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 概述
能近怯远症为病名[1]。指视近物清晰而视远物模糊之病证[1]。见《审视瑶函》[1]。即近视[1]。
近视(myopia[2])为病名[3][4]。见《审视瑶函》。又称能近怯远症(见《审视瑶函》)、能近视不能远视(见明·倪维德《原机启微》)、近视(《目经大成》)、目不能远视(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视近怯远症[1],清代黄庭镜《目经大成》始称“近视”,与今名同。是指以视近物清楚,视远物模糊为主要表现的眼病[1][2]。其中,由先天生成,近视程度较高者又有近觑之称,俗名觑觑眼[5]。近视可因为先天遗传,也可因后天不注意用眼卫生所致[4]。多发于青少年时期。
能近怯远症相当于西医学之近视眼[5]。其与远视、散光同属于屈光不正一类眼病[6]。
西医治疗参见近视条。
3 能近怯远症的病因病机
能近怯远症常由青少年学习、工作时不善使用目力,习惯不良,劳瞻竭视,或禀赋不足,先天遗传所致[1][5]。
能近怯远症的病机多系心阳衰弱,神光不得发越于远处;或为肝肾两虚,精血不足,以致神光衰微,光华不能远及[5]。《景岳全书》卷二十七:“不能远视者,阳气不足也”。阳不足则阴有余,故能拘敛视近[1]。阳为阴侵,光华不能发越于远,故视近清晰而视远模糊[1]。甚者常可并发数种严重的内眼疾病而导致失明[1]。
能近怯远症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发育不良、劳心伤神、心阳耗损,使心肝肾不足,致睛珠形态异常为病;或因过近距离夜读,书写姿势不当,照明不足,使目络瘀阻,目失所养而致。
心阳不足:心主血脉,内寓君火,心阳衰弱,目窍失去温养,神光不得发越于远处[6]。
脾虚气弱:脾主运化而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失健运,则化源不足,影响升清输布。[6]
肝肾亏虚:肝藏血,开窍于目,目得血而能视;肾藏精,精生髓。久视伤目或过劳伤肾,髓海空虚,目失所养。[6]
患眼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屈光后,所成焦点在视网膜之前,看远时光线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弥散环,所以视力模糊。
4 能近怯远症的症状
能近怯远症患者一般患眼外观正常,视近物清晰,视远物则模糊[1]。高度近视者,眼珠较为突出,远视力显著减退,为了视物清晰,不得不移近所视目标,且常眯目视物;容易并发云雾移睛,甚至引起视衣脱离,以致严重损害视力[5]。
5 诊断要点
①远视力减退,针孔视力增加,近视力正常,且近点距离较近[4]。
②视力疲劳,见于近视度数较高者[4]。
6 能近怯远症的治疗
目为可视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能视,若肝肾阴虚则视物昏花,能近怯远,伴失眠、健忘、腰酸、目干涩,舌红,脉细。
检查凡屈光度-3.0D以下者为低度近视;-6.0D以下者为中度近视;-6.0D以上者为高度近视。而病理性近视(用镜片矫正规力很难近正常者)除高度近视外,伴有飞蚊症、夜盲、弓形盲点。若合并高度散光,可出现双眼多视或单限复视。外观表现有假性眼球突出、角膜色素沉着和摆动性眼球霞颤等。
能近怯远症治宜滋养肝肾,益气明目,可用定志丸或驻景丸加减方加减,并可用针灸治疗,亦可配镜矫正视力[1]。
6.1 辨证治疗
6.1.1 心阳不足
近视·心阳虚证(myopia with heart yang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心阳不足,以视近清楚,视远模糊,全身无明显不适,或面色白,心悸神疲,舌淡脉弱为常见症的近视证候[7]。
6.1.1.1 症状
视近清楚,视远模糊,视力减退。全身无明显不适,或伴有心烦、失眠健忘、面色㿠白、心悸神疲、畏寒肢冷,舌淡,苔薄,脉弱[5][6][7]。
6.1.1.2 证候分析
火在目而为神光,心阳不足,目失温煦,神光不得发越于远处,故视近尚清,视远模糊。心主神明,神明不足,故有失眠健忘、心烦等症[6]。面色㿠白,心悸神疲,舌淡,脉弱等皆心阳虚弱,气血不足的表现[5]。
6.1.1.3 方药治疗
6.1.1.3.1 治法
6.1.1.3.2 方药
可用定志丸[备注]定志丸(《审视瑶函》):远志、菖蒲、党参、茯神。加减治疗:方中远志、石菖蒲性温,宁心安神定志,为主药;人参、白茯苓益气宁心安神;朱砂安心神。诸药组方,共呈补心益气,安神定志之功。 阳气虚甚者,可酌情选加黄芪、炙甘草、肉桂、当归等益气养血温阳。[5]
6.1.1.4 针灸治疗
治法:温阳补心,安神明目[6]。
选穴:以手少阴心经、眼区穴位为主。取睛明、风池、心俞、膈俞、内关、神门穴。[6]
随证配穴:伴有心悸、怔忡者,加巨阙、郄门。兼有头痛者,加攒竹、上星。[6]
方义:睛明为治眼疾的常用穴。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之交会穴,补之以温经养血明目。心俞调补心血。膈俞为血之会穴,通经活血。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神门为手少阴经原穴,两穴安神补心。[6]
