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病

目录

1 拼音

náo chóng bìng

2 英文参考

oxyurias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nterobias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oxyurias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enterobias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enterobiasis[WS 469—2015 蛲虫病的诊断]

oxyuriasis[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oxyuriosis[朗道汉英字典]

oxyuri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inworm diseas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蛲虫病

蛲虫病(oxyuriasis[1][2]、enterobiasis[2][2])病名[3]。是指感染蛲虫所致的寄生虫病[3][3]

蛲虫,九虫之一[3]。蛲虫古今同名,虫体细小,呈乳白色,长几分[4]。《诸病源候论·蛲虫候》:“蛲虫犹是九虫内之一虫也。形甚小,如今之蜗虫状。”《三虫候》:“蛲虫至细微,形如菜虫也,居胴肠间,多则为痔。”《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二:“夫小儿蛲虫者,此是九虫内之一虫也。形甚细小,如今之蜗虫状,亦因脏腑虚弱而致发。”蛲虫寄生于肠下,晚间爬出肛门产卵,而致肛门奇痒[4]。病久长期抓痒而致肛门周围炎症、湿疹,并有面色萎黄,易怒,嗜食指甲等[4]

治以杀虫止痒为主[4]。内服可用苦楝根皮、百部、榧子煎剂;外治可用韭菜煎汤每晚洗肛,或用大蒜打烂成泥状,加菜油涂拭肛门周围[4]。肛门湿疹,可用青黛散调黄连油膏外敷[4]

蛲虫病流行相当广泛,尤以儿童发病为多[4]

3.1 蛲虫病的病因病机

蛲虫病是由于吞入蛲虫卵而引起的。成熟的雌虫在夜间由肠道移行至肛门附近产卵。虫卵经过不洁的手、食物等,直接或间接地经口进入胃肠,在肠内发育为成虫而引起蛲虫病。其病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蛲虫寄生在肠内,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二是雌虫移行产卵时,使肛门发痒,影响睡眠,甚或产生其他症状。[4]

3.2 蛲虫病的症状

肛门发痒,夜间尤甚,睡眠不安。晚间肛门发痒时,可在肛门周围见到细小蠕动的白色小虫。久病则出现纳减、腹痛、腹泻、消瘦等症。[4]

蛲虫寄生于肠下,晚间爬出肛门产卵,而致肛门奇痒[4]。病久长期抓痒而致肛门周围炎症、湿疹,并有面色萎黄,易怒,嗜食指甲等[4]

3.3 蛲虫病的辨证治疗

3.3.1 证候分析

蛲虫夜间移行至肛门产卵,以致蠕动作痒,影响睡眠,甚至烦躁不安。蛲虫久居肠间,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以致纳减,腹泻。胃肠气机郁滞则致腹痛。日久水谷精微不能充养肌肤,则致身体消瘦。[4]

3.3.2 治法

驱虫止痒[4]

3.3.3 蛲虫病的方药治疗

治以杀虫止痒为主[4]。内服可用苦楝根皮、百部、榧子煎剂;外治可用韭菜煎汤每晚洗肛,或用大蒜打烂成泥状,加菜油涂拭肛门周围[4]。肛门湿疹,可用青黛散调黄连油膏外敷[4]

可用追虫丸[备注]追虫丸(《证治准绳》):槟榔、雷丸、南木香、苦楝根、皂荚、黑丑、茵陈。本方具有驱虫、除湿、理气通腑的作用,对多种肠道虫证均有较好的疗效。亦可选用使君子、鹤虱、榧子、槟榔等对蛲虫有较好驱除作用的药物二至三种治疗。除内服药物外,尚可外用百部煎剂灌肠。[4]

防止重复感染,对彻底治疗蛲虫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肛门,勤换衣裤、被褥,勤剪指甲,保持双手清洁。[4]

4 西医·蛲虫病

蛲虫病(enterobiasis)是指蛲虫感染者出现相应临床表现[5]。蛲虫感染者是指在肛门周围或粪便及其他组织样本中检获蛲虫卵或成虫,而感染者未见相应临床表现者。主要表现为肛门及会阴部皮肤瘙痒,尤以夜间为甚[5]。抓破后皮肤出现充血、皮疹、湿疹、脱屑等,严重者可诱发细菌感染。可伴有夜惊、噩梦、夜间磨牙、咬指甲、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异嗜症等[5]

蛲虫即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成虫形体细小如棉线头,呈乳白色。雌雄异体,雌虫体长8mm~13mm,雄虫体长2mm~5mm[5]。虫卵大小为(50μm~60μm)×(20μm~30μm),两侧不对称,一侧较扁平,一侧稍隆起,呈柿核状[5]。卵自虫体排出时,卵内的胚胎已发育至多细胞期,部分卵已发育至蝌蚪期[5]

