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昆仑

目录

1 拼音

nèi kūn lún

2 概述

内昆仑为经穴别名:1.太溪穴;2.昆仑。

3 太溪穴·内昆仑

内昆仑为经穴别名[1][2]。出自《普济方》。即太溪穴[2][2]。《千金翼方》:“治脚转筋,针内昆仑穴,在内踝后陷中。”

穴位太溪
汉语拼音Taixi
罗马拼音Taishi
美国英译名Great Brook
各国代号中国KI3
日本3
法国莫兰特氏R5
富耶氏R3
德国N5
英国K6
美国Ki3

太溪为经穴名(Tàixī KI3)[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吕细(《针经指南·通玄指要赋》),内昆仑(《千金翼方》),大溪(《备急千金要方》)。属足少阴肾经[3]。太溪是足太阴肾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3]。太意即甚大,溪即沟溪,此穴在内踝与跟腱的间隙中,如居沟溪,故名太溪[3]。太溪穴主治前阴,肺胸,五官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遗精,阳痿,遗溺,月经不调,经闭,疝瘕积聚,不眠,癫狂,咳喘,唾血,头痛,牙痛,咽喉肿痛,鼻衄不止,耳鸣耳聋,热病烦心,多汗,心痛,胸胁支满,消渴,黄疸,痿症,腰痛,足跟肿痛,两腿生疮,头痛目眩,齿痛,耳聋,耳鸣,气喘,胸痛咯血,失眠,健忘,遗精,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眩晕,咳血,多梦,泄泻,齿痛龈肿,视力减退,咳嗽,咯血,不寐,腰背痛,足跟痛,现代又多用太溪穴治疗肾炎,膀胱炎,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经性耳聋,神经衰弱,乳腺炎,下肢瘫痪,肾炎,遗尿,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喉炎,腰肌劳损,心内膜炎,膈肌痉挛等。

3.1 太溪穴的别名

吕细(《针经指南·通玄指要赋》),内昆仑(《千金翼方》),大溪(《备急千金要方》)。

3.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为输。

3.3 穴名解

太意即甚大,溪即沟溪,此穴在内踝与跟腱的间隙中,如居沟溪,故名太溪[3]

太,大之甚为太。溪,水注川曰溪。详审足少阴肾经各穴大意,起于涌泉之泉,出于然谷之谷,本穴则犹溪涧之溪也。且本穴出于内踝之后,凹隙大深之处,《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载:“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穴在内踝与跟腱间形如溪谷之处,乃人身孔穴中之尊贵者也。肾为十二经生气之原,太溪又为肾之原穴,为肾之原气大会处,乃人身元气旺盛与尊贵之处也。又《黄帝内经素问·金匿真言论》:“肾藏精,病在溪。”病与穴应更见其要。人身最深莫过于肾,本穴由足下通之,亦太溪之意也。古法诊脉三部九候,太溪为九候之一,取本穴以察少阴经疾患。[4]

3.4 特异性

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

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之原穴。

3.5 所属部位

足部[5]

3.6 太溪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太溪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原穴[6]

太溪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的中点[7]

太溪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仰卧或正坐垂足取穴[7]

太溪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太溪穴在足部的位置

3.7 太溪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足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太溪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仰卧或正坐垂足取穴[7]

正坐或仰卧位,内踝尖后缘与跟腱前缘的中间凹陷处取穴[8]

3.8 太溪穴穴位解剖

太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与跟腱、跖肌腱之间、趾长屈肌。前方有胫后动、静脉。皮下组织内的浅静脉向前归流大隐静脉,向后归流小隐静脉。跟腱前方及两侧脂肪组织较发达。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当胫神经经过处。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胫神经和胫后动脉体表投影的下点则在内踝和跟腱之间,神经在动脉的后方。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肌腱均受胫神经支配。

3.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与跟腱、跖肌腱之间→踇长屈肌[8]

皮肤→皮下组织→踇长屈肌[9]

3.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分支分布,并有胫神经干和胫后动脉干经过[9]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前方有胫后动、静脉通过[9]

3.9 太溪穴的功效与作用

滋阴益肾,壮阳强腰。

太溪穴有益肾、清热、安神、健腰的作用[9]

太溪穴为足少阴肾经之输穴,位于足内踝关节之处,“输主体重节痛”,故可治疗内踝关节扭伤等病症[10]