6.1.2 肝肾两虚
近视·肝肾两虚证(myopia with liver-kidney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肝肾两虚,以视近怯远,眼前黑花渐生,全身可有头晕耳鸣,夜眠多梦,腰膝酸软,舌淡,脉细为常见症的近视证候[7]。
6.1.2.1 症状
视近怯远,目视昏暗,眼前黑花渐生。全身可有头晕耳鸣,夜眠多梦,腰膝痠软,舌淡红,少苔,脉细[5][6][7]。
6.1.2.2 证候分析
目为司视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能视。肝肾两虚,精血不足,神光衰微,以致光华不能远及,目视昏暗,故视近而不能视远。目窍失养,则黑花渐生。全身症见头晕耳鸣,夜眠多梦,腰膝痠软,苔少、脉细等皆由肝肾精血亏虚所致。[5][6]
6.1.2.3 方药治疗
方药:可用杞菊地黄丸[备注]杞菊地黄丸(《医级》):六味地黄丸加枸杞、菊花。或加减驻景丸[备注]加减驻景丸(《银海精微》):车前子、当归(去尾)、熟地黄(洗)、五味子、枸杞子、楮实子(无翳不用)、川椒、菟丝子(酒煮焙)共为细末,蜜水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30丸。加减治疗:证偏肝肾阴虚者,宜用杞菊地黄丸滋养肝肾,益精明目。证属精血亏甚者,则宜用驻景丸补益肝肾,填精补血。若兼气不足者,可加党参。脾不健运者,酌加麦芽、陈皮。[5]
6.1.2.4 针灸治疗
6.1.2.4.1 方一
治法:滋补肝肾,补虚明目[6]。
选穴:以足少阴肾经、背俞穴和眼区穴位为主。取睛明、攒竹、肝俞、肾俞、太溪、光明穴。[6]
随证配穴:眩晕者,加风池。耳鸣、耳聋者,加听宫、听会。[6]
刺灸法:针用补法。除睛明、攒竹外,余穴针灸并用。[6]
方义:睛明、攒竹疏调局部经气。肝俞、肾俞调补肝肾经气。太溪为足少阴经原穴,滋补肾精。光明为足少阳胆经络穴,调补肝胆而明目。[6]
6.1.2.4.2 方二
治法:滋补肝肾,益气明目[8]。
方义:睛明、攒竹、承泣为治疗眼疾常用穴,有清肝明目作用;风池为手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交会穴,有通经活络、养肝明目之功,肝俞、肾俞配光明可调补肝肾,益气明目[8]。
刺灸法:毫针刺,平补平泻,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可施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8]。
6.1.3 脾虚气弱
近视·脾气虚证(myopia with spleen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虚气弱,以视近清晰,视远模糊,视疲劳,喜垂闭,或病后体虚,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弱为常见症的近视证候[7]。
6.1.3.1 症状
视近清晰,视远模糊,目视疲劳,目喜垂闭,或伴病后体虚、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弱[6][7]。
6.1.3.2 证候分析
6.1.3.3 针灸治疗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为主。取承泣、四白、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穴。[6]
刺灸法:针用补法。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针灸并施。[6]
方义:承泣、四白属足阳明经穴,是治眼疾效穴。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调理脾胃,以助运化。[6]
6.2 针灸治疗
针刺治疗近视眼有一定效果,尤以假性近视为佳,如因先天异常则非针刺适应症;
6.2.1 体针
6.2.1.1 方一
常用下列四组穴位:承泣、翳明;四白、肩中俞;头维、球后;睛明、光明。每天针刺一组,轮换取穴,10次为一疗程。[5]
6.2.1.2 方二
取睛明、风池为主穴;配攒竹、四白[4]。睛明穴以30号毫针直刺1.0~1.5寸,得气即止;其他穴位用捻转手法,中等强度刺激,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4]。
6.2.2 梅花针
①用梅花针叩打后颈部及眼区(眼眶周围),于颈椎两侧各叩三行,于眼眶上缘及下缘密叩3~4圈,同时在睛明、攒竹、鱼腰、四白、太阳、风池等穴各叩几下。也可叩打背部俞穴。[5]
②主穴:正光穴(攒竹穴与鱼腰穴连线中点,眶上缘下方)。配穴:风池、大椎、内关。于穴位0.8~1.2 cm直径范围内叩打20~50下。一般只用主穴,如效果不佳再酌情加用配穴。隔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以中等度刺激为宜。[5]
