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多糖贮积症Ⅲ型

目录

1 拼音

nián duō táng zhù jī zhèng Ⅲxíng

2 注解

3 疾病别名

粘多糖增多症Ⅲ型,粘多糖贮积病Ⅲ型,粘多糖病Ⅲ型,山菲利普综合征,Sanfilippo 综合征

4 疾病代码

ICD:E76.2

5 疾病分类

风湿免疫科

6 疾病概述

本型又名山菲利普(Sanfilippo)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病。一般在4~7 岁发病,10 岁时最严重。

进行性智力低下是本症的最显着特征。生后1 岁内智力发育均正常或仅有轻度落后,智力低下一般在4~7 岁出现,10 岁时已很严重。在智力低下进行性加重的同时,可出现进行性神经症状,如抽风、运动过多、痉挛性四肢瘫、全身无力、攻击性行为等,此为该症最突出的症状。身材改变较轻或表现正常,仅有1/4 的病人表现矮小。大多数病人面部表现正常,少数病人表现头大、面容丑陋、腹部膨隆、进行性耳聋、关节僵直和手屈曲呈爪状。

7 疾病描述

本型又名山菲利普(Sanfilippo)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病。该型的临床特征和生化异常均不同于Ⅰ、Ⅱ两型,其特征为反应迟钝程度很严重,但周身病变比较轻微。与Ⅰ型不同之处为容貌不似承霤病,侏儒也不明显,亦无角膜浑浊或心脏病等并发症。肘、膝关节有轻度挛缩。即使有肝脾肿大,也很轻微。该症最早由Sanfilippo(1963)报道,以后Mekusiek 将其分类为黏多糖贮积症Ⅲ型或称Sanfilippo 综合征。

8 症状体征

进行性智力低下是本症的最显着特征。生后1 岁内智力发育均正常或仅有轻度落后,智力低下一般在4~7 岁出现,10 岁时已很严重。在智力低下进行性加重的同时,可出现进行性神经症状,如抽风、运动过多、痉挛性四肢瘫、全身无力、攻击性行为等,此为该症最突出的症状。身材改变较轻或表现正常,仅有1/4 的病人表现矮小。大多数病人面部表现正常,少数病人表现头大、面容丑陋、腹部膨隆、进行性耳聋、关节僵直和手屈曲呈爪状。骨骼改变仅有多发性成骨不全和顶骨后部致密、增厚。这些改变对诊断本病具有一定程度的特异性。肝、脾肿大为轻度到中度,无角膜浑浊。无心脏受累。

9 疾病病因

病因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10 病理生理

根据成纤维细胞混合培养结果,可将本病分为A、B、C、D 四型。A型是由于溶酶体乙酰肝素-N-硫酸酯酶缺乏引起;B 型是由于N-乙酰-α-D-氨基葡萄糖苷酶引起;C 型是由于乙酰CoA-α-葡萄糖胺-N-乙酰转移酶缺乏引起;D 型是由于N-乙酰-α-D-氨基葡萄糖苷-6-硫酸酯酶缺乏引起。上述酶缺乏使硫酸乙酰肝素不能逐步降解,而在肝及组织内贮积,并大量随尿排出。虽然酶的缺陷不同,但4 型的症状完全相同,临床上不能区分。4 型细胞可以相互矫正代谢缺陷,使4 型病人细胞内的黏多糖沉积都得到矫正。这种“交叉矫正”现象大概是因为不同型病人的成纤维细胞可以相互供给细胞缺乏的酶所致。

病理:病理检查可见肝细胞和库普弗细胞以及直肠黏膜细胞中有大空泡形成。脑室扩大,脑实质神经元严重变性和脱失,而残留有神经元气球样变,内含脂质而外观肿胀;脑灰质鞘脂大量增多。基底神经节和视神经节细胞变性肿胀。脑的这些病变就是临床上严重智力低下的原因。电镜检查显示有不同类型的细胞质包涵体;具有均匀颗粒物质及小同心圆性膜小体空泡,具有亲水外膜和斑马小体空泡。组织化学检查证明脑、肝、肾所沉积的黏多糖主要为硫酸乙酰肝素,脑组织中还有糖脂、GM 神经节苷脂含量增加。

11 诊断检查

诊断:根据临床特征和尿液分析结果,应怀疑该型综合征的诊断,而确诊必须依靠证实有特异的酶缺陷,因为本型4 个亚型临床表现相似。

实验室检查:尿中排泄的大量黏多糖是硫酸乙酰肝素,MPSⅢ-B 病人血清中酶的活性为正常者的2%~16%,而杂合子的酶活性在正常者的35%以下。血液中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骨髓细胞可发现有异染性包涵体。

其他辅助检查:X 线检查:X 线表现与黏多糖贮积症Ⅰ、Ⅱ型相似,约半数病人可出现Ⅰ型改变,但程度较轻,其中仅1/4 的病人发生侏儒。另外半数病人可出现长骨和肋骨增大畸形。部分病人腰椎椎体呈双凸形,顶骨后部密度增高、增厚。

12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的注意事项与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相同。

13 治疗方案

同黏多糖贮积症Ⅰ型。加强出生前诊断为本症的惟一预防措施。

14 并发症

本病可并发,痉挛性四肢瘫、攻击性行为等。即使有肝脾肿大,也很轻微。

15 预后及预防

预后:可能在儿童期死亡,也可存活较长,多死于呼吸道感染。

预防:糖原累积病是一组儿童遗传性糖原代谢紊乱的疾病,主要以机体组织糖原累积过多而分解困难为特点,极少为糖原合成代谢障碍,致使机体组织糖原储存少。糖原累积病并非为一种疾病,而是一组疾病。目前确定的已有12 种。临床均以低血糖为特征,所涉及到的器官主要为肝、肾、骨骼肌。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无性别差异,多在儿童期发病。部分病人至成人后,病情不再发展,可以维持一般健康水平。患者主要是由于缺乏分解糖原的某些酶,如葡萄糖-6-磷酸酶、α-1,4 葡萄糖甙酶、磷酸果糖激酶、肝磷酸化激酶等。许多患者的父母为近亲结婚,避免近亲结婚是预防本病的重要环节。一旦发现糖原累积症,以防治低血糖为主,膳食少量多餐,限制脂肪和总热量,限制体力活动。血清乳酸高者,宜服碳酸氢钠防治酸中毒。皮质激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可帮助控制低血糖。

16 流行病学

一般在4~7 岁发病,10 岁时最严重。目前没有其他相关内容描述。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