[1]。
6 关于脓耳变证
脓耳变证(deteriorated case of purulent ear)是指脓耳变生的耳后附骨痈(耳根毒)、脓耳面瘫(脓耳口眼㖞斜)、脓耳眩晕及黄耳伤寒等病证[1]。
脓耳变证多因脓耳邪毒炽盛,或治疗不当,邪毒久蕴,腐蚀骨质,脓汁流窜,邪毒扩散而变生他证。故病情更为复杂、严重,甚至可以危及生命[2]。
脓耳(purulent ear;suppurative otitis media)为病证名[3][4]。又称聤耳[4]、耳疳[5]、缠耳[6]、耳底子[5]、耳痈[5]、耳湿[5]、耳中生毒[5],为五般聤耳之一[3]。是指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耳病[1][6][7]。有急慢、虚实之分[5]。脓耳是耳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多发于小儿。常致听力损害,影响患者学习、工作及生活,甚至可以出现并发症,危及生命,应积极做好防治工作。
《外科大成》卷三:“耳疳者,为耳内流出脓水臭秽也。书有云:出黄脓为聤耳;红脓为风耳;白脓为缠耳;青脓为震耳。”
《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聤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黄脓者,谓之停耳;常出红脓者,谓之脓耳;耳内疳臭者,谓之冱耳;白脓出者,谓之缠耳;耳内虚鸣,时出青脓者,谓之囊耳。”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疳》:“此证耳内闷肿出脓,因脓色不一,而名亦各殊。如出黑色臭脓者,名耳疳;出青脓者,名震耳;出白脓者,名缠耳;出黄脓者,名聤耳,俱由胃湿与肝火相兼而成。”
7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 ^ [2]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1.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58.
-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87.
- ^ [5] 王德鑑主编.中医耳鼻喉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
-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6.
- ^ [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治疗脓耳眩晕·脾虚湿困证的穴位
- 安眠穴
布有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分支。主治病症:主治失眠,眩晕,头痛,心悸,精神病等。刺灸法:直刺1~1.5寸...
- 翳明
中华医学杂志》。在项部,当翳风后1寸。主治头痛,眩晕,目疾,耳鸣,失眠,近视,远视,夜盲,雀目,早期...
- 安眠
。在项部,当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主治头痛、眩晕、目疾、耳鸣、失眠。安眠穴的定位:在项部,当翳风...
- 四穴
如每日揉按本穴5~10min,有预防头痛、失眠、眩晕的作用。出处:《太平圣惠方》:在百会四面,各相去...
- 前神聪
如每日揉按本穴5~10min,有预防头痛、失眠、眩晕的作用。出处:《太平圣惠方》:在百会四面,各相去...
- 更多治疗脓耳眩晕·脾虚湿困证的穴位
治疗脓耳眩晕·脾虚湿困证的方剂
- 枯矾
研细末。功能主治: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30例,大部分治愈,疗程较短,未愈者,也有好...
- 黄连冰片
毒(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或浓茶水清洗外耳道脓液和药痂,并用清洁药棉擦干)。然后用麦、草管或小...
- 解仓饮子
风热上壅,耳内聋闭彻痛,脓血流出。现用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用法用量:每服12克,水煎,食后、临卧服。...
- 核桃仁冰片
其溶解。功能主治: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27例,一般5日痊愈,慢性患者8~10治愈。...
- 二陈四物去熟地加天麻汤
)、天麻、川芎、甘草(炙)。功能主治:血少痰多之眩晕。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各家论述:二陈...
- 更多治疗脓耳眩晕·脾虚湿困证的方剂
治疗脓耳眩晕·脾虚湿困证的中成药
- 滇白珠糖浆
治:祛湿化痰,活血化瘀。用于眩晕痰瘀交阻证,症见头晕、胸闷腹胀、舌暗苔腻、脉弦滑等。滇白珠糖浆的用法...
- 滴耳油
核桃仁(研烂,取油)1钱。功效:消肿生肌。主治:耳疳出脓。用法用量:兑冰片2分。每用少许,滴入耳内。...
- 复方天麻蜜环片
应证:用于脑血栓形成、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引起的头晕、头胀、头痛、目眩、肢体麻木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引起...
- 培元通脑胶囊
证,症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清、偏身麻木、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脉沉细。培元通脑胶囊的用法用量:...
- 清肝降压胶囊
补益肝肾。用于高血压病肝火亢盛、肝肾阴虚证,症见眩晕、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干口苦、腰膝酸软、...
- 更多治疗脓耳眩晕·脾虚湿困证的中成药
脓耳眩晕·脾虚湿困证相关药物
- 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酯颗粒剂
性菌引起的下列各种感染性疾病(1)扁桃体炎、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等。(2)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
- 滴耳油
每次2~3滴,一日3~5次。【禁忌】凡耳病如化脓性中耳炎出现头痛重者忌用。【注意事项】1.忌辛辣、鱼...
- 羧甲司坦片
/kg,一日3次,或遵医嘱。【不良反应】偶有轻度头晕、恶心、胃部不适、腹泻、胃肠道出血、皮疹等不良反...
- 氯霉素耳栓
为局部用药,吸收较少。【适应症】用于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根治术后流脓者。对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外耳...
- 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
扩张合并感染等。(3)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疖、痈、脓肿、蜂窝组织炎、创伤、烧伤和手术后感染等。(4)...
- 更多脓耳眩晕·脾虚湿困证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脓耳眩晕·脾虚湿困证
- 《杂病广要》:[身体类]眩运
《鸡峰》)(按∶原处有旋复花丸,今不录。)王敬泉头晕且痛,起则倒仆,胸膈胀闷,如绳束缚,呕吐而食饮皆...
- 《普济方》:[卷四十七头门]风头眩(附论)
次。切作片子。每服四钱。水二盏。生姜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普济方》明·永乐四年朱橚公元1406年...
- 《医述》:[卷十·杂证汇参]眩晕
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泽泻汤主之。(《金匮》)眩晕一证,人皆称为上盛...
- 《证治汇补》:[卷之四上窍门]眩晕
。【附郁冒症】郁冒者。由肾气大亏。每遇风寒。即发眩冒。不仁不省。冷汗时流。宜十全大补汤主之。【附肝厥...
- 《张氏医通》:[卷六诸风门]眩晕
暑。则以小剂生脉散代茶。后与六味全料调理。至秋而安。《张氏医通》清·康熙三十四年张璐公元1695年...
- 更多古籍中的脓耳眩晕·脾虚湿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