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联合开眶术

目录

1 手术名称

内外结合开眶

2 别名

combined lateral medial orbitotomy;内外联合开眶术

3 分类

眼科/眼眶手术/外侧开眶术

4 ICD编码

16.0908

5 概述

外侧开眶术是治疗球后肿瘤的一种标准手术入路。1888年Kronlein首先提出外侧开眶术用于切除皮样囊肿,其切口呈“U”形。1953年Berke和Reese改良了切口,过渡到外眦水平切口30~35mm。后来人们称此切口为Kronlein-Berke-Reese切口。之后Wright又将此切口改良,不切外眦而将切口弧形转向眶外上缘,以利于泪腺上皮性肿瘤的切除。

目前由于影像学的发展,如超声、CT和MRI的应用,使眼眶肿瘤在术前即可做出较精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并可逼真地描绘出肿瘤的位置、形状,从而加深了医生术前对眼眶肿瘤的了解。由于外侧开眶可以结合其他术式,所以它已成为当今最常用的开眶术式。如结合内侧开眶治疗眶内侧的肿瘤,与上部开眶结合治疗眶上部的肿瘤等。

外侧开眶术既使有较宽的术野也很难暴露视神经内侧的病变,尤其是眶尖部的病变。外侧开眶术若要暴露视神经内侧的病变,势必要将视神经向一侧牵拉,由于病变距手术入路较远,故不利操作,而且易引起视力丧失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外侧结合内侧开眶术较适合于视神经内侧或视神经内、外侧均有肿瘤的切除。此入路首先由Smith提出并应用于临床。

视神经内侧是外侧开眶术难以到达的区域,常规外侧入路切除眶外壁后,将眼球拉向颞窝,使视神经内侧术野加宽,利于肿瘤切除。

6 适应症

内外结合开眶适用于:

1.球后肌锥内肿瘤,范围较广泛并波及视神经内侧的病变,如静脉曲张、静脉性血管瘤(图8.12.3.3-1,8.12.3.3-2)。

2.不适合单纯内侧开眶的视神经内侧肿瘤。

3.位于视神经内侧的眶尖部占位病变。

7 麻醉和体位

全麻。

8 手术步骤

1.切口  外眦水平切开2cm至深筋膜,剪开外眦,置牵张器。暴露眶外缘,沿眶外缘5mm弧形切开骨膜呈横“工”字形,分离骨膜暴露骨壁。

2.切开骨壁  用电锯于眶底和眶顶水平切开眶外壁,用咬骨钳夹住骨瓣后向外骨折,为扩大手术效果可将眶外壁后端咬除一部分。于眶骨膜中央水平切开,进入第二外科间隙。

3.切开内侧结膜  由于眼球内侧的术野较窄,故内侧球结膜于泪阜弧形剪开180°,有利于扩大术野。暴露并分离出内直肌,内直肌3-0丝线预置,自直肌附着点剪断肌肉及制止韧带。将内直肌向内牵拉,眼球向颞凹牵拉,此时视神经内侧术野宽阔,一般眼球可向外牵拉25~30°。沿眼球向眶后分离进入肌锥内,行眶内侧和眶尖部肿瘤的手术切除。

4.娩出肿瘤  根据肿瘤的位置及粘连程度,分离后娩出肿瘤。如果视神经外侧也有肿瘤侵及,可先自外侧入路的术野进入,并切除球后肿瘤;然后再从内侧的术野处理内侧的病变。

5.缝合  肿瘤娩出后充分止血,将切断的内直肌重新缝合。球结膜用5-0黑丝线连续缝合。眶外侧的缝合同外侧开眶,缝合骨膜,恢复骨瓣。缝合皮下、皮肤及睑裂,切口置引流管,加压包扎(图8.12.3.3-3A、B)。

9 术中注意要点

1.术式对眶内组织损伤较大,故术后反应亦较重。

2.术中不可将眼球过分向外牵位,以防因眼球供血障碍而影响视力。

3.其他注意事项同外侧开眶术。

10 术后处理

1.由于眼眶内操作范围较广泛,术后反应较重,术后注意局部有无渗血、渗液。

2.术后应用抗生素、激素、止血剂等药物。一般于术后7d拆除皮肤及睑裂缝线。

3.术后每日常规视力监测至拆除皮肤缝线。术后当日使用哌替啶类强烈止痛剂,减少术后患者痛苦。

4.拆除缝线后,注意外眦对位是否良好。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