太溪穴为肾经之原穴,乃原气输注之处,《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因此本穴可治疗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等病证[10]

足少阴肾经脉“络心”,交接于手厥阴心包经,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元神之府,故取太溪穴可治疗神志病[10]

太溪穴为治疗肾脏的一切疾病及踝关节疾病的重要腧穴[10]

太溪穴有调补肾气、通利三焦之功,主治咽干,齿痛,耳聋,耳鸣,头晕,咯血,气喘,消渴,月经不调,不寐,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10]

3.10 太溪穴主治病证

太溪穴主治前阴,肺胸,五官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遗精,阳痿,遗溺,月经不调,经闭,疝瘕积聚,不眠,癫狂,咳喘,唾血,头痛,牙痛,咽喉肿痛,鼻衄不止,耳鸣耳聋,热病烦心,多汗,心痛,胸胁支满,消渴,黄疸,痿症,腰痛,足跟肿痛,两腿生疮,头痛目眩,齿痛,耳聋,耳鸣,气喘,胸痛咯血,失眠,健忘,遗精,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眩晕,咳血,多梦,泄泻,齿痛龈肿,视力减退,咳嗽,咯血,不寐,腰背痛,足跟痛,现代又多用太溪穴治疗肾炎,膀胱炎,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经性耳聋,神经衰弱,乳腺炎,下肢瘫痪,肾炎,遗尿,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喉炎,腰肌劳损,心内膜炎,膈肌痉挛等。

太溪穴主治前阴、肺胸、五官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遗精、阳痿、遗溺、月经不调、经闭、疝瘕积聚、不眠、癫狂、咳喘、唾血、头痛、牙痛、咽喉肿痛、鼻衄不止、耳鸣耳聋、热病烦心、多汗、心痛、胸胁支满、消渴、黄疸、痿症、腰痛、足跟肿痛、两腿生疮等[10]

太溪穴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气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10]

太溪穴主治头痛,眩晕,耳聋,耳鸣,咽喉肿痛,齿痛;咳喘,咳血;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失眠,多梦;小便频数,泄泻;消渴,腰痛[10]

太溪穴主治咽喉肿痛,齿痛龈肿,耳鸣,耳聋,视力减退,咳嗽,气喘,咯血,消渴,不寐,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频数,腰背痛,足跟痛等[10]

现代又多用太溪穴治疗肾炎、膀胱炎、口腔炎、慢性咽炎、神经性耳聋、神经衰弱、乳腺炎、下肢瘫痪等[10]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膀胱炎,遗精,遗尿;

2. 呼吸系统疾病: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

3. 五官科系统疾病:慢性喉炎,口腔炎,耳鸣;

4.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足跟痛,腰肌劳损;

5. 其它:心内膜炎,神经衰弱,乳腺炎,膈肌痉挛。

3.11 刺灸法

3.11.1 刺法

直刺0.3~0.5寸[10]

一般直刺0.5~0.8寸[10]

直刺0.5~0.8寸[10][10],局部有酸胀感[10],有触电感向足底放散[10]

直刺0.5~1寸[10]

3.11.2 灸法

可灸[10][10][10]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0]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3.12 太溪穴的配伍

太溪穴配少泽,有滋肾阴,清虚热的作用,主治咽喉炎,齿痛。

太溪穴配飞扬,为原络配穴法,有滋阴补肾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太溪穴配肾俞、志室,有温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遗精。阳痿,肾虚腰痛。

太溪配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治小便频数[10]

太溪配大陵、神门、三阴交,治失眠[10]

太溪配肾俞、命门、志室、腰阳关、委中,治肾虚腰痛[10]

太溪配太冲、风池,治头痛、眩晕[10]

太溪配三阴交、听官、听会,治耳鸣、耳聋[10]

3.13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默默嗜卧、溺黄、少腹热、嗌中痛、腹胀内肿、涎下、厥心痛、如锥针刺,大溪主之。疟、咳逆心闷不得卧、呕甚、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寒厥足热,太溪主之。胸胁喘满、不得俯仰、溃痈、咳逆上气、咽喉喝有声,太溪主之。厥气上逆,太溪主之。

《医宗金鉴》:消渴,房劳,妇人水蛊,胸胁胀满。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太溪、昆仑、申脉,最疗足肿之逆。

