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mù rún
2 英文参考
twitching of eyeli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witching eyeli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blepharospasm[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目𥆧为症状名[1]。即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胞轮振跳[1]。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谓目睑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
胞轮振跳(twitching eyelid;blepharospasm)为症状名[2]。见康维恂《眼科菁华录》卷上。又名睥轮振跳(《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目𥆧(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俗称眼皮跳(见秦伯未《中医临证备要》)、眼眉跳(见秦伯未《中医临症备要》)。是指以眼睑不自主牵拽跳动为主要表现的眼病[3][4]。又名睥轮振跳(《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日久不愈,可变牵吊坏症[2]。
本词条作为疾病讨论的是严重的、久跳不止的眼皮跳,类似肌纤维颤抽现象。也包括面神经痉挛所致的眼睑抽搐。
4 目𥆧的病因病机
目𥆧常由风热外袭,入侵经络,或气血衰弱,筋脉失养,血虚生风所致[2]。
5 目𥆧的症状
目𥆧患者眼睑不自主跳动[2],或稀或频,患者不能自制[2]。一般过劳、久视、睡眠不足时,则跳动更加频繁,休息之后症状可以减轻或消失。若胞睑跳动时,连同半侧面部肌肉及眉毛、口角皆困动者,日久不愈,恐有㖞偏之变。
6 目𥆧的诊断
一、上胞或下睑不自主地牵拽跳动,或及眉际、面颊,不能随意控制。
二、胞睑皮肤正常,无赤痛,眼外观端好。
7 需要与目𥆧相鉴别的疾病
目𥆧应与目劄相鉴别。目𥆧是眼睑及颜面皮肤频频振跳;而目劄是以眼睑频频眨动为主要症状。
8 目𥆧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目𥆧属风热者,宜祛风清热为主,可用驱风散热饮子加减;属血虚者,宜调气养血为主,用当归活血饮或十全大补汤加减[2]。针灸可选取攒竹、承泣、四白、丝竹空、风池、足三里、昆仑等穴,补虚泻实,调和经络[2]。
8.1.1 心脾两虚
胞轮振跳·心脾两虚证(twitchingeyelid with heart-splee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心脾两虚,以眼睑振跳,时疏时频,劳累或失眠时加重,可伴心烦眠差,怔忡健忘,食少体倦,舌质淡,脉细弱为常见症的胞轮振跳证候[3]。
8.1.1.1 症状
胞睑振跳,时疏时频,劳累时重。兼心烦失眠,怔仲健忘,食少体倦。
8.1.1.2 证候分析
心脾血虚,血不养筋,筋肉拘挛目困,劳累后气血亏耗,故困动加重。心血虚而虚火上扰,故心烦失眠。血不养心则怔忡健忘。脾虚食少则体倦。
8.1.1.3 治法
补养心脾。
8.1.1.4 方药治疗
归脾汤加减。用本方使心脾得补而气旺血生,筋肉得血所养则困动自止,诸症可消。
8.1.2 血虚生风
胞轮振跳·血虚生风证(twitching eyelid with pattern of blood deficiency generating wind)是指血虚生风,以眼睑振跳不休,或牵拽颜面,口角抽动,头晕目眩,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苔薄,脉弱细为常见症的胞轮振跳证候[3]。
8.1.2.1 症状
胞睑振跳不休,或与眉、额、面、口角相引,不能自控。
8.1.2.2 证候分析
肝脾气血亏虚,血虚生风,虚风上扰头面,故胞睑、眉毛、面颊、口角皆困动不休。
8.1.2.3 治法
养血熄风。
8.1.2.4 方药治疗
当归活血饮加减。原方用当归身、川芎、熟地黄、白芍养血柔肝为主,生黄芪益气以养血,防风、薄荷、羌活疏散外风。用于本证可去薄荷、羌活、防风,加僵蚕、天麻、钩藤、全蝎、蜈蚣以平熄内风。
8.2 其它疗法
针刺可用攒竹、承泣、四白、丝竹空、风池、地仓、颊车、足三里、昆仑等穴。
9 预后
由过劳引起的目𥆧,一般经休息或治疗后可以消除。若属面神经痉挛则应积极治疗,否则可以发生㖞偏。
10 文献摘要
《审视瑶函·睥轮振跳》:“此症谓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出。乃气分之病,属肝脾二经络之患。人皆呼为风,殊不知血虚而气不知顺,非纯风也。”
《目经大成·目》:“此症谓目睑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牵拽振跳也。盖足太阴厥阴营卫不调,不调则郁,久郁生风,久风变热而致。”
11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59.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82.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治疗目??的穴位
- 目瞳子
拼音:mùtóngzǐ英文:概述:目瞳子为经穴别名,即瞳子髎。见《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瞳子髎为...
