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逆转录酶 (最后修订于2010/3/17 17:24:42)[共619字]
摘要:逆转录酶又称RNA指导的DNA聚合酶。是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酶。这种酶是1970年美国科学家特明(H.M.Temin)和巴尔的摩(D.Baltimore)分别于动物致癌RNA病毒中发现的,他们并因此获得197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RNA致癌病毒,如鸟类劳氏肉瘤病毒(Roussar-comavirus)进入宿主细胞后,其逆转录酶先催化合成与病毒RNA互补的DNA单链,继而复制出双螺旋DNA,并经另一种病毒酶的作用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DNA中,此整合的DNA可能潜伏(不表达)数代,待遇适合的条件时被激活,利用宿主的酶系统转录成相应的RNA,其中一部分作为病毒的遗传物质,另一部分则作为mRNA翻译成病毒特有的蛋白质。最后,RNA和蛋白质被组装成新的病毒粒子。在一定的条件下,整合的DNA也可使细胞转化成癌细胞。含有逆转录酶的病毒叫做反转录病毒,逆转录酶催化的反应叫反转录(reve-rsetranscrip-tion)。在这个过程中,遗传信息流动的方向是从RNA到DNA,正好与转录过程相反,故称反转录。病毒逆转录酶含Zn2,以脱氧核苷三磷酸为底物,从5’到3’合成DNA,反应需要引物......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研究表明人类与犬类或通过病毒感染共享DNA
科学家猜测,数千年来,人类与犬类或已经通过病毒交换遗传物质。逆转录酶病毒最臭名昭著的例子是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症(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这些“搭车者”可以吸收其主人的遗传物质并复制。所有的哺乳动物和大多数脊椎动物的基因组里显然具有这些“内源性逆转录酶病毒”。事实上,近1%的人类基因组含有这些并不受欢迎的客人。在老鼠和负鼠的基因组内,这一比例甚至达到2%。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逆转录
- 抗逆转录酶耐药基因研究现状及检测手段进展
其重要的作用。导致HIV-1治疗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HIV-1耐药性毒株的产生,它使得一部分病人在治疗一段时间后体内病毒数量出现反弹,并维持在一定水平之上,导致药物治疗失败。本文旨在介绍目前主要的抗逆转录酶药物以及耐药性基因情况的主要检测手段。 关键词HIV抗逆转录药物突变耐药性高通量筛查 目前,HIV感染和艾滋病已经成为全世界蔓延最严重的传染病。2003年,我国进行了全国范围的艾滋病流行病学调
- 鸡胚细胞生产的疫苗中的逆转录酶活性
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9年第22卷第1期 1998年4月24~25日,一些病毒学、疫苗质量控制和流行病学专家在日内瓦召开会议,对有关用鸡胚细胞生产的一些病毒疫苗中存在低水平逆转录酶(RTase)的最新资料作了评述,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鸡胚细胞病毒疫苗逆转录酶活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麻疹和腮腺炎疫苗的规程规定,用于生产的鸡胚细胞应来自严格监控的无特定病原体鸡
- HIV逆转录酶在两种活性之间切换的机制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编码一种非常重要的蛋白,被称为逆转录酶,它是艾滋病治疗的一个主要的药物作用目标。该蛋白有两种活性:利用病毒RNA基因组作为模板来合成DNA;一种DNA-RNA杂合体的分解。每种活性都要求这种酶同时结合到DNA和RNA上。但它是怎样知道要在哪种基质上表现哪种活性的呢?通过利用单分子技术所做研究表明,这种酶是以不同取向与RNA和DNA结合的,可以在这些取向和活性之间切换,而不会
- 抗逆转录酶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餐后脂蛋白的变化
2005年03月01日Arteriosclerosis,Thrombosis,andVascularBiology.2005;25:399HIV感染者抗逆转录酶病毒治疗时常出现血脂异常。近期,美国学者JamesH.Stein及其同事研究了餐后的血脂变化是否是出现异常血脂的原因。他们对标准体重的65名志愿者(第1组:35名HIV阳性而用蛋白酶抑制剂[PIs]治疗者;第2组:20名HIV阳性者而未接受
- 抑制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表达对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
