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

目录

1 拼音

zhān lián xìng zhōng ěr yán de shǒu shù zhì liáo

2 英文参考

surgery of adhesive otitis media

3 手术名称

粘连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

4 别名

不张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慢性卡他中耳炎的手术治疗;慢性卡他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纤维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

5 分类

耳鼻喉科/中耳手术/非化脓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的手术

6 ICD编码

20.2301

7 概述

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的手术包括引流鼓室积液、去除鼓室硬化灶及解除咽鼓管阻塞或鼓前峡及鼓后峡阻塞的各种手术,它是治疗和预防本病所引起的听力障碍和后遗症的一些手术方式。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多见于儿童。对听力的影响比较严重,以致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和学习。其特点为咽鼓管阻塞,引起鼓室积液。

鼓室积液由卡他性中耳炎(catarrhal otitis media)、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气压性中耳炎(barotitis media)、航空性中耳炎(aviation otitis)等疾病引起。这种病变常发生重听与耳鸣等后遗症,其中以机化粘连为主者称粘连性中耳炎(adhesive otitis media)。

8 适应症

粘连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适用于:

1.急、慢性中耳炎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致中耳内纤维组织增生或瘢痕形成所引起的后遗症,病变已不可逆,非手术疗法无效者(图9.2.3.6-1)。

2.耳蜗功能良好,咽鼓管通畅和鼓室条件尚可者。

9 禁忌症

1.感音性聋。

2.咽鼓管功能不良,全鼓室纤维增生或瘢痕形成。

3.鼓室内壁完全上皮化或乳突术后中耳植皮无气腔者。

10 术前准备

1.术前1d用75%乙醇清洁术侧外耳道。

2.术侧耳周剃毛发5cm,75%乙醇消毒耳廓及耳周皮肤。

3.术前晚及术前半小时服苯巴比妥0.06~0.09g或异戊巴比妥0.1~0.2g。

4.全麻者按全麻常规准备及用药。

5.青霉素过敏试验。

11 麻醉和体位

1.麻醉

(1)耳道内切口局麻:2%利多卡因加入1‰肾上腺素少许(5ml内加0.5ml),于耳后皮下浸润2ml,耳屏耳轮角间注射1ml。于外耳道骨与软骨部交界四壁各注0.3~0.4ml(图9.2.3.6-2A)局部浸润及阻滞麻醉耳颞神经及迷走神经耳支,再用耳镜扩大耳道,用30号细针头做骨膜性耳道后上及后下壁二点皮下注药0.2ml,使之发白(图9.2.3.6-2B)。骨段耳道皮肤菲薄,针头斜面宜短,斜刺进入皮下即可注射,注意勿使皮肤撕裂及血肿形成。

(2)耳后切口局麻:局麻以神经阻滞麻醉为主,切口及其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局麻:药物常用1%~2%利多卡因或2%普鲁卡因加1‰肾上腺素适量(1ml加1滴)。

①于外耳道四壁骨与软骨交界处皮下注射,深达骨膜,慢慢浸润到鼓环,以皮肤发白为度,阻滞麻醉耳颞神经内外支及迷走神经耳支。

②于耳廓附着部后方约1~1.5cm处相当于耳后切口上、中、下3点刺入,依次向上、下方皮下及骨膜下注药,再于乳突尖与耳垂后沟连线的中点以及乳突后缘分别皮下注药,阻滞麻醉耳大神经及枕小神经耳支,见本卷解剖部分。

2.体位仰卧、头偏向对侧,术侧耳朝向外上方。

12 手术步骤

1.耳内切口或耳道内切口。

2.分离外耳道皮瓣,到达鼓环,分离起菲薄的鼓膜,慎勿撕破,尽量保存鼓岬上菲薄上皮,如有损伤,易造成鼓室内壁与鼓膜再度粘连。

3.检查鼓室及听骨链  外耳道后上骨壁用电钻或骨凿扩大暴露听骨链,检查听骨链周围有无纤维性粘连、鼓室硬化灶、小胆脂瘤或胆固醇肉芽肿等病变,若存在此类病变,均应清除,然后探查听骨链,如有中断或固定现象,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听骨链重建术。

4.取颞肌筋膜,做鼓膜穿孔修补术,或植在菲薄的鼓膜下,以作为鼓膜的支撑物。

5.鼓膜耳道皮瓣复位。耳道碘仿纱条填塞。

6.缝合切口。

13 术中注意要点

1.鼓膜塌陷粘连是由于中耳炎症引起鼓膜穿孔,再生的上皮与内壁粘连。分离菲薄的鼓膜时必须非常细心,勿撕破鼓膜,并尽量保存盖在鼓岬上菲薄的上皮,可防止鼓膜与内壁再粘连。

2.若鼓岬表面上皮剥脱、骨面暴露较多时,可将一肾形、新月形或乒乓球拍形薄硅胶片(厚0.1mm)或Teflon薄片或小柱状同种异体鼻中隔软骨或含地塞米松的Gelfoam小球。置于咽鼓管到鼓室窦和圆窗间,不要接触听骨链,形成含气的鼓室腔,防止再粘连。Von-Scheel(1996)采用聚二氧杂环二酮编织成可吸收网布,应用于粘连性中耳炎手术,半年可完全吸收,不必再次手术取出中耳腔留置物。

3.中耳病灶清除后,可预先向中耳腔内注入地塞米松液浸泡,数分钟后吸出。行镫骨手术者例外。

4.若在镫骨还有一定活动的病例中施行半规管开窗术,病人术后可有Tullio现象,即受强声刺激时,病人有眩晕,系前庭阶存在两窗后果。

14 术后处理

1.术后全身用抗生素7~10d。

2.术后7d拆除切口缝线。

3.术后10d抽出外耳道内填塞之碘仿纱条及明胶海绵。

4.中耳留置硅胶片至少8~12个月后再取出,有些病例可适当延长至数年后再取出。

5.术后4~5d开始和定期行咽鼓管吹张术。

15 述评

1.鼓室感染流脓  主要原因是:①未能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中耳已有感染而施行手术;②术后伴有上呼吸道感染;③术中未遵守无菌操作;④术中中耳腔内遗留异物,如棉花丝等。鼓室感染易致移植组织肿胀、缺血、坏死而遗留穿孔。

2.鼓膜愈合位置不正确  包括鼓膜内陷、粘连或鼓膜外侧愈合(或前方钝角愈合)。前者多见于咽鼓管功能不良者;后者多与铺放移植物位置不当,或与铺放移植组织后其外侧面未压紧有关。

3.听力下降或无提高与耳鸣  多见于鼓膜内陷、粘连或穿孔未愈合。有3%的病人可发生高频听力下降的感音神经性聋,致有耳鸣多与术中局部应用耳毒性药物或过度触动听骨有关。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