- 目外眦
thus;outercanthus;人体部位名·目外眦:目外眦(outercanthus)为人体部...
- 鱼尾
穴名。出《银海精微》。在眼外眦横纹尽处。一说“在目上眉外尖。”(《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定位:经...
- 后曲
乙经》。别名目外眦(《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目瞳子(《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后曲(《外台秘...
- 瞳子髎
乙经》。别名目外眦(《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目瞳子(《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后曲(《外台秘...
- 更多治疗目??的穴位
治疗目𥆧的方剂
- 荠莱粥
。补虚健脾,明目止血。主水肿,吐血,便血,尿血,目赤目暗。现用于乳糜尿,视网膜出血,老年性浮肿,慢...
- 葱尖簿荷汤
g处方:葱尖7茎,薄荷5分,菊花5分。功能主治:目伤风赤肿。用法用量:煎薄荷、菊花熟,泡葱碗内,乘...
- 明目解毒汤
连、谷精草、连翘、芍药、车前、土麻仁、甘草。主治:麻风目昏、目赤、目斜。用法用量:加生姜2片为引。...
- 拨光散
:枯白矾5分,铜青3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目疾,累服凉药不愈,两目蒸热有如火熏,赤而不痛,红...
- 起睫汤
诊;二目下胞睫毛倒入年余,刺痛流泪,羞明难睁,右目视物不真。检查:双目下胞皮宽弦紧,睫毛倒入,右重...
- 更多治疗目𥆧的方剂
治疗目??的中成药
- 安脏汤
7个,甘草1两,荆芥3钱。功能主治肝叶倒置所致两目无恙,而视物皆倒置。用法用量水煎3大碗,顿服之,...
- 保婴镇惊丸
:清热,镇惊,导滞。用于急热惊风或伴有实热痰盛,目赤口疮,大便燥结,小便赤黄?用法与用量:口服,一...
- 安蛔汤
,茯苓1钱,干姜(炒黑)5分,乌梅2个,花椒(去目)3分。制法上锉。功能主治伤寒吐蛔。用法用量水煎...
- 通窍耳聋丸
功能与主治:清肝泻火,通窍润便。用于肝经热盛,头目眩晕,耳聋蝉鸣,耳底肿痛,目赤口苦,胸膈满闷,大...
- 艾烟丸
粟米粥和,以艾烟熏之,为丸如鸡头子大。功能主治赤目。用法用量每用1丸,以绵裹井花水浸,点眼。摘录《...
- 更多治疗目??的中成药
目??相关药物
- 复方氯化钠滴眼液
本品为眼科用药类非处方药药品。【适应症】干眼症,眼睛疲劳,戴隐形眼镜引起的不适症状和视物模糊(眼分泌...
- 萘敏维滴眼液
本品为眼科用药类非处方药药品。【适应症】用于缓解眼睛疲劳、结膜充血以及眼睛发痒等症状。【规格】【用法...
- 除疤膏
意事项】1.本品为外用药,禁止内服。2.切勿接触眼睛、口腔等黏膜处。皮肤破溃处禁用。3.哺乳期妇女、...
- 复方硫酸软骨素滴眼液
.本品仅供滴眼使用。2.滴眼时请勿使管口接触手和眼睛,避免污染瓶内眼药水3.若出现眼睛充血、发痒、红...
- 克林霉素磷酸酯凝胶
性皮炎、皮肤刺激反应、过敏症状、腹痛、胃肠不适、眼睛刺痛等;个别可能有腹泻、血样腹泻、结肠炎包括假膜...
- 更多目??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目??
-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眼目
(有赤目传变,内障昏盲,外障翳膜,物伤眯目)【赤肿】〔草部〕黄连(消目赤肿,泻肝胆心火,不可久服。...
- 《银海指南》:[卷四]治验存参
)先天不足,肺肾阴亏,肝阳独盛,或时气上厥逆,右目珠大神呆,锐微赤,宜补肺肾,摄纳肝阳。熟地山药茯...
- 《秘传眼科龙木论》:[附·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七十二问
此乃五脏积毒于肝之外家。受邪热。使血乱于肝经。故目赤而痛也。服局方八正散。局方八正散方车前子瞿麦扁...
- 《医学入门》:[内集·卷一经络]经穴起止
三寸动脉,举手以鼻取之。针入三分,禁灸。主泣出,目眩,瘿气,喘逆,不食,疟疾,卒中恶邪飞尸,余同中...
- 《外台秘要》:[卷第三十九]孔穴主对法
(在肾及手)癸日(在足)十二人神所在法。子日(在目孙氏云在肩口)丑日(在耳及腰)寅日(在胸面孙云在...
- 更多古籍中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