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三消

目录

1 拼音

nèi shāng sān xiāo

2 注解

内伤三消为病证名[1]。指七情、房室、饮食内伤等病因所致的消渴病[1]。有精虚、积热之分[1]

参见精虚三消、积热三消、消渴:

精虚三消为病证名[2]。见《症因脉治》卷三。指由情志、房劳损伤阴精所致的三消[2]。悲哀过度伤肺为上消[2]。症见干渴而饮水不多,气怯喘咳[2]。治以生脉散、人参固本丸等方[2]。思虑太过伤脾为中消[2]。症见时食时饥,饥不欲食[2]。治以地黄膏、琼玉膏等方[2]。纵欲无度伤肾为下消[2]。症见小便频数,牵引作痛,滴沥如膏[2]。治以三才封髓丹[2]。如先见小便过多,然后多饮,为真阳失守,不能蒸动生津,宜用金匮肾气丸以益肾温阳[2]

积热三消为病证名[3]。见《症因脉治》卷三。指多食膏粱厚味,积湿成热所致的三消证[3]。热熏于肺为上消,症见烦渴引饮,用清肺饮[3]。热积于胃为中消,症见烦热多食,食下则饥,口臭,用清胃汤加干葛[3]。热流于下为下消,症见小便频数,如膏如油,足心常热[3]。热在膀胱者,选用八正散、龙胆泻肝汤;热在肾者,用知柏八味丸、文蛤散[3]

消渴为病名[4]。出《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亦作痟渴[4]。泛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症状的疾病[4]。分上消,中消,下消三种[4]。《证治汇补·消渴章》:“上消者,心也。多饮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频。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饥,能食而瘦,溺赤便闭。下消者,肾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随即溺下,稠浊如膏。”本证可见于糖尿病、尿崩症等[4]

3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4.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08.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32.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8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