2006年02月17日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年第21期5(武汉)为了探讨应用RNA干扰技术抑制Hep-2细胞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对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者根据hTERTcDNA序列构建表达hTERTmRNA特异的、含荧光素基因的shRNA真核表达质粒pshRNA1,随机选取一段与人类基因无同源性的碱基序列构建表达shRNA的含荧光素基因的对照质粒pshRNA2,采用MET
-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siRNA表达框架的构建和体外表达研究
2007年04月05日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Vol.41No.7P.403-40611(广州)为了探讨靶向小干扰RNA表达框架(SEC)对舌癌细胞内源性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的特异性抑制作用。研究者利用两步法PCR技术构建多条SEC,采用第5代聚酰胺-胺型树枝状高聚物(G5PAMAM-D)纳米微球介导SEC转染Tca8113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和Western-bl
- 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和蛋白在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08年06月20日《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7年23卷4期-336-340页医学空间(MEDcyber.com)6月20日消息,该项研究目的是研究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作为预测生物学行为标志物的价值。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测定hTERTmRNA在45例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和9例正常肾上腺髓质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TER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hTE
- 人免疫缺陷症1型病毒逆转录酶的二聚化作为抗病毒靶点的效果
病毒(HIV-1)的抗药性菌株是对HIV-1感染个体进行长期治疗的一个主要障碍。对付这一现象的一些策略,包括直接作用于病毒的结构元件等需要考虑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发展。HIV-1反转录酶(RT)的二聚体接触点对于维持二聚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它的催化功能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一现象为寻找抗HIV-1药物的新的治疗靶点起到了指导作用。目前许多已知的RT抑制物是通过降低RT二聚体结构稳定性而
- 湖北省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1感染者的耐药基因变异分析
M(93.04%),I93L(90.43%),L10I(1.74%),K20EMR(3.48%),L24V(0.87%),V32AE(1.74%),M36I(2.61%),I47M(0.87%);逆转录酶上针对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突变有:E44K(0.87%),T215S(0.87%);针对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突变有:K103INR(3.48%),V106I(1.74%),G190AR(1.
- 6-2-3RNA肿瘤病毒的生物化学特性
DNA的内切酶和外切酶和外切酶等,特别有意义的是它含有一种DNA多聚酶,在体内、外均能转录病毒性RNA成为DNA,称为依赖RNA多聚酶(RNA-dependentDNApolymerase),即为逆转录酶(reversetranscriptase,RT),分布在病毒的类核内。 逆转录酶与三种功能有关:继而使RNA-DNA杂交①使RNA-DNA形成杂交物;②物解离出RNA;③进而再生成DNA-DN
- 基于HIV/HBV开环核苷膦化物的抗病毒药物研究进展
D变异时,氨基酸残基的改变阻碍了拉米夫定的硫原子进入结合袋,将硫原子用较小的杂原子替代或改为开环核苷类,是抗HBV药物开发的方向[7]。 1.2抗HIV的药物作用机制 目前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主要以逆转录酶,蛋白酶为靶点。已批准生产的有7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3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1)、7种蛋白酶抑制剂(PI)和一种融合酶抑制剂。由于耐药性问题难以解决,近年来,联合3~