3.14 太溪穴研究进展

3.14.1 对呼吸功能的影响

针刺太溪可改善肺呼吸功能,针刺太溪、郄门、鱼际可改善因开胸而引起的纵隔摆动,其效果远比肺门周围神经封闭优越[10]

3.14.2 对肾功能的影响

针刺太溪、列缺,可使肾泌尿功能增强,酚红排出量较针刺前增高,尿蛋白减少,高血压下降,这种效应一般可维持2~3h,个别可达数日,水肿也减轻,甚至消失,对肾炎患者有一定治疗效果[10]

3.14.3 对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

如在同一人身上,用同一手法针刺太溪,留针2 min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约33%,留针10 min则减少约44%[10]

3.14.4 对机体细胞免疫的影响

有人对肾虚患者择时针刺肾俞、太溪,用补法,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前后一天中分别于卯时、酉时采末梢血,做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实验,结果发现,肾虚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形成率一天中卯时最高,酉时最低,说明针灸补肾疗效最佳时间宜选在酉时[10]

3.14.5 治疗尿频

针刺太溪治疗尿频70例。主穴:太溪。配穴:伴有胃、心、胸部位疾病者,配内关、公孙、三阴交;失眠者加安眠穴;体虚者加关元、百会等。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结果:全部有效,多数患者仅1次即效。[10]

3.14.6 治疗肾绞痛

太溪配照海、行间治疗肾绞痛32例,26例疼痛消失,6例疼痛减轻[10]

据报道刺双侧太溪,以患者有发麻发胀感向足跟部放射为度,治疗23例,经针1~3次,疼痛基本消失18例。

3.14.7 治疗尿路结石

针刺太溪、飞扬、京门等穴治疗尿路结石118例,太溪用补法,飞扬、三阴交用泻法,京门用平补平泻法,用毫针针刺,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同时可配合中药治疗。结果:痊愈72例,占61.7%;显效28例,占23.7%;无效18例,占15.2%。总有效率为84.8%。[10]

3.14.8 治疗腰痛

以太溪配肾俞治疗腰痛,太溪、肾俞针刺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经治1个疗程后腰痛减轻,2个疗程后腰痛痊愈[10]

3.14.9 治疗咽炎

治疗喉痹35例,风热者用鱼腥草注射液,虚火者用复方注射液;取太溪、照海,每穴注射药液1 mL,每日1次,两侧交替进行。结果:治愈31例,中断者3例,无效者1例[10]

以太溪为主,治疗阴虚咽喉肿痛,效果良好。

3.14.10 治疗踝关节扭伤

针刺健侧太溪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37例,取健侧太溪,直刺0.5~1寸,得气后施提插捻转泻法,持续行针约30 s,留针20 min,嘱患者活动患侧踝关节,每5min行针1次,每日1次,14次为一疗程。结果:痊愈30例,占81.1%;显效3例,占8.1%;好转3例,占8.1%;无效1例,占3.7%。总有效率为96.3%。[10]

4 昆仑·内昆仑

内昆仑为经穴别名,即昆仑[10]。出自《太平圣惠方》。

穴位昆仑
汉语拼音Kunglun
罗马拼音Kunlun
美国英译名K'un Lun Mountains
各国代号中国BL60
日本60
法国莫兰特氏V60
富耶氏V60
德国B60
英国B60
美国BI60

昆仑为经穴名(Kūnlún BL60)[1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下昆仑[12]。属足太阳膀胱经[12]。昆仑是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火[12][12]。昆仑为山名,外踝高突如山,穴在其后,故名昆仑[12]。昆仑穴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头痛,项强,目眩,鼻衄,肩背拘急,腰痛,脚跟痛,小儿痫证,难产,足跟肿痛,外踝疼痛,癫痫,小儿癫痫,下肢麻痹或瘫痪,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现代又多用昆仑穴治疗神经性头痛,甲状腺肿大,腰部软组织损伤,下肢瘫痪,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坐骨神经痛,眩晕,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鼻出血,胎盘滞留,痔疮等。

4.1 昆仑穴的别名

上昆仑、内昆仑(《太平圣惠方》),下昆仑(《针灸资生经》),足太阳(《灸法残卷图》)。

4.2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

4.3 穴名解

昆仑为山名,外踝高突如山,穴在其后,故名昆仑[12]

