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仁

目录

1 拼音

má rén

2 英文参考

edesta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mp seed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国家基本药物

与麻仁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基本药物目录序号药品名称剂型规格单位零售指导价格类别备注
7210麻仁润肠丸蜜丸6g0.67元中成药部分*
7310麻仁润肠软胶囊软胶囊0.5g*24粒盒(瓶)12.3元中成药部分*△

注(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为代表品。

2、表中代表剂型规格在备注栏中加注“△”的,该代表剂型规格及与其有明确差比价关系的相关规格的价格为临时价格。

注(中成药部分):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概述

火麻仁

火麻仁为中药名,出自《日用本草》[1]。火麻仁为桑科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的干燥成熟果实[2]。火麻仁味甘,性平[2]。归脾、胃、大肠经[2]。具有润肠通便的功能[2]。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生品、制品功用一致[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5 拉丁名

Fructus Cannab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英文名

hemp seed(《中医药学名词(2004)》)

7 火麻仁的别名

麻子、麻子仁、大麻仁[2]

8 火麻仁的处方用名

火麻仁、大麻仁、麻子仁、麻仁、炒火麻仁、炒麻仁[2]

9 火麻仁的来源

火麻仁为桑科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的干燥成熟果实[2]

火麻仁为桑科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的种仁[2]

10 火麻仁原植物形态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1~3m。茎表面有纵沟,灰绿色,密生柔毛。掌状复叶互生或下部叶对生;小叶3~11,披针形,两端渐尖,边缘有粗锯齿,上面有粗毛,下面密生灰白色毡毛;叶柄细长;托叶线状披针形。花单性异株;雄花成疏生的圆锥花序,黄绿色;雌花丛生于叶腋,绿色,每花有一阔卵形苞片,花被片1,薄膜状,雌蕊1。瘦果扁卵形,外围以黄褐色苞片。花期5~6月,果期7月。

11 火麻仁的产地

产黑龙江、辽宁、吉林、四川、甘肃、云南、江苏、浙江等地[2]

全国各地有栽培。

12 火麻仁的采制与初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2]

13 火麻仁的生药性状

果实卵圆形,长4~5.5mm,直径2.5~4mm。表面灰绿色至灰黄色,微有光泽,有微细的白色或棕色网状纹理,两侧边有棱线,基部有圆形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内有种子1枚,类圆形,种皮菲薄,暗绿色,子叶肥厚,富油质。味淡。

14 火麻仁的炮制

唐代有“净拣择,以水淘洗,曝干”;“研如脂”;另有“蒸麻子使熟,更暴令干,贮于净器中,欲服,取麻子熬令黄香,惟须缓火,勿令焦”;还有“熬令香,熟捣,取酒三升熟研,滤取汁”(《备急千金药方》)[2]

宋代有炒令香熟(《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2]

明、清多沿用唐、宋之法,仍以炒法为主流炮制方法[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清炒等[2]

14.1 火麻仁的炮制方法

14.1.1 火麻仁

除去杂质及果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2]。用时捣碎[2]

火麻仁去皮方法:传统方法暴晒后搓去皮壳。火麻仁去皮方法的改进:将原药材晒干,火炒放凉,把加重自行车车条2根放在没有光面的水泥地上,相隔15cm左右,中间撒1两炒后的火麻仁,用耐火砖搓,反复操作,簸去皮壳,得纯净种仁[2]。现多用去皮机去皮壳[2]

14.1.2 炒火麻仁

取净火麻仁,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香气,呈微黄色,取出,放凉[2]。用时捣碎[2]

14.2 成品性状

火麻仁呈卵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有网纹,两侧有棱线,顶端钝尖[2]。果皮薄而脆,内有白色种仁[2]。富油性,气微,味淡[2]

炒火麻仁表面淡黄色,微具焦香气,味淡[2]

14.3 炮制作用

生品、制品功用一致[2]

炒后可提高煎出效果[2]。如治疗肠燥便秘的麻子仁丸(《伤寒论》),原方中麻子仁生用,临床作汤剂时常炒用[2]。《本草求真》云:“性生走熟守,生用破血利小便,捣汁治难产胎衣不下,熟用治崩中不止[2]。”

14.4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2]。防蛀[2]

