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4 经穴别名·目明
目明为经穴别名[1] 。即头临泣穴[2] 。《扁鹊心书》:“目明二穴,在口面骨二瞳子上,入发际。治太阳连脑痛,灸三十壮。”正视时,在瞳孔直上入发际处。头临泣为经穴名(Tóulínqì GB15)[3] 。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4] 。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的交会穴[4] 。头:头部;临:治理;泣,泪水[4] 。穴在头部,可治理眼疾而控制泪水,故名[4] 。
4.1 位置
位于头部,前发际上0.5寸,瞳孔直上[4] 。正坐仰靠取穴[4] 。
4.2 穴位解剖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4] 。
4.3 功能主治
有清脑明目、宣通鼻窍的作用[4] 。主治头目、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内障雀目、目翳、流泪、小儿惊痫等[4] 。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癫痫、中风昏迷等[4] 。
4.4 刺灸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4] 。
5 经外奇穴名·目明
目明为经外奇穴名[5] [6] 。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出《扁鹊心书》。
5.1 位置
正视时,位于瞳孔直上入发际处[6]。
位于头额部,前发际边缘,正对瞳孔处[5] 。
5.2 功能主治
5.3 刺灸法
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3~5分钟[6] 。
一般沿皮刺0.3~0.5寸;灸3~7壮,或温灸10~15分钟[5] 。
6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4.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4.
-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9.
-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9.
-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84.
-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8.
古籍中的目明
- 《养生导引法》:十七、眼目门
两手中指十四次,然后两指相摩使热用以揩眼。可使人眼睛明亮。用唾液漱口后洗眼,可去目翳和眵垢,使眼睛清...
-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卷下·续编目病诸候]目暗不明候
∶伸左胫,屈右膝内压之,五息止,引肺去风虚,令人目明。根据经为之,引肺中气,去风虚病,令人目明,夜中...
- 《诸病源候论》:[卷之二十八目病诸候(凡三十八论)]十二、目暗不明候
左胫,屈右膝内压之,五息止。引肺气,去风虚,令人目明。根据经为之,引肺中气,去风虚病,令人目明,夜中...
- 《养生导引秘籍》:[养生导引法全]眼目门
左胫,屈右膝,纳压之五息止,引肺,去风虚病,令人目明。根据经为之,引肺中气,去风虚病,令人目明,夜中...
- 《普济方》:[卷二百六十三服饵门]神仙服饵(附论)
仙服天门冬法如居山远行。辟谷不饥。服至十日。身轻目明。二十日百病愈。颜色如花天门冬(二斤)熟干地黄(...
- 更多古籍中的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