-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二步转录增强系统调控下的活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构建及其对卵巢上皮性癌有治疗作用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年第42卷第9期中国研究者构建了含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二步转录增强系统(hTERTp.TSTA)调控下的活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rev-caspase-3)的重组腺病毒AdHTVP2G5-re作者:
-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二步转录增强系统调控下的活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构建及其对卵巢上皮性癌有治疗作用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年第42卷第9期中国研究者构建了含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启动子.二步转录增强系统(hTERTp.TSTA)调控下的活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rev-caspase-3)的重组腺病毒AdHTVP2G5-rev-casp3,并检测其对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的治疗作用。研究者采用基因重组法构建AdHTVP2G5-rev-casp3,经DNA测序鉴定并证实其序列正确。实验分为4组: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低价帮助菲律宾抗击艾滋病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24日宣布,计划购进价值18.6万美元的抗逆转录酶药物,帮助菲律宾抗击艾滋病。 德新社报道说,根据一项为期5年的协议,菲律宾卫生部能以“比目前药品市场价低得多的价格”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手中购买这些抗艾滋病药物。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表一项声明说:“这项协议可以让菲卫生部通过我们的全球采购服务,获取抗逆转录酶药物,保证(这个国家的患者)能以全球药物市场最低价格得到高
- 依法韦恩茨
favirenz说 明胶囊剂:90粒/瓶,200mg/粒;30粒/瓶,50mg或100mg/粒。功用作用本品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的NNRTI,主要作用是非竞争性地抑制HIV-1的逆转录酶,而对HIV-2逆转录酶和人体细胞DNA的α,β,γ,δ多聚酶没有抑制作用。 体外敏感性实验证明:本品对未分型的实验室病毒株和临床分离株的90%~95%抑制浓度(IC90~95)为1.7~25n
- 英美科学家培育出整合酶结晶
艾滋病病毒(HIV)的战斗中取得了重要的进步。根据日前发表于《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来自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培育出一种可以揭示被称为整合酶结构的结晶——整合酶被发现于逆转录酶病毒,如艾滋病病毒中。科学家相信,这一寻觅了20多年的成果具有带来更好治疗方法的潜力。当艾滋病病毒传染给人类时,它利用整合酶将其基因信息复制到后者的DNA(脱氧核糖核酸)上。在该项研究之前,很多科
- HIV-1感染者1例病毒的分离
染)HIV-1病毒进行了分离。通过收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后样品——患者的静脉血,分离其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与健康人来源的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共培养以增殖HIV-1病毒。通过逆转录酶活性确定培养体系中是否有HIV-1病毒的扩增。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来源新鲜采集的健康人来源静脉血(源于山西省太原市中心血站),HIV-1患者静脉血(通过山西省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集)。1.2
- 酶基因型耐药性检测与系统发生分析