15 火麻仁的性味归经

火麻仁味甘,性平[2]。有小毒[2]。归脾、胃、大肠经[2]

16 火麻仁的功效与主治

火麻仁功在润肠,止渴,通淋,活血[2]。主治肠燥便秘,产后血虚便秘,消渴,热淋,风痹,经闭[2]

火麻仁具有润肠通便的功能[2]。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火麻仁生品、制品功用一致[2]

17 火麻仁的用法用量

煎服:9~15g[2]

18 火麻仁使用注意

食入过量可致中毒,产生恶心、呕吐、腹泻、四肢麻木、哭闹、失去定向力、瞳孔散大、抽搐、甚至昏迷[2]

19 火麻仁的化学成分

火麻仁含胡芦巴碱、异亮氨酸三甲铵内酯(Isoleucinebetaine)、玉蜀黍嘌呤(Zeatin)、植酸钙镁(Phytin)、少量黄酮类(芹菜素、木犀草素、牡荆素等)、脂肪油(内含大麻酚)、蛋白质等[2]

火麻仁种子含胡芦巴碱(trigonelline)、异亮氨酸甜菜碱(L(d)-isoleucine betaine)、麻仁球朊酶(|edestinase)、亚麻酸、亚油酸等。

20 火麻仁的药理作用

药理试验,火麻仁对肠黏膜有刺激作用,可使分泌增多,蠕动加快,有泻下作用[2]。醇提取物对麻醉猫及正常大鼠均有缓慢而显著的降压作用[2]。本品具有降脂和抗癌作用[2]

21 附注

大麻的雌花枝和果穗亦入药,能镇痛、麻酸、致幻、有成瘾性。

22 火麻仁中毒

火麻仁又名麻子仁、麻仁、大麻仁、白麻仁、线麻子等,属润下药,为桑科植物大麻的种仁,含有葫芦巴碱、脂肪油等[3]。主要药理作用有降血压,降胆固醇,抗生育等[3]

22.1 不良反应机制

其含有的毒蕈素胆碱及酚性成分,有毒蕈碱样作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毒性反应,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对心脏传导系统及心肌也有抑制作用[3]

22.2 临床表现

潜伏期1~12h[3]。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四肢发麻、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幻视、幻听、瞳孔散大、昏睡、震颤、抽搐、呼吸困难、心力衰竭而死亡[3]

22.3 治疗

火麻仁中毒的治疗要点为[3]

1.促进毒物排出[3]。用1:5000高锰酸钾洗胃或用2%的鞣酸温盐水洗胃[3]。口服药用炭或通用解毒剂,硫酸镁导泻,静脉输液加维生素B1、B6、C等药物[3]

2.对症治疗[3]。有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者及时纠正;有心衰者可给予洋地黄制剂;对于过度兴奋者,可给溴化物、水合氯醛等镇静剂;昏睡者可给适量兴奋剂[3]

23 火麻仁的药典标准

23.1 品名

火麻仁

Huomaren

CANNABIS FRUCTUS[4]

23.2 来源

本品为桑科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 的干燥成熟果实[4]。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23.3 性状

本品呈卵圆形,长4~5.5mm,直径2.5~4mm。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有微细的白色或棕色网纹,两边有棱,顶端略尖,基部有1圆形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破碎。种皮绿色,子叶2,乳白色,富油性。气微,味淡。

23.4 鉴别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醚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药渣再加乙醚20ml洗涤,弃去乙醚液,药渣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l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火麻仁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15:1:0.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乙醇溶液一硫酸(1:1)混合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3.5 火麻仁饮片

23.5.1 炮制

23.5.1.1 火麻仁

除去杂质及果皮。

23.5.1.2 炒火麻仁

取净火麻仁,照清炒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 D)炒至微黄色,有香气。

23.5.2 鉴别

同药材。

23.5.3 性味与归经

甘,平。归脾、胃、大肠经。

23.5.4 功能与主治

润肠通便。用于血虚津亏,肠燥便秘。

23.5.5 用法与用量

10~15g。

23.5.6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热,防蛀。

23.6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2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79.
  2. ^ [2] 龚千锋主编.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99-100.
  3. ^ [3]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78.
  4. ^ [4] 国家药典委员会.关于勘误《中国药典》2010年版有关内容的通知(国药典综发〔2010〕246号).2010-09-2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