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状链杆菌所致的鼠咬热

目录

1 拼音

niàn zhū zhuàng liàn gǎn jun1 suǒ zhì de shǔ yǎo rè

2 注解

3 疾病别名

哈佛希尔热 流行性关节红斑症

4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

5 疾病概述

鼠咬伤后,由小螺菌或念珠状链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此病散发于世界各地,中国仅见散在的小螺菌鼠咬热报道。小螺菌鼠咬热潜伏期通常为14~28天,主要临床表现有回归型高热、咬伤部位硬结性溃疡及区域性淋巴结炎、皮疹,多数病人梅毒血清反应呈假阳性。念珠状链杆菌鼠咬热潜伏期一般为2~4天,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和多关节炎。

6 疾病描述

又称哈佛希尔热或流行性关节红斑症。我国迄今尚无此型鼠咬热的病例报告。

7 症状体征

本型鼠咬热的潜伏期较小螺菌所致的鼠咬热为短,仅1~2d,但个别病例的潜伏期可长达3周。人体被病鼠咬伤后,伤口可以很快愈合,也可出现红肿或继发感染,局部淋巴结肿大,潜伏期过后,起病突然,患者出现寒战、高热、头痛、肌痛、呕吐等全身症状。发热为间歇性或不规则型,持续2~5 d缓解,但可再度上升。四肢特别是掌跖部位可见散在斑点状皮疹,压之褪色,严重者可出现紫癜或脓疱。约有半数患者可出现多处关节红肿、疼痛、关节腔内可有渗液,多累及大关节,其表现类似风湿性关节炎。此外,少数患者偶可发生脑脓肿或心内膜炎。经污染食物感染者,除缺少局部伤口外,其它症状与此相同。

8 疾病病因

病原体为念珠状链杆菌,革兰染色阴性。菌体长约1~3μm,呈圆形、 椭圆形或梭形, 常呈链状排列。 在含20%新鲜兔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够生长,兼性厌氧。加热至55℃30分钟即被杀灭。

9 病理生理

发病机制:传染源是野生或实验室饲养的鼠类等啮齿动物。人体被病鼠咬伤或食入被病原体污染的奶制品或食物即被感染而发病。

病理变化:患者白细胞数中度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且示核左移。在发热期取血或抽取关节腔渗液培养可分离出念珠状链杆菌。发病后2~3周,血清中可测出特异的凝集素。梅毒血清试验极少出现假阳性。

10 诊断检查

根据鼠咬伤史及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不难诊断。但应与小螺菌所致的鼠咬热、回归热、疟疾、立克次体病、钩端螺旋体病、脑膜炎球菌败血症等相鉴别。

11 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面,青霉素治疗效果最好,常用剂量为每日120万u,分二次肌内注射,连用7~15 d。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每日1.5~1.8g,口服,连用7 d。咬伤口如未愈合,应用0.02%呋喃西林、0.2%依沙吖啶或0.1%~0.2%新霉素溶液局部湿敷。

12 预后及预防

积极灭鼠,避免被鼠咬伤,妥善储存奶制品及食物免受污染是主要的预防措施。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