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型血吸虫病

目录

1 拼音

nǎo xíng xuè xī chóng bìng

2 英文参考

cerebral schistosomiasis

3 注解

4 疾病别名

脑血吸虫病

5 疾病分类

神经内科

6 疾病概述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静脉系统所引起的寄生虫病。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发热,肝肿大,腹痛,腹泻,便血。慢性期以肝脾肿大,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晚期表现主要有肝硬化、巨脾、腹水等。病人及保虫宿主为主要传染源。

各期临床症状及体征:

(1)急性期:发热、肝脾肿大、腹痛、腹泻、便血。

(2)慢性期:慢性腹泻、肝脾肿大。

(3)晚期:肝硬化、巨脾、腹水。

实验室检查:(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检查。(3)血象。(4)肝功能检查。

治疗:(1)病原治疗:呲喳酮。(2)对症治疗。

预防与调养:(1)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2)低盐软质饮食。

7 疾病描述

血吸虫病是全球性重要寄生虫病,全球病人可能超过200万。我国多由日本血吸虫引起,流行区包括长江中下游流域及南方十叁省。3%-5%的病人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为脑型血吸虫病。建国后血吸虫病曾得到基本控制,但近年来发病率又有增高趋势。

8 症状体征

临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

(1)急性型:较少见,常暴发其病,主要表现脑膜脑炎,如发热、头痛、意识模糊、嗜睡、昏迷、偏瘫、部分性及全身性癫痫发作等;

(2)慢性型:通常发生于感染后3-6个月,长者达1-2年,主要表现慢性血吸虫病,虫卵导致肉芽肿形成,临床表现颇似肿瘤,出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体征,也常见部分性及全身性癫痫发作。脊髓肉芽肿形成引起急性不完全性横贯性脊髓损害症状体征。

9 疾病病因

感染血吸虫。

10 病理生理

粪便中血吸虫卵污染水源,在中间宿主螺内孵育成尾蚴,人接触疫水后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在门静脉系统发育成虫,数月内出现症状,亦可迁延1-2年内出现症状,原发感染后数年可复发。日本血吸虫寄居肠系膜小静脉,异位寄居于脑小静脉引起脑损害,或经血液循环进入脑内。

病理:日本血吸虫易侵犯大脑皮质,虫卵寄生后引起脑实质细胞坏死和钙沉积,炎性渗出物含嗜酸性细胞和巨大细胞,形成肉芽肿。

11 诊断检查

1、辅助检查:

急性型脑血吸虫病患者外周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增多。如脑肉芽肿较大或脊髓损害引起蛛网膜下腔部分梗阻,可使脑脊液压力升高,淋巴细胞、蛋白含量轻至中度增高。CT和MRI可见脑和脊髓病灶。

2、诊断:

根据患者来自血吸虫病疫区,有疫水接触,胃肠不适病史,胃肠不适病史,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粪便和尿液检出血吸虫卵,血清学试验和直肠活检亦有助于诊断。本病治疗后预后较好。

12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首选吡喹酮,对人类叁种(日本、埃及和曼氏)血吸虫感染都有效。常用二日疗法,每次剂量100mg/kg口服,3次/d。急性病例需连服4日。癫痫发作可用抗癫痫药。若蛛网膜下腔阻塞可口服皮质类固醇减轻脑水肿,或行椎板切除减压术,巨大肉芽肿可以手术切除。

13 特别提示

1、内科治疗:药物治疗首选吡喹酮,20毫克/公斤/日,分3次口服,连用10天。停药观察一月后,必要时还可重复应用。

2、伴癫痫发作者,应同时予以抗痫药物;颅内压增高者,应予脱水治疗;有明显变态反应表现者,应给予类固醇激素药物静脉滴注或口服。

3、手术治疗:适应证: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经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伴有严重颅内压增高并可能出现脑疝者;与脑瘤鉴别诊断困难,需活检者,均为手术治疗适应证。手术治疗后仍需根据病情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

4、在我国流行的为日本血吸虫病。含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在中间宿主钉螺体内孵育成尾蚴。人接触疫水后,尾蚴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在门脉系统内发育为成虫,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处,在数月内产生血吸虫病的症状,也有迁延至1~2年后才出现临床表现的。

5、日本血吸虫易侵犯大脑皮质,虫卵寄生后可引起脑实质细胞坏死和钙沉积、虫卵肉芽肿、假结核结节等。

6、另外,血吸虫成虫及虫卵所分泌的毒素、代谢产物及虫体、虫卵等异种蛋白也可引起脑组织的中毒反应和变态反应,严重者甚至可引发脑疝形成,还可见血管炎性反应。

7、本病一般预后良好,经正规治疗后,85%患者的癫痫发作减少或停止,80%的患者可恢复原来的劳动能力。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