2005年10月08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Vol.26No.5P.351-3557(北京)为了了解河南省部分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蛋白酶和逆转录酶基因耐药性突变发生的频率、类型和临床意义以及系统发生情况,研究者采集河南省45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的抗凝全血,分离血浆,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pol区蛋白酶基因全序列与逆转录酶基因部分序列并直接进行序列测定,分析耐药性突变,进行系统发
- 第四届国际艾滋病学会会议亮点纷呈
治疗药物有明显优势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默克公司一种正在试验中的艾滋病治疗药物Raltegravir(Isentress),能够干预艾滋病病毒整合酶功能,对新诊断患者的效果与标准治疗——基于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依法韦仑(Rfavirenz)相当。根据会议介绍的资料,在所有研究组(包括不同剂量Raltegravir)的198例患者中,大约90%的患者在治疗48周之后能够使病毒载量达到不可测的水平。研
- 美发现人体主控基因“权力”之谜
重要,因为只要它工作不力,癌症往往就会找上门来,所以生物学将“P53”称为基因组的“守护者”。 科学家们一直很想弄清像“P53”这样的基因是如何建立起对其它基因控制大权。美国科研人员指出,远古“逆转录酶病毒”很可能就是“P53”权力背后的动力。 很少有人知道人类基因中有一部分来自病毒,这些病毒在几百万年以前就已经把它们的DNA纳入人类先祖体内。这些远古“逆转录酶病毒”的残留DNA,可以看成是今
- 艾滋病毒躲在肠中逃避药疗
体肠内的黏膜组织中逃避药物治疗。这一发现将可能使艾滋病疗法发生革命性变化。 肠黏膜是“避难所 据《泰晤士报》29日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科学家发现,当艾滋病患者接受抗逆转录酶病毒药物治疗后,即使血样检验表明治疗有效,艾滋病病毒仍能够在人体肠内的黏膜组织中藏匿,继续复制并抑制免疫系统发挥作用。 这一耗时三年的研究发布在《病毒学杂志》双月刊上,表明人类需要重新评估性感染
- 哈佛刘军教授揭示HIV耐药机制
主要课题有基因调控网络,基因序列基础上的蛋白分析,连锁平衡不稳,种系发生研究等。艾滋病病毒(HIV)耐药导致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失败的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主要是由于病毒的逆转录酶和蛋白酶的基因突变降低了HIV对药物的敏感性.在耐药突变的逐渐累积以及药物选择压力的双重作用下,HIV最终可以发展为对同一类别中不同药物,甚至不同类别药物的交叉耐药.对HIV耐药机制的阐明以及耐药
- hTERT转染软骨细胞生物学特征和端粒酶活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兔髁状突软骨细胞转染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后,其生长特征、端粒酶活性和hTERTmRNA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通过真核表达载体,把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转入兔髁状突软骨细胞,经过G418筛选,挑选阳性克隆进行培养,并对阳性克隆和未转染的软骨细胞进行生长特征的检测,采用TRAP和原位杂交法分别检测软骨细胞端粒酶活性和hTERTmRNA水平。结果转染的软骨细胞与未转染的软骨细胞相
- 人类可以从植物病毒研究中获取灵感
CDKC的蛋白质络合物。HIV病毒也同样使用蛋白质络合物———在人体内的被称为P-TEFb。这种蛋白质络合物对HIV病毒可能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你阻塞它们,HIV病毒繁衍的‘阴谋’将不能得逞。” 逆转录酶病毒HIV病毒和CaMV为了繁殖和扩散病毒,都使用反转录来“招募”寄生蛋白。在细胞的转录过程中,基因的DNA代码被复制进RNA,接着,RNA携带信息到细胞别的部分或别的细胞。在反转录中,病毒的RN
- 整合酶的三维结构被破解艾滋病治疗有了新的方法
英国和美国研究人员在1月31日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合作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模拟出整合酶的三维结构。整合酶在包括艾滋病病毒等逆转录酶病毒中可以找到,并且充当了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复制时的“帮凶”。这项重大突破有助于科学家解决困扰了艾滋病研究领域长达20年的一个难题,从而找到更好的治疗艾滋病的方法。 当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时,通常会利用整合酶当工具,将病毒的遗传信息“复制粘贴”到其DNA中,并将病