成虫寄生于人体的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及回肠下段,重度感染时,也可在小肠上段甚至胃及食管等部位寄生。虫体借助头翼、唇瓣的作用,附着在肠粘膜上,或在肠腔内呈游离状态。成虫以肠内容物、组织或血液为食。雌、雄虫交配后,雌虫子宫内充满虫卵,并向肠腔下段移行。当人睡眠后,部分雌虫移行到肛门外,因受温度和湿度的改变及氧的刺激,开始大量排卵,虫卵被粘附在肛周皮肤上。排卵后的雌虫多因干枯死亡,但少数雌虫可由肛门蠕动移行返回肠腔。若进入阴道、子宫、输卵管、尿道或腹腔、盆腔等部位,可导致异位寄生。

4.1 病原学

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简称蛲虫,成虫形体细小如棉线头,呈乳白色[5]。雌雄异体,雌虫体长8mm~13mm,雄虫体长2mm~5mm[5]。虫卵大小为(50μm~60μm)×(20μm~30μm),两侧不对称,一侧较扁平,一侧稍隆起,呈柿核状[5]。卵自虫体排出时,卵内的胚胎已发育至多细胞期,部分卵已发育至蝌蚪期[5]

成虫寄生于人体的盲肠、阑尾、结肠及回肠下段,严重感染时也可寄生于小肠上段甚至胃及食管等部位[5]。虫体吸附于肠黏膜上,或在肠腔中游离,以肠内容物、组织或血液为食[5]。蛲虫雌雄交配后,雄虫很快死亡随粪便排出,受精后雌虫子宫内充满虫卵,并向宿主肠腔下段移行至直肠[5]。在宿主入睡后,肛门括约肌松弛,部分雌虫移行至肛门外,在肛门周围的皮肤上产卵,每条雌虫可以产卵5000~17000个[5]。产卵后的雌虫大多干瘪死亡,有少数可爬回肛门或进入阴道、尿道、膀胱等处,引起异位损害[5]。黏附在肛门附近的虫卵,在适宜温度(34℃~36℃)、湿度(90%~100%)情况下,经约6h发育成感染期卵[5]。当患者用手搔抓肛门周围皮肤,虫卵污染手指,再经口食入造成自身感染[5]。感染期卵也可脱落并黏附在衣裤、被褥、玩具或食物上,经口进入人体内使自身或他人感染[5]。虫卵可随灰尘飞扬,经空气被人吸入,黏附在咽部而进入消化道,人因此而感染[5]

4.2 病理改变

虫体附着局部肠粘膜的轻度损伤,可致消化功能紊乱或慢性炎症,一般不表现明显症状。若有异位寄生时,则可导致严重后果。较为常见的是由于雌虫侵入阴道后而引起的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和输卵管炎等。如在腹腔、腹膜、盆腔、肠壁组织、输卵管等部位寄生,也可引起以虫体或虫卵为中心的肉芽肿病变。此外,在肝、肺、膀胱、输尿管、前列腺等处,也曾有异位性损害的报道。

4.3 流行病学

蛲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人体寄生虫病,国内各地人体感染较为普遍。一般存在城市高于农村、儿童高于成人、在集体机构(如幼儿园等)生活的儿童感染率更高的特点。儿童感染率在40%以上,但近年由于广泛开展儿童保健工作,儿童的感染率及感染率均普遍下降。

蛲虫感染呈世界性分布[5]。据估计全世界蛲虫感染者不低于5亿,寒带和温带地区较热带地区感染更为普遍[5]。2001年~2004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资料显示,儿童蛲虫平均感染率为10.28%,感染率居前五位的省份分别为海南省(42.64%)、甘肃省(33.27%)、广东省(30.38%)、广西壮族自治区(20.46%)和河北省(20.00%)[5]。年龄以6岁~9岁组感染率(12.52%)最高,民族以黎族(47.82%)、土家族(22.09%)、侗族(19.44%)和壮族(15.85%)儿童感染率为高[5]

蛲虫感染者和蛲虫病患者是本病传染源,肛-手-口的直接感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5]。患者搔抓肛周皮肤后手被蛲虫卵污染,当用不洁的手抓取食物或吸吮手指时虫卵经口食入引起自身重复感染;另外,可通过间接接触途径感染,人体接触被感染期虫卵污染的衣裤、床单、玩具、食物等后经口食入而感染;再者,散落在被褥及衣裤上的虫卵可借风力或尘土漂浮于空气中,被吸入并黏附于人口、鼻腔随吞咽进入消化道而使人感染;也可经自身逆行感染,少数肛周虫卵在肛门外皮肤上可自行孵化出幼虫,幼虫经肛门逆行进入肠内发育为成虫并产卵[5]。各种人群对蛲虫普遍易感,但以儿童多见[5]