昆仑,是我国最大的山脉。《子午流注说难》中说本穴:“乃是太阳所行之经穴,膀胱为水府,穴居足踝后,比井荥俞原各穴较高,昆仑乃水之高原。”足外踝突,较其他踝突为高。以昆仑山为最高山峰,取之以喻本穴。且兼该穴主治头部疾患,即上病下取之意。养生家称百会穴亦为昆仑,又有高大之意,故以“昆仑”名之。[12]

4.4 特异性

昆仑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火。

4.5 所属部位

足部[13]

4.6 昆仑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昆仑穴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13]

昆仑穴位于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正坐或俯侧卧取之[13]

昆仑穴位于足部,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凹陷处[13]

[13]

昆仑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昆仑穴在足部的位置

昆仑穴在足部的位置

昆仑穴在足部的位置(肌肉)

昆仑穴在足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4.7 昆仑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跟腱与外踝之间凹陷处取穴。

昆仑穴位于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正坐或俯侧卧取之[13]

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处取穴[14]

4.8 昆仑穴穴位解剖

昆仑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短肌。皮肤由腓肠神经分布。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分布着腓肠神经。该穴深层结构的血液营养来自腓动脉。该动脉是胫后动脉在腘肌下方2~3厘米发出的,经胫骨后面与(踇)长屈肌之间下降至外踝,终于跟外侧皮。在外踝上方4~6厘米处,发出穿支,穿经肌肉和小腿肌间膜至小腿前面,与胫前动脉的分支吻合。该吻合对于小腿侧支循环的形成和血液供应有实际应用意义。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跟腱前方的疏松结缔组织中[14]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腱与跟腱之间[15]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并有腓肠神经本干和小隐静脉本干经过;深层有外踝后动脉(发自腓动脉)分支分布[15]

布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15]

4.9 昆仑穴的功效与作用

昆仑穴厥阴安神清热,舒筋活络的功效。

昆仑穴有疏风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15]

足太阳膀胱经脉起于目内眦,过头、项、背部,根据“上病下取”之理,昆仑穴可治疗头面五官病[16]

足太阳膀胱经经脉过腰部及下肢,止于足小趾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昆仑穴可治疗经脉病[16]

昆仑穴为膀胱经之经穴,属足太阳经,位于外踝后,太溪为肾经之原穴,属足少阴经,位于内踝后,二穴阴阳相合,表里相通,相互配合治疗难产[16]

昆仑穴配五行属火,应于心,膀胱经经别入于心,心藏神,故可治疗神志病[16]

昆仑穴与内踝后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相对应,故相互配合以治疗妇科病和踝关节病为主[16]

昆仑穴有疏风活络作用。以其位于上也,又以其为治头病之总纲也。窃唯百会之称昆仑,喻山之巅。本穴之称昆仑,喻山之麓也。更以本穴之气贯于巅顶,顺势下行犹昆仑之披沥百川也。故能治头痛、喘满及胎衣不下诸症也。揣本穴名义及所治各病,则对本经经气下贯有瀑然之势矣。[16]

4.10 昆仑穴主治病证

昆仑穴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头痛,项强,目眩,鼻衄,肩背拘急,腰痛,脚跟痛,小儿痫证,难产,足跟肿痛,外踝疼痛,癫痫,小儿癫痫,下肢麻痹或瘫痪,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现代又多用昆仑穴治疗神经性头痛,甲状腺肿大,腰部软组织损伤,下肢瘫痪,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坐骨神经痛,眩晕,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鼻出血,胎盘滞留,痔疮等。

昆仑穴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等[16]

昆仑穴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疟疾、肩背拘急、腰痛、脚跟痛、小儿痫证、难产[16]

昆仑穴主治头痛,目眩,鼻衄;项强,腰痛,足跟肿痛,外踝疼痛;难产;癫痫[16]

昆仑穴主治头痛,目眩,项强,鼻衄,腰痛,脚跟痛,小儿癫痫,难产,胞衣不下,下肢麻痹或瘫痪;以及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16]

现代又多用昆仑穴治疗神经性头痛、甲状腺肿大、坐骨神经痛、腰部软组织损伤、下肢瘫痪、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16]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神经性头痛,眩晕;

2.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

3. 其它:甲状腺肿大,脚气,鼻出血,胎盘滞留,痔疮。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直刺0.5~0.8寸[16][16][16],也可深刺透太溪[16],局部有酸胀感[16],可向足趾放散[16]

