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实质猪囊尾蚴手术

目录

1 手术名称

脑实质囊虫手术

2 别名

脑实质猪囊尾蚴手术

3 分类

神经外科/脑寄生虫病手术/脑囊虫手术

4 ICD编码

01.5924

5 概述

脑囊虫是最常见的脑寄生虫病。不仅在东亚(我国主要在华北、东北地区)、南亚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流行,近年随着旅游事业发展和移民增加,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发病率也有增加趋势,故已引起各国对脑囊虫病的重视。中枢神经系统脑囊虫占囊虫病的80%,囊虫可寄居于大脑实质内、脑室内、蛛网膜下腔等部位,引起癫痫、颅内压增高等临床症状。脑囊虫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蛛网膜下腔型和混合型四种。

脑实质内囊虫占脑囊虫的大多数,囊虫寄居在白质与灰质交界处,少数可在白质深部或软膜下,呈弥散型或单发。此类囊虫以癫痫发作为主要症状,少数病例囊虫集聚成团,或形成囊性占位或硬膜下腔积液。CT是诊断脑实质内囊虫的最佳影像技术,平扫结合对比剂增强,再结合病史和血清学检查,多可在术前确诊。CT平扫单发囊虫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呈环状增强伴周围水肿带,有时可见到高密度头节。多发脑实质囊虫数目不一,由几个、几十个到几百个甚至更多。CT平扫呈多结节状低密度影,或略高密度灶,增强扫描则为多发环形或结节状增强灶。囊虫死亡后虫体钙化,CT平扫可以看到多个点状钙化影。MRI对脑实质囊虫显示率高,T1加权像呈2~8mm大小的囊状低信号,囊内常见小点状影(头节)附在一侧囊壁上。T2加权像可见到囊壁及周围的水肿带,但确定钙化不如CT。(图4.6.1.1-1,4.6.1.1-2)

6 适应症

脑实质囊虫手术适用于:

1.弥散性多发脑囊虫引起广泛性脑水肿和颅压增高,非手术治疗无效,危及病人生命或视力者,可考虑开颅减压术。

2.单发环形增强病变伴有难控性癫痫,切除病变又不致影响重要神经功能者。

7 禁忌症

1.弥散性囊虫以癫痫发作为主要症状,无明显颅压增高,CT显示大脑有广泛纤维化。

2.囊虫感染急性期,病人有发热、脑膜刺激征,CT或MRI提示有广泛脑水肿,经脱水剂、激素以及抗寄生虫药治疗后,症状稳定者,不考虑手术。

8 术前准备

如病人常诉皮下有新结节出现,且已证实为囊虫,提示肠道内有绦虫存在,宜先行驱虫治疗,以消除绦虫引起囊虫自身感染。

9 麻醉和体位

采用气管内插管全麻。体位视病变部位而定。

10 手术步骤

10.1 1.颞肌下减压术

用于弥散型脑囊虫伴有严重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经脱水、皮质激素和抗寄生虫药及其他非手术方法,依然不能控制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可施行颞肌下减压术或去骨瓣外减压术,以挽救病人的视力和生命。一般先施行右侧颞肌下减压术,手术步骤见“颞肌下减压术”。术后颅内高压多可缓解,否则,再行另侧颞肌下减压或去骨瓣减压。

10.2 2.肿块样占位处理

少数病人脑实质囊虫积聚成肿块样占位,如病变不在功能区,在手术显微镜下沿病变周围电凝皮质和血管并剪开,用脑压板和吸引器将肉芽肿块与正常脑组织分离摘除(图4.6.1.1-3)。如为囊性病变引流囊液后,应注意取除囊虫及头节。

11 术中注意要点

1.对弥散型囊虫行颞肌下减压术时,除进行病理检查的需要,不宜过多摘除囊虫,尤其是靠近功能区者,以免增加脑皮质不必要的损伤。

2.摘除伴有癫痫的单发脑囊虫时,有条件者应在皮质脑电图监测下手术。

12 术后处理

1.脑水肿严重者,术后适当给予脱水剂和激素治疗。

2.以癫痫发作为主的病人,术后继续抗癫痫治疗和服用抗寄生虫药。而后依临床症状和EEG改变,以决定减少药量或停药。

3.凡有新生皮下结节,或CT和MRI显示囊泡影,提示脑内仍有存活的脑囊虫时,术后应系统服用抗寄生虫药。常用药有阿苯达唑(albendazole)和吡喹酮(praziquantel),尤以阿苯达唑应用较广。该药为广谱抗寄生虫药,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常用剂量12~20mg/(kg·d),每10天为1疗程,一般3~5疗程。Singhi等报道接受治疗3~6个月后,CT随诊发现多发囊虫消失或缩小者达76%(22/34例);单发囊虫用药后,消失或缩小者达91%(82/90)。吡喹酮亦有较好疗效,Sotelo等按50mg/(kg·d)连服15天,经CT证明半数病人囊虫数目减少、体积缩小,少数人病变消失。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