- 研究称:花椰菜花叶病毒与艾滋病毒致病机理相同
做CDKC的蛋白质络合物。HIV病毒也同样使用蛋白质络合物——在人体内的被称为P-TEFb。这种蛋白质络合物对HIV病毒可能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你阻塞它们,HIV病毒繁衍的‘阴谋’将不能得逞。” 逆转录酶病毒HIV病毒和CaMV为了繁殖和扩散病毒,都使用反转录来“招募”寄生蛋白。在细胞的转录过程中,基因的DNA代码被复制进RNA,接着,RNA携带信息到细胞别的部分或别的细胞。在反转录中,病毒的RN
- 花椰菜花叶病毒与艾滋病毒致病机理相同
CDKC的蛋白质络合物。HIV病毒也同样使用蛋白质络合物———在人体内的被称为P-TEFb。这种蛋白质络合物对HIV病毒可能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你阻塞它们,HIV病毒繁衍的‘阴谋’将不能得逞。” 逆转录酶病毒HIV病毒和CaMV为了繁殖和扩散病毒,都使用反转录来“招募”寄生蛋白。在细胞的转录过程中,基因的DNA代码被复制进RNA,接着,RNA携带信息到细胞别的部分或别的细胞。在反转录中,病毒的RN
- 美国科学家鉴别出:一种可抑制HIV病毒的基因
中和抗体(Neutralizingantibody)抵御HIV病毒。相关论文发表在9月5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1978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在研究小鼠体内一个与HIV相似的逆转录酶病毒时发现,一个名为Rfv3的基因能影响中和抗体的产生,从而使小鼠康复。到了1999年,科学家将Rfv3所在区域缩小到小鼠15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小区域,但是这一区域仍然包含超过60个基因。在最新的研
- 科学家鉴定出HIV病毒抑制基因
美国科学家鉴定出一个基因Apobec3,该基因可能会影响抑制艾滋病病毒(HIV)的抗体生长。这一新发现有望在人体中产生中和抗体来抵御HIV。美国《每日科学》网站近日对此进行了报道。HIV是一种“逆转录酶病毒”,可将其RNA基因物质复制到DNA,并同宿主的DNA结合在一起,而中和抗体一旦在宿主体内产生,就能攻击并杀死传染病毒。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HIV疫苗的保护性抗体,以控制艾滋病病毒在人群间感
- 简化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HIV患者的依从性
2008年02月26日theInfectiousDiseasesSocietyofAmerica医学空间(MEDcyber.com)2月26日消息—患者从蛋白酶抑制剂(PI)改为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efavirenz治疗后不仅依从性得以提高,还有助于改善生活质量。在这项为期48周、名为VEST-QD的单盲、随机、多中心4期研究中,入组的均为HIV-1感染、病毒数在50拷贝/mL以下、因不能耐受一线
- 生物药品标准化的进展
全性问题麻疹、腮腺炎、黄热疫苗用鸡胚细胞生产,规程规定鸡胚应来自SPF鸡群,不含鸡逆转录病毒,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如Amp-RT法,使以前检测不出逆转录病毒的产品测出含微量的逆转录酶,因此对其安全性引起广泛的重视。经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含微量逆转录酶的制品,对人不会产生安全性问题。其理由是:(1)微量逆转录酶活性是与内源性鸡病毒(EAV)和鸡白血病病毒(ALV)颗粒有关。序列
- SMART技术
真核细胞的mRNA在加工过程中有一个比喻为“穿鞋戴帽”的过程,因此mRNA的3’末端都带有一段PolyA,这是利用逆转录酶制备cDNA文库的基础。但是由于cDNA的5’端的序列各不相同,如何获得全长的cDNA,如何扩增由微量的mRNA逆转录得到的cDNA文库、如何利用已知片断序列得到全长的cDNA(即RACE),曾经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 常见的做法是在合成cDNA的双链后在两端连上接头,利用已
- Ad-hTERT-HSV-tk/GCV系统治疗人膀胱癌裸鼠移植瘤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带有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hTERT)启动子驱动单纯疱疹病毒胸腺嘧啶激酶(herpessimplexvirus-thymidinekinase,HSV-tk)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tk)结合无毒的环氧鸟苷(gancyclovir,GCV)对人膀胱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人膀胱癌(人膀胱癌细胞株253J)BALB/C
