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niú bàng zǐ
2 英文参考
fructus arctii[朗道汉英字典]
arctii,fructu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ardanae,fructu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reat burdock achen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RCTII FRUCTUS[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Fructus Arctii(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reat burdock achen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牛蒡子
牛蒡子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1]。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2]。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炒牛蒡子微鼓起,深灰色,微有光泽,略具香气[2]。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2][1]。归肺、胃经[2][1]。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功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荨麻疹,疹出不畅,咽喉肿痛,痄腮,流行性腮腺炎,丹毒,痈肿疮毒等。牛蒡子生品长于疏散风热,解毒散结,可用于风温初起,痄腮肿痛,痈毒疮疡[2]。炒牛蒡子能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并且气香,宣散作用更强,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吗,用于麻疹不透,咽喉肿痛,风热咳喘[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Fructus Arcti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great burdock achen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牛蒡子的别名
7 牛蒡子的处方用名
8 牛蒡子的来源
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2]。
9 牛蒡子的产地
牛蒡子主产东北及河北、浙江[1]。
牛蒡子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浙江。
10 牛蒡子的原植物形态
二年生在形草本,高1~2m。茎直立,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基生叶丛生,大形,有长柄;茎生叶广卵形或心形,长40~50cm,宽30~40cm,边缘微波状或有细齿,基部心形,下面密被白短柔毛。头状花序多数,排成伞房状;总苞球形,总苞片披针形,先端具短钩;花淡红色,全为管状。瘦果椭圆形,具棱,灰褐色,冠毛短刚毛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于沟谷林边、荒山草地中;有栽培。
11 牛蒡子的采收与初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2]。
12 牛蒡子的生药性状
牛蒡子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3 牛蒡子的炮制
其炮制初见于《雷公炮炙论》,“凡使,采之净拣,勿令有杂子,然后用酒拌蒸,待上存薄白霜重出,却用布拭上,然后焙干,别捣如粉用”[2]。
宋代增加了爁制、酒拌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2]。
明代炮制方法较多,有去油、焙黄(《普济方》)、水煮晒干炒香(《证治准绳》)、酥炙(《外科启玄》)、蒸制(《景岳全书》)、酒炒(《医宗必读》)等方法[2]。
清代基本同前法[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等[2]。
13.1 牛蒡子的炮制方法
13.1.1 牛蒡子
13.1.2 炒牛蒡子
取净牛蒡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鼓起,有爆裂声,断面浅黄色,略有香气逸出时,取出[2]。用时捣碎[2]。
13.2 成品性状
牛蒡子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2]。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2]。果皮较硬,富油性[2]。味苦微辛而稍麻舌[2]。
炒牛蒡子微鼓起,深灰色,微有光泽,略具香气[2]。
13.3 质量要求
牛蒡子含牛蒡苷(C27H34O11)不得少于5.0%[2]。
13.4 炮制作用
生品长于疏散风热,解毒散结[2]。可用于风温初起,痄腮肿痛,痈毒疮疡[2]。如治温病初起的银翘散(《温病条辨》);治痄腮肿痛的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治疗疮疡,乳痈初起,证见寒热的荆芥牛蒡汤(《医宗金鉴》)[2]。
炒后能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并且气香,宣散作用更强,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2]。用于麻疹不透,咽喉肿痛,风热咳喘[2]。如治麻疹透发不畅的宣毒发表汤(《医宗金鉴》);炒后还可杀酶保苷,利于煎出[2]。
13.5 贮存方法
14 牛蒡子的性味归经
15 牛蒡子的功效与主治
牛蒡子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的功能[2]。
牛蒡子治风热感冒,咳嗽,疹出不畅,咽喉肿痛,荨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痈肿疮毒[1]。
牛蒡子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牛蒡子生品长于疏散风热,解毒散结[2]。可用于风温初起,痄腮肿痛,痈毒疮疡[2]。如治温病初起的银翘散(《温病条辨》);治痄腮肿痛的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治疗疮疡,乳痈初起,证见寒热的荆芥牛蒡汤(《医宗金鉴》)[2]。
炒牛蒡子能缓和寒滑之性,以免伤中,并且气香,宣散作用更强,长于解毒透疹,利咽散结,化痰止咳[2]。用于麻疹不透,咽喉肿痛,风热咳喘[2]。如治麻疹透发不畅的宣毒发表汤(《医宗金鉴》);炒后还可杀酶保苷,利于煎出[2]。
牛蒡子为眼科常用祛风清热药,具有疏散风热,解毒透疹,利咽消肿的功效:
(1)用于风热引起的白睛、胞睑红赤肿痛。可与菊花、金银花、连翘等合用,如银翘散。
(3)用于麻疹痘毒,疹子透发不畅,目赤流泪。本品以疏风透疹为长,能透泻热毒,使疹子透发,常与金银花、连翘等药配伍。
16 牛蒡子的化学成分
本品含牛蒡苷(Arctiin)、异牛蒡酚(Isoarctigenin)、牛蒡酚(Lappaol)A、B、C、D、E等[1]。