蛲虫雌虫排卵量大,散布到外界易附着于玩具、衣服、被褥等物品中且生存能力强[5]。在托儿所、幼儿园及中小学校等人群密集地,特别是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场所,易发生聚集性蛲虫感染[5]

4.4 临床表现

雌虫的产卵活动所引起的肛门及会阴部皮肤搔痒及继发性炎症,是蛲虫病的主要症状。

4.4.1 肠道寄生

最突出症状是肛周及会阴部皮肤瘙痒,尤以夜间为甚,皮肤抓破后可造成破损、充血、皮疹、湿疹,甚而诱发细菌感染[5]。多伴有遗尿、噩梦、夜间磨牙、夜惊、失眠、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临床表现[5]

蛲虫寄生肠道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感染程度较重可刺激局部肠黏膜引起炎症或溃疡,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粪便中黏液增多等[5]。少数患者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性小肠结肠炎,可伴有发热、急性腹痛、水样腹泻症状,粪便中可有大量蛲虫幼虫[5]。虫体侵入肠壁组织,可致肉芽肿产生,引起腹痛、腹泻等,影响幼儿生长发育[5]。严重感染患者可出现神经功能和心理行为的异常,如烦躁、焦虑、易激动、多动、咬指甲、夜惊、夜间磨牙、注意力不集中和不合群等,幼儿还可能出现异嗜症等[5]

4.4.2 异位寄生

4.4.2.1 蛲虫性阑尾炎

蛲虫可寄生于阑尾腔,也可侵入阑尾组织,引起蛲虫性阑尾炎[5]。患者以阵发性腹痛、右下腹压痛为主,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穿孔可导致腹膜炎[5]。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多[5]

4.4.2.2 蛲虫性尿道炎

蛲虫逆行钻入尿道可引起尿道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刺激症状,儿童夜间可发生遗尿[5]

4.4.2.3 蛲虫性生殖道炎

雌虫侵入女性外阴,经阴道进入生殖系统各脏器,可引起外阴炎、阴道炎、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和输卵管炎等,患者表现为外阴瘙痒、红肿、分泌物增多、下腹部隐痛等临床表现[5]

4.5 并发症

异位性损害

4.6 实验室检查

因蛲虫一般不在人体肠道内产卵,所以粪便检查虫卵的阳性率极低,故诊断蛲虫病常采用透明胶纸拭子法或棉签拭子法,于清晨解便前或洗澡前检查肛周。此法操作简便,检出率高。若首次检查阴性,可连续检查2~3天。此外,如发现患儿睡后用手抓挠肛门时,即可查看肛周有无成虫。

4.6.1 虫卵检查

4.6.1.1 胶带纸肛拭法

将市售透明胶带纸(宽≤2.5 cm)剪成与载玻片等长或稍长的片段,粘贴于载玻片上备用[5]。检查时将胶带纸一端揭开,将含胶面粘贴肛门周围皮肤,背面用棉签或手指压迫,使胶面与皮肤充分粘贴[5]。将胶纸重新贴回载玻片上,镜检虫卵[5]。本检查应在清晨受检者大便前进行[5]

4.6.1.2 棉签肛拭法

将消毒棉签在生理盐水中浸湿,挤去多余的盐水,在受检者肛门周围皮肤上擦拭[5]。将棉签上黏附物涂于滴加有生理盐水的载玻片上,加盖玻片镜检[5]。一般在清晨便前采样,采样前不要清洗肛周或外阴部[5]

4.6.2 成虫检查

儿童入睡后1h~3h,将其侧卧使肛门暴露在灯光下,仔细检查肛门周围,若发现白色小虫,用镊子挟住放入盛有70%乙醇的小瓶内,镜检成虫[5]。因蛲虫未必每晚都爬出产卵,若为阴性应连续观察3d~5d[5]

4.7 诊断

4.7.1 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5]

4.7.1.1 流行病学史

有与蛲虫感染者共同生活或工作史。

4.7.1.2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肛门及会阴部皮肤瘙痒,尤以夜间为甚。抓破后皮肤出现充血、皮疹、湿疹、脱屑等,严重者可诱发细菌感染。可伴有夜惊、噩梦、夜间磨牙、咬指甲、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异嗜症等。