- 抗乙型病毒性肝炎新药——阿德福韦酯
制[1,3]阿德福韦酯口服后在体内转化为阿德福韦发挥抗病毒作用,阿德福韦是单磷酸核苷酸类似物,在体内通过细胞激酶作用被磷酸化为具有活性作用的二磷酸阿德福韦,二磷酸阿德福韦抑制HBV-DNA多聚酶或逆转录酶作用机制包括竞争脱氧腺苷三磷酸底物和终止病毒DNA链延长。二磷酸阿德福韦对HBV-DNA的抑制常数为0.1mmol/L。1.3药代动力学特征[1,4]口服10mg阿德福韦酯生物利用度为30%~59
- 科学家揭秘为什么“柏林病人”的艾滋病能够治愈
细胞。接受治疗后,Brown先生的白血病有所好转,而且体内的HIV病毒水平也急剧下降,仪器也无法检测出,令人欣喜的一直到现在Brown都没有检测出HIV病毒,更令人吃惊的是普通HIV病人要服用的抗逆转录酶病毒药物他也一直没有服用。三种可能性Brown身上发生的改变可能是由于骨髓捐赠者身上的一种罕见基因突变导致的,这种变异会作用于人体CD4-T免疫细胞上——也是HIV病毒的主要感染目标——变异会让C
- 科学家逆转衰老过程人类或能“永葆青春”
这项重大突破主要着眼于端粒结构。这些是覆盖在染色体末端,防止它们受损的微型生物钟。随着时间推移,端粒变得越来越短,这增加了患老年痴呆症等老年疾病的风险。等到它们变得太短,整个细胞就会死亡。端粒酶逆转录酶能再造端粒,但是身体往往会把这种酶关掉。 德宾霍通过特殊方法使老鼠提前衰老,以模拟人类的衰老过程,然后利用药物刺激,成功令端粒酶逆转录酶重新恢复生机。他希望这一技术能终止或放慢衰老过程,发现它和
- 酱油成分有望成为治疗艾滋病新药
病毒水平的抗病毒药物,服用替诺福韦的HIV患者一般都会发展出对此药的耐药性,然后不得不替换成一些更强效的药物。病毒终结者替诺福韦和EFdA都可以归入“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的分类中,逆转录酶是一种能够让HIV病毒建造新DNA的化合物,在逆转录酶的帮助下HIV病毒才得以复制。由于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与逆转录酶十分相似,它们能够欺骗病毒使用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分子来建造新DNA,而不是使
- 艾滋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钩端螺旋体等均有较强的抑制及杀灭作用。(8)叶下珠:大戟科油柑属植物苦味叶下珠具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对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的DNA聚合酶、逆转录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9)红毛五加:张莅峡研究表明红毛五加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红毛五加糖具有明显的免疫增强、免疫调节作用,并能明显保护造血,可减轻AZT引起的毒副作用。(10)雷公藤:苏玉珂等研究发现
- 尿脱落细胞端粒酶催化亚基mRNA检测在膀胱癌诊断和监测复发中的意义
和试剂PCR仪(Biometram)购自德国Biotron公司,紫外分光仪(GeneQuant)购自美国Beckman公司,凝胶成像系统GDS8000型购自英国UVP公司。Trizol试剂和AMV逆转录酶购自美国promega公司。hTERT引物序列参考文献[1],上游引物:5′-CGGAAGAGTGTCTGGAGCAA-3′,下游引物:5′-GGATGAAGC
- 艾滋病
中存在母体的抗体,因此用PCR可判定婴儿是否真正被HIV感染。(一)血清抗体阳性病人HIV序列的检测有人从AIDS或ARC病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物,精液细胞和精液上清制备DNA。然后用PCR法和逆转录酶测定法分别检测HIV-1。PCR扩增产物与32P标记的探针退火之后用BstNI消化。再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自显影。结果表明,在逆转录酶阴性的28个细胞系中有9个以及用逆转录酶法不能确定的9个细
- 抗癌新靶点:端粒及端粒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端粒酶活性的抑制强于其他反义核苷酸,在5nmol/L时即可产生强烈抑制,而20nmol/L的样品可以完全抑制端粒酶活性。这些研究结果显示了hTR反义寡核苷酸的良好应用前景。 2.2 针对端粒酶的逆转录酶性质抑制端粒酶活性 端粒酶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专一逆转录酶.Strahletal[16]以人B细胞系的JY616细胞和T细胞系的JurkatE6-1细胞(这两种细胞均表现端粒酶活性)为研究对象,考察
- 6-2-8RNA肿瘤病毒与动物白血病
和提纯了SRS白血病病毒(SRSV),经电镜观察证明,在腹水上清液中的SRSV的形态属于C型,而腹水瘤细胞中的SRSV主要属于A型颗粒。应用PolyG-DEAE纤维素柱亲和层析法纯化小鼠SRSV的逆转录酶,再用SDS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扫描测定,在凝胶上只显出一条蛋白质吸收峰,进一步测出SRSV的逆转录酶的分子量为70,000dalton[11]。SRSV病毒多肽分子电泳谱为P12、P15、