6.2.3 耳针
6.2.3.1 方一
耳针治疗本病有较好的效果,可取目、目1、目2、肝、肾等穴,用王不留行籽,用胶布固定穴上,每日压迫2~3次,每次每穴压迫1分钟左右,两耳轮流使用[4]。
6.2.3.2 方二
选穴:眼、肝、脾、肾、心
刺灸法:毫针刺,每次2~3穴,每次留针30~60min,间歇运针;或用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数次。治疗5次测视力表1次,观察视力改善程度。
6.2.4 皮肤针
选穴:颈椎两旁至大椎处、眼区周围
刺灸法:颈椎两旁至大椎处用重叩法叩打5~10次,眼周围由内向外转圈轻叩3~5次,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6.3 配镜矫正视力
近视虽有上述疗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故医治后天形成的近视,还应注意消除造成近视的因素,纠正不良用眼习惯。至于先天性近视,治之尤难。[5]
7 能近怯远症的预防
对青少年要做预防近视的宣传教育工作[5]:
2.阅读和书写时保持端正的姿势,眼与书本应保持30 cm左右的距离。切勿在卧床、走路或乘车时看书[5]。
4.对青少年定期检查视力[5]。
8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15.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83.
-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73.
- ^ [5] 廖品正.中医眼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34-135.
- ^ [6]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35-237.
- ^ [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 ^ [8]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05-306.
治疗能近怯远症的方剂
- 温胆汤
各一两半,茯苓二两,炒酸枣仁三两,炙甘草、桂心、远志(姜汁炒)、黄芩、萆薢、人参各一两。半夏(汤洗...
- 逍遥散
肌体羸瘦,渐成骨蒸。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食远服。加减:有寒,加生姜3片、大枣2枚。附注:方中...
- 天王补心丹
烦躁,口渴咽干,睡卧不安,梦魂飞越,怔仲恍惚,心怯惊悸,尿短便结,种种燥证。用法用量:灯心、大枣汤...
- 麦门冬汤
《证治准绳·女科》卷四方之麦门冬汤主治妊娠心惊胆怯,烦闷。方二:组成:麦门冬一升,人参、黄芩、甘草...
- 补中益气汤
作1服。水2盏,量气弱气盛加减水盏大小,去滓,食远稍热服,伤重者不2服。加减:病劳复热甚者,黄耆用...
- 更多治疗能近怯远症的方剂
治疗能近怯远症的中成药
- 至宝丹
丹所能苏也。2.《阎氏小儿方论笺正》:此方清热镇怯,定魄安神,凡肝胆火炎,冲击犯脑,非此不可,洄溪...
- 朱砂安神丸
钱,朱砂2钱,当归身3钱,白茯苓2钱,甘草1钱,远志2钱,石菖蒲2钱,酸枣仁1钱。制备方法:上药为...
- 抱龙丸
医心法》有“金箔”。《医部全录》卷四三二引《幼幼近编》之抱龙丸:处方:胆星1两,天竺黄7钱,辰砂5...
- 固本丸
《丹溪治法心要》卷四之固本丸主治诸虚。加减:脾胃怯,加白术;明目,加枸杞子。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糊...
- 麝香丸
气结腹满,时时壮热。用法用量:平旦空腹服;若老人怯者同患之人,服如梧子1丸。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
- 更多治疗能近怯远症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能近怯远症
- 《成方切用》:[卷首]方制总义
假虚矣。总之虚者,正气虚也。为色惨形疲,为神衰气怯。或自汗不收,或二便失禁,或梦遗精滑,或呕吐隔塞...
- 《续名医类案》:[卷一]伤寒
或未之见耳,故列其案于此。陆平叔文学,平素体虚气怯,面色萎黄,药宜温补,不宜寒凉,固其常也,秋月偶...
- 《辨证录》:[卷之九]痰证门(二十一则)
胁内。惟是老痰最难速化,此方必须多用,但不可责其近功耳。此症用宽膜汤亦效。白芍(三钱)枳壳(三分)...
- 《医学课儿策》:正文
,是以日作。其间日作者,由气之舍深内薄于阴,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
- 《目经大成》:[卷之二八十一证]远视五十三
非确论。且目赖气,为水火之交,而能神明。否则能近怯远,能远怯近,不几桑榆晚景之渐乎。至云根于中者,...
- 更多古籍中的能近怯远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