17 牛蒡子的药理作用
牛蒡苷能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使动物产生惊厥,呼吸衰竭;对运动神经及骨骼肌呈麻痹作用[1]。
18 牛蒡子的用法用量
煎服:4.5~9g[1]。
19 牛蒡子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
牛蒡子
Niubangzi
ARCTII FRUCTUS
19.2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
19.3 性状
本品呈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带紫黑色斑点,有数条纵棱,通常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着生面色较淡。果皮较硬,子叶2,淡黄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19.4 鉴别
(1)本品粉末灰褐色。内果皮石细胞略扁平,表面观呈尖梭形、长椭圆形或尖卵圆形,长70~224μm,宽13~70μm,壁厚约至20μm,木化,纹孔横长;侧面观类长方形或长条形,侧弯。中果皮网纹细胞横断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具细点状增厚;纵断面观细胞延长,壁具细密交叉的网状纹理。草酸钙方晶直径3~9μm,成片存在于黄色的中果皮薄壁细胞中,含晶细胞界限不分明。子叶细胞充满糊粉粒,有的糊粉粒中有细小簇晶,并含脂肪油滴。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于,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牛蒡子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牛蒡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及对照药材溶液各3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一甲醇一水(40:8: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9.5 检查
19.5.1 水分
不得过9.0%(附录ⅨH第一法)。
19.5.2 总灰分
不得过7.0%(附录ⅨK)。
19.6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19.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一水(1:1.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牛蒡苷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19.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牛蒡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即得。
19.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甲醇约45m1,超声处理(功率150W,频率20kHz)20分钟,放冷,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9.6.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人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牛蒡苷(C27H34011)不得少于5.0%。
19.7 牛蒡子饮片
19.7.1 炮制
19.7.1.1 牛蒡子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19.7.1.1.1 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同药材。
19.7.1.2 炒牛蒡子
取净牛蒡子,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略鼓起、微有香气。用时捣碎。
本品形如牛蒡子,色泽加深,略鼓起。微有香气。
19.7.1.2.1 检查
水分 同药材,不得过7.0%。
19.7.1.2.2 鉴别、检查
(总灰分)同药材
19.7.1.2.3 含量测定
同药材。
19.7.2 性味与归经
辛、苦,寒。归肺、胃经。
19.7.3 功能与主治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19.7.4 用法与用量
6~12g。
19.7.5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19.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20 参考资料
用到中药牛蒡子的方剂
- 牛蒡子散
子汤、牛蒡散组成:炒牛蒡子三两,炒豆豉、羌活各一两,干地黄二两半,黄芪(蜜炙)一两半。牛蒡子3两(...
- 牛蒡子汤
二方之牛蒡子汤:组成:葛根、贯众、甘草、豆豉、牛蒡子(半生,半熟)各二钱。葛根2钱,贯众2钱,甘草...
- 大连翘饮
正宗》卷四方之大连翘饮:处方:连翘瞿麦滑石车前子牛蒡子赤芍山栀木通当归防风黄芩柴胡甘草荆芥蝉蜕石膏各...
- 加味甘桔汤
之加味甘桔汤:组成:生地黄、玄参、枳壳、桔梗、牛蒡子、防风、连翘、金银花各一钱,穿山甲二片,牡丹皮...
- 银翘散
竹叶4g、生甘草5g、荆芥穗4g、淡豆豉5g、牛蒡子6g、芦根10g,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效...
- 更多用到中药牛蒡子的方剂
用到中药牛蒡子的中成药
- 银翘散
竹叶4g、生甘草5g、荆芥穗4g、淡豆豉5g、牛蒡子6g、芦根10g,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之功效...
- 鸬鹚涎丸
方:鸬鹚涎(拣去毛)180g蛤壳(煅)120g牛蒡子180g青黛60g苦杏仁120g天花粉120g...
- 羚翘解毒丸
翘180g薄荷120g荆芥穗90g淡豆豉75g牛蒡子(炒)120g桔梗120g淡竹叶90g甘草75...
- 五福化毒丸
缩粉20g、连翘60g、青黛20g、黄连5g、炒牛蒡子50g、玄参60g、地黄50g、桔梗50g、芒...
- 羚羊感冒片
ngGanmaoPian处方:羚羊角3.4g、牛蒡子109g、淡豆豉68g、金银花164g、荆芥8...
- 更多用到中药牛蒡子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牛蒡子
- 《麻疹备要方论》:麻疹备用诸方
毒发表汤升麻葛根荆芥防风薄荷叶枳壳桔梗前胡连翘牛蒡子木通生甘草淡竹叶引加芫荽,水煎。外感寒邪,加麻...
- 《疡医大全》:[卷三十三痘疹部(下)]痘疹门主方
小便红,血热甚者。(《邵公一百三方》)当归白芍牛蒡子升麻黄连熟地枳壳山栀地骨皮木通水煎服。痘上面收...
- 《吴鞠通医案》:[卷四]痘症
梗(五钱)银花(三钱)连翘(三钱)甘草(一钱)大力子(三钱)芥穗(三钱)归尾(一钱)楂炭(五钱)二...
- 《幼幼集成》:[卷五万氏痘麻]起发证治歌
,毒火作崇。官拣参炙黄生白芍酒黄芩净连翘北防风牛蒡子芽桔梗粉干葛荆芥穗炙甘草淡竹叶十片为引,水煎服...
- 《吴鞠通医案》:[卷一]温疫
翘(一钱)银花(一钱)犀角(五分)薄荷(三分)牛蒡子(一钱,炒研)丹皮(五分)人中黄(三分)桔梗(...
- 更多古籍中的牛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