- 6-2-1RNA肿瘤病毒的分布和分类
RNA肿瘤病毒以颗粒中含有逆转录酶为特点,分类上属于逆转录科病毒(retrovridae)。这种具有诱发肿瘤作用的病毒一般称为RNA肿瘤病毒,或称为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这类病毒在自然界普遍分布,对动物的致瘤作用非常广泛,包括从爬虫类(蛇)、禽类直到哺乳类和灵长类动物,可诱发白血病、肉瘤、淋巴瘤和乳腺瘤等。RNA肿瘤病毒及其诱发的肿瘤病毒名称动物癌基因诱发肿瘤禽白血细胞增生症病毒AL
- 乙肝市场谁做领头羊?百亿美元市场即将瓜分
替诺福韦酯(TDF)是美国吉利德公司开发上市的一种新型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2001年经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2008年4月和8月先后被欧盟和美国FDA批准其用于治疗乙型肝炎,商品名Viread。替诺福韦酯与阿德福韦酯结构相似,其活性成分替诺福韦双磷酸盐可通过直接竞争性地与天然脱氧核糖底物相结合而抑制病毒聚合酶,通过插入DNA中终止DNA链。从而具有潜在的抗HIV
- 海洋抗病毒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结核分支杆菌的活性,CyanthiwiginB有抗HIV-1病毒活性[5]。在海绵Lendenfeldia中还发现了一种新的萜类化合物Dehydrofurodendin,能有效抑制HIV-1病毒的逆转录酶活性[6]。从海绵Luffarielacf.variabilis中分离得到10个具有不同侧链的5α,8α-环二氧化合物,它们的混合物具有抗病毒HTLV-I(thehumanT-cellleukem
- hTERT-siRNA及hTR-siRNA的合成及对Hut78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2006年03月23日中华皮肤科杂志2005Vol.38No.11P.685-6888(南京)为了探讨合成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及端粒酶RNA(hTR)的小干扰RNA(siRNA)对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细胞株Hut78端粒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者采用体外转录法分作者:
- 第二节 核酸分子杂交法
但不被表达,故无毒性,一旦因某种因素刺激而被活化,则该病毒大量复制。如其带有癌基因,还可能诱发细胞癌变。 逆转录现在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广泛用于基因的克隆和表达。从逆转录病毒中提取的逆转录酶也已商品化。最常用的有AMV逆转录酶。利用真核mRNA3′末端存在一段聚腺苷酸尾,可以合成一段寡聚胸苷酸用作引物,在逆转录酶催化下合成互补于mRNA的cDNA链,然后再用RNaseH将mRNA消化
- 磺化多糖抑制人免疫缺陷病毒的研究进展
AIDS以来,人们已在发病原因、发病过程及治疗药物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基本认清了HIV的基本结构和感染细胞并复制自身的主要环节,并在此基础上研制HIV-1抑制剂。现已出现的HIV-1抑制剂包括:病毒逆转录酶活性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1]和磺化多糖[2~11]。前者通过抑制HIV的RNA转变成DNA达到抑制病毒活性的目的。该类药物主要是核苷类衍生物(如二脱氧叠氮胸苷AZT等),对改善AIDS患者的生活
- 冒险的基因
30日出版的《自然—生物技术》(NatureBiotechnology)期刊上宣布,即使不使用致癌基因,他仍然能够重组细胞,这样癌变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他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在重组过程中必须使用逆转录酶(retroviruses)将基因插入细胞的染色体内。而逆转录酶是一种病毒,会导致人类细胞发生突变,继而发生癌变。山中伸弥博士说他下一步的研究目标是在不使用逆转录酶的情况下实现细胞重组。 同时,
- 从皮肤中提取干细胞
中伸弥,心头一阵发紧,“我想,我们不能为了研究继续破坏胚胎,一定能够找到其他方法。”8年后,他最终找到了新的选择——不用卵子、不用胚胎,越过伦理的藩篱,他从一位36岁女性的脸部提取了皮肤细胞,借助逆转录酶病毒,把4种基因注入皮肤细胞,从而得到诱导多能干细胞,简称为“iPS细胞”,它具有胚胎干细胞的类似功能。如今,功成名就的他很感激那偶然的惊人一瞥,他认为“那是上天给的灵感”。人体是由60万亿个细胞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