直刺0.5~1寸[16]

注意:孕妇禁针[16]。《针灸大成》曰:“妊妇刺之落胎。”

1.直刺0.5~1寸,局部酸胀,;

2.深刺透太溪穴,针感可向足趾放散;

3.向上斜刺2~3寸,局部酸胀,针感扩散至足跟或足趾,治疗甲状腺肿大。

4.11.2 灸法

可灸[16][16][1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6]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4.12 昆仑穴的配伍

昆仑配风池、后溪,有清头目安神志的作用,主治头痛,惊痫。

昆仑配风市、阳陵泉,有舒筋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昆仑配大椎、百会、后溪、风池,治头痛[16]

昆仑配申脉、丘墟、解溪、悬钟,治外踝扭伤[16]

昆仑配合谷、三阴交、至阴、足三里,治难产[16]

4.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痉、脊强、头眩痛、脚如结、腨如裂,昆仑主之。疟、多汗、腰痛不可俯仰、目如脱、项如拔,昆仑主之。大风、头多汗、腰尻腹痛、腨跟肿、上齿痛、脊背尻重不欲起、闻食臭、恶闻人音、泄风从头至足,昆仑主之。女子字难,若胞衣不出,昆仑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背拘急,咳喘暴满,阴肿痛,小儿发痫瘛疭。

《针灸大成》:中风转筋拘急,行步无力疼痛,妊娠刺之落胎。

4.14 昆仑穴研究进展

4.14.1 对消化功能的影响

针刺昆仑可使不蠕动及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及直肠的蠕动增强,并产生便意[16]

4.14.2 对血压的影响

针用泻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16]

组织学观察发现,昆仑穴针感感受器主要是环层小体[16]

4.14.3 对痛阈的影响

用激光照射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昆仑”10 min,约10次后肿胀的关节改善,疼痛级别减少,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激光照射对皮肤温度、基础痛阈均无明显影响,激光照射后嘶叫阈有明显提高,说明“昆仑”的即时镇痛效果显著。[16]

4.14.4 治疗坐骨神经痛

用腧穴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97例,用654-2注射液10 mL,注入昆仑,将针头刺入0.5~0.8寸深,轻者隔日1次,重者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结果:痊愈44例,占45.4%;显效32例,占33%;好转16例,占16.5%;无效5例,占5.1%。总有效率为94.9%。[16]

4.14.5 治疗落枕

针刺昆仑治疗落枕55例,昆仑穴刺入0.3~0.5寸,行提插捻转泻法,嘱患者做颈椎旋转活动,每日1次。结果:痊愈50例,占90.9%;好转4例,占7.3%;无效1例,占1.8%。总有效率为98.2%。[16]

4.14.6 治疗足跟痛

用昆仑透太溪治疗足跟痛46例,针刺时使针感传至足跟,同时配用外敷中药法。结果:痊愈18例,显效19例,好转8例,无效1例。[16]

4.14.7 治疗腰骶小关节滑膜嵌顿

在昆仑埋针治疗腰骶小关节滑膜嵌顿27例,昆仑快速进针捻转10~20 min,用胶布固定,并令患者抱膝,医者轻轻地拍打腰部,最后让患者下床活动腰部,留针l~2h。结果:1次治愈18例,占67%;2次治愈7例,占26%;无效2例,占7%。总有效率为93%。[16]

4.14.8 治疗眉棱骨痛

治疗眉棱骨痛16例,以病侧昆仑为主,如当时不见效的则改为健侧昆仑,用1寸毫针针刺,以达针感。病程长者用平补平泻手法,病程短者用泻法。结果:痊愈15例,占98.4%;无效1例,占1.6%。[16]

4.14.9 提高显影率

据报道,在静脉肾盂造影中,配合针刺三阴交、昆仑、关元穴组,可提高有关病变的显影率,有利于早期诊断[16]

5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9.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3.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6.
  4. ^ [4]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5. ^ [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7.
  6.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5.
  8.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66-267.
  9. ^ [9]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2.
  10. ^ [10]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66-267.
  11. ^ [1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30.
  12. ^ [1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37.
  13. ^ [13]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0.
  14. ^ [14]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57-258.
  15. ^ [15]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6.
  16. ^ [1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57-25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