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赤肿痛

目录

1 拼音

mù chì zhǒng tòng

2 概述

目赤肿痛为病症名。指以眼目红肿涩痛为主症的一类急性眼病。又称红眼、天行赤眼、火眼、风火眼等。多为外感风热或肝胆火盛所致。现代医学的急性结膜炎、流行性角结膜炎、假膜性结膜炎等均属本病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目赤肿痛、畏光流泪和目涩眵多。可伴有头痛、发热、便秘等症。[1]

目赤肿痛是以目赤而痛、羞明多泪为主症的急性常见眼科病症,又称“天行赤眼”,多发于春夏季,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目赤肿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结膜炎、假膜性结膜炎和流行性角结膜炎等。

针灸治疗目赤肿痛效果良好。流行时,注意洗脸用具隔离,以防接触感染。

3 目赤肿痛的病因病机

目赤肿痛多因外感风热之邪或猝感时邪疫毒,以致经脉闭塞,血壅气滞交攻于目;或因肝胆火盛,火郁不宣,循经上扰,气血壅滞于目,使目睛肿痛。现代医学认为由细菌或病毒感染,或过敏而成。

4 目赤肿痛的辨证分型

外感风热:起病较急,患眼灼热,流泪,羞明,眼睑肿胀,白睛红赤,痒痛皆作,眵多黄粘,伴头痛,鼻塞,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肝胆火盛:起病稍缓,病初眼有异物感,视物模糊不清,畏光羞明,涩痛,白睛混赤肿胀,伴口苦咽干,便秘,耳鸣,苔黄,脉弦数。

5 目赤肿痛的治疗

针灸治疗:①体针:取睛明、太阳、风池、合谷等穴为主。太阳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风热者加少商、外关;肝胆火盛者加行间、侠溪;头痛加印堂;发热加大椎。②耳针:取眼、目1、目2、肝等穴,中强刺激,配合耳尖或耳后静脉点刺出血。③挑治:在肩胛间按压寻找敏感点,或在大椎穴旁开0.5寸处选点挑治。[1]

5.1 刺灸法

治则

清热消肿,散郁止痛

处方

合谷 太阳 睛明 太冲

方义

目为肝窍,阳明、少阳、太阳的经脉均循于目部,合谷调阳明经气、疏散风热,太冲通导厥阴经气、泄火疏肝,四穴相配名曰“开四关”,以疏散一身热邪;睛明宣散眼部之邪热,有通络明目作用;太阳点刺出血,以泄热消肿止痛。

随证配穴

外感风热—少商、风池,肝胆火盛—行间。

操作

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太阳可点刺出血。

5.2 耳针法

选穴

眼 神门 耳尖或耳背静脉

方法

耳尖或耳背静脉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每日1~2次,其他穴位针刺,每次留针30min,留针期间运针2次。

5.3 艾灸法

选穴

患侧耳背上三角窝处,耳背静脉上部分叉处各取1点。

方法

取灯心草1根,蘸上植物油点燃,将穴位常规消毒,点燃的灯心草迅速灼在所取穴位上,每次点一下,每日1~2次。

5.4 挑治法

选穴

肩胛脾间敏感点或大椎旁开0.5寸处

方法

常规消毒后用6号注射针头挑断皮下白色纤维2~3根,用2%碘酒棉球按压伤口。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8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