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参

目录

1 拼音

nán shā shēn

2 英文参考

radix adenophorae[朗道汉英字典]

adenophorae,radix[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ourleaf ladybell root[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adybell root[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adix Adenophorae(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ourleaf ladybell roo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南沙参为中药名,出《本经逢原》。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 或杏叶沙参Adenophora stricta Miq. 的干燥根[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Radix Adenophor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fourleaf ladybell 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别名

白沙参、泡沙参、空沙参、羊婆奶[2]

7 来源

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 (Thunb.) Fisch.或沙参A. Stricta Miq.等的根[2]

8 产地

南沙参主产安徽、江苏、浙江、贵州、四川、云南等地[2]

9 性味归经

南沙参味甘、微苦,性凉;入肺、胃经[2]

10 南沙参的功效与主治

南沙参具有清肺养阴,祛痰,止咳的功效,治肺热咳嗽,咯痰不爽,百日咳,口燥咽干,虚火牙痛[2]

11 南沙参的用法用量

煎服:9~15g[2]

12 配伍禁忌

南沙参反藜芦[2]

13 南沙参的化学成分

轮叶沙参的根含三萜皂苷[2]

沙参根含羽扇烯酮、白花前胡素、β-谷甾醇及其糖苷等[2]。又含多糖类[2]

14 南沙参的药理作用

南沙参煎剂对兔有祛痰作用[2]

其浸剂对离体蟾蜍心脏有强心作用;对奥杜盎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2]

15 南沙参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南沙参

Nanshashen

ADENoPHoRAE RADIX

15.2 来源

本品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Adenophora tetraphylla(Thunb.)Fisch.或沙参Adenophor

a stricta Miq.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后趁鲜刮去粗皮,洗净,干燥。

15.3 性状

本品呈圆锥形或圆柱形,略弯曲,长7~27cm,直径0.8~3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凹陷处常有残留粗皮,上部多有深陷横纹,呈断续的环状,下部有纵纹和纵沟。顶端具1或2个根茎。体轻,质松泡,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多裂隙。气微,味微甘。

15.4 鉴别

(1)本品粉末灰黄色。木栓石细胞类长方形、长条形、类椭圆形、类多边形,长18~155gm,宽18~61μm,有的垂周壁连珠状增厚。有节乳管常连接成网状。菊糖结晶扇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2)取本品粗粉2g,加水20ml,置水浴中加热10分钟,滤过。取滤液2ml,加5%a-萘酚乙醇溶液2~3滴,摇匀,沿管壁缓缓加入硫酸0.5ml,两液接界处即显紫红色环。另取滤液2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5滴,置水浴中加热5分钟,生成红棕色沉淀。

(3)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南沙参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2~5μl、对照药材溶液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甲酸(9:1:2滴)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磷钼酸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主斑点。

15.5 检查

15.5.1 水分

不得过15.0%(附录ⅨH 第一法)。

15.5.2 总灰分

不得过6.0%(附录ⅨK)。

15.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2.0%(附录ⅨK)。

15.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30.0%。

15.7 南沙参饮片

15.7.1 炮制

除去根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15.7.2 性味与归经

甘,微寒。归肺、胃经。

15.7.3 功能与主治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气。用于肺热燥咳,阴虚劳嗽,干咳痰黏,胃阴不足,食少呕吐,气阴不足,烦热口干。

15.7.4 用法与用量

9~15g。

15.7.5 注意

不宜与藜芦同用。

15.7.6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15.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6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0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