异位寄生可导致蛲虫性阑尾炎、尿道炎等。女性患者可出现蛲虫性阴道炎、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表现。

4.7.1.3 实验室检查

肛周采样查见蛲虫卵,肛周检获蛲虫成虫或幼虫。

4.7.2 诊断

4.7.2.1 蛲虫感染

符合下列一项即可诊断为蛲虫感染[5]

a) 未见相应临床表现,且同时肛周采样查见蛲虫卵;

b) 未见相应临床表现,且同时肛周检获蛲虫成虫或幼虫。

4.7.2.2 蛲虫病
4.7.2.2.1 疑似病例

符合下列一项即可诊断为蛲虫病疑似病例[5]

a) 有与蛲虫感染者共同生活或工作史并且主要表现为肛门及会阴部皮肤瘙痒,尤以夜间为甚。抓破后皮肤出现充血、皮疹、湿疹、脱屑等,严重者可诱发细菌感染。可伴有夜惊、噩梦、夜间磨牙、咬指甲、注意力不集中、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异嗜症等;

b) 有与蛲虫感染者共同生活或工作史并且异位寄生可导致蛲虫性阑尾炎、尿道炎等。女性患者可出现蛲虫性阴道炎、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等表现。

4.7.2.2.2 确诊病例

符合下列一项即可诊断为蛲虫病确诊病例[5]

a) 疑似病例且同时肛周采样查见蛲虫卵;

b) 疑似病例且同时肛周检获蛲虫成虫或幼虫。

4.8 鉴别诊断

4.8.1 肛周神经性皮炎

肛门周围瘙痒,夜间加剧,搔抓后皮肤损害呈扁平的圆形或多角形丘疹、密集成群,表面覆有一层很薄的糠皮样鳞屑[5]。随病情进展,丘疹渐渐融合,病灶增大,色暗褐,皮肤肥厚,形成苔藓样硬化,外形粗糙,表皮及周围有抓痕、出血点或结痂[5]

4.8.2 外阴炎

外阴炎常表现为外阴部瘙痒,伴有湿疹或尿布疹,但无明显日轻夜重现象[5]

4.8.3 滴虫性阴道炎

滴虫性阴道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稀薄的泡沫状白带增多及外阴瘙痒,若有其他细菌混合感染则排出物呈脓性,可有臭味[5]。瘙痒部位主要为阴道口及外阴,间或有灼热、疼痛等[5]。若尿道口有感染,可有尿频、尿痛、尿急[5]

4.8.4 霉菌性阴道炎

霉菌性阴道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白带增多,外阴或阴道瘙痒、灼烧感,小便疼痛,外阴周围红肿,表皮变化多样,水样白带直至凝乳状白带均可出现[5]

4.8.5 阿米巴阴道炎

阿米巴阴道炎多继发于肠道感染,阴道分泌物呈浆液性或黏液性,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5]

4.8.6 肛周湿疹

肛周湿疹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瘙痒,浆液渗出明显,搔抓后出现抓痕、血痂、合并细菌感染可出现脓性渗出和结痂,呈现湿疹特有外观[5]。可扩展及会阴、阴囊、臀部皮肤。慢性期局部皮肤增厚,苔藓变化,皱襞皲裂明显[5]

4.9 治疗措施

驱除蛲虫可将几种药物合用效果更好,并减少副作用。甲苯咪唑与噻乙哟啶或噻嘧啶与甲苯咪唑一次服用,治愈率可达98%左右。另外,复方甲苯咪唑、丙硫咪唑等药也具有用量少,效果好和副作用轻等优点。除药物驱虫外,也可用生理盐水(0.8%)灌肠驱虫,效果也很好。但要注意生理盐水用量,以防发生意外。使用蛲虫膏、2%白降汞膏或龙胆紫等涂于肛周,有止痒杀虫作用。

广谱驱虫药阿苯达唑为肠道寄生虫病的首选治疗药物,成人400mg,顿服,儿童100~200mg,顿服[6]

4.10 预防

根据蛲虫的流行特点,宜采取综合措施,以防止相互感染和自身反复感染。讲究公共卫生,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定期烫洗被褥和清洗玩具,或用0.05%的碘液处理玩具,1小时后虫卵可被全部杀死。这些都是预防感染的好办法。

4.11 治愈标准

蛲虫病经彻底治疗后,1个月内不发生临床症状或体征,以及粪便检查无虫卵即为治愈。

4.12 预后

蛲虫病预后较好,无后遗症。

5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20.
  4.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74-178.
  5. ^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 469—2015 蛲虫病的诊断[Z].2015-04-09.
  6. ^ [6]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