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目录

1 拼音

nián líng xiāng guān xìng huáng bān biàn xìng

2 英文参考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senile macular degeneration

3 疾病分类

眼科

4 疾病概述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影响中央视力的一种疾病。AMD是60岁以上人严重视力丧失的最常见的疾病。由于仅为中心视力丧失,患者极少失明。症状:视力模糊 ,确认熟悉面容困难 ,直线变波浪,如纸上的句子、电话听筒、建筑物等变形 ,视野中央暗点和盲点 ,中心视力快速丧失(人们开车、阅读、认清人物、进行近距离工作所依赖的中心视力) ,视网膜上黄色小点状的脈絡膜小疣的出现,是AMD的早期症状。眼科医师能够察出该脈絡膜小疣,但脈絡膜小疣的出现并不就是AMD,而只意味着AMD的高危状态。

诊断 :除完整的病史回顾和常规眼科检查外,眼科医生将做如下检查:(1)视力表检查-常规视力表检查用于不同距离的视力能力检测。(2)扩瞳检查-点眼药扩瞳后,详细检查眼底视网膜情况。(3)方格表检查-用于湿性AMD的检查,根据方格表的线条和方块变形或缺失与否来推断患者是否患AMD。

眼底荧光素血管照影-用于检测AMD。在该诊断性检查中,将一种特殊染料注入肘部静脉,在染料通过眼底视网膜血管时拍摄眼底照片,眼科医生通过分析这些照片来判断血管是否渗漏以及这些渗漏能否被治疗。

5 疾病描述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形(AMD),是发达地区50岁以上常见的致盲眼病。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发病率增高。分为干性或湿性两型。

6 症状体征

1、干性(或称萎缩性、非新生血管性)

AMD主要有玻璃膜疣和RPE异常改变。玻璃膜疣呈圆形、黄色,位于后极部外层视网膜下,由脂质等代谢产物沉积在Bruch膜内层(增厚)和RPE基底膜之间形成,可使RPE脱离。玻璃膜疣可分为、中、小、硬性(边界清楚)、软性和融合性(边界不清)。大、软性和融合的玻璃膜疣,是RPE萎缩及脉络膜新生血管危险因素。RPE有变性萎缩,表现为色素脱失、紊乱或呈地图状萎缩区,其深面的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显露。光感受器细胞可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减少。约25%的病例有明显视力下降。

2、湿性(或称渗出性、新生血管性)

AMD玻璃膜疣、Bruch膜损害及巨噬细胞侵润,能诱发脉络膜毛细血管向外长出新生血管(即脉络膜新生血管,CNV)。CNV可生长在RPE下(I型CNV),或视网膜感觉层下(II型CNV),引起出血、渗出,并伴有纤维化(成纤维细胞增生)及胶质化。可破坏并替代Bruh膜、RPE和光感受器。约75%的病例有严重的视力丧失。眼底检查可见后极部视网膜下灰黄色病灶,伴暗红色视网膜下出血。出血常掩盖CNV。病灶范围小的不足1PD,大的遍及后极部,视网膜下出血也可达下周边部,或形成玻璃体积血。FFA检查,CNV可表现为典型性(早期荧光均匀明亮,晚期渗漏),两者可存在同一眼。病程晚期黄斑下瘢痕化,中心视力几乎完全丧失。

7 疾病病因

可能与黄斑长期慢性的光损伤、遗传、代谢、营养等多因素有关。

8 诊断检查

根据临床即可诊断。应与CSC、发生CNV的其他病变如高度近视、弓形体病、血管样条文、药物中毒相鉴别;湿性AMD有较多出血时,应与没落膜黑色素瘤鉴别。在青壮年发生的黄斑下CNV,多考虑为特发性(“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为单眼,病灶较局限。

9 治疗方案

抗氧化剂等对干性AMD的防治效果尚未证实。对软性或多发的玻璃膜疣,应用810nm激光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或微脉冲激光照射,可能促使其吸收,恢复中心视力。对萎缩性改变和视力下降,可借助低视力矫治。应告知患者出现变形、暗点或视力明显下降,可能为CNV发生,应及时就诊。对湿性AMD,经FFA或ICG造影显示CNV,约有1/5病例CNV在中心凹除200μm,以往多采用激光凝固,但形成的光凝瘢痕明显,也可能复发。近年,TTT疗法、光动力疗法(PDT)、滋养血管光凝等得到较广泛应用,具有一定疗效。通常对典型性CNV,有条件时首选PDT疗法,但费用昂贵;对隐匿性CNV,首选TTT疗法。黄斑下手术切除CNV、黄斑转位麝鼠、放射疗法等也有报告,但疗法有待进一步评价。

10 特别提示

1、平时多注意营养,多吃各种维生素;

2、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发病率可达15%-33%。

11 相关出处

眼科学第六版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