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黄连

目录

1 拼音

máo huáng lián

2 英文参考

Szechwan adonis herb[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毛黄连

毛黄连为中药名,出自《辽宁经济植物志》,为《东北药用植物志》记载的鲜黄连之别名[1]

3.1 别名

细辛幌子、常黄连、毛黄连、朝鲜黄连[2]

3.2 来源及产地

小檗科植物鲜黄连Jeffersonia dubia (Maxim.) Benth. et. Hook. f. 的根茎,分布东北地区[2]

3.3 性味

苦,寒[2]

3.4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健胃止泻[2]

1.治发热烦躁,口舌生疮,扁桃体炎,吐血,衄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肠炎,痢疾。煎服:3~6g。[2]

2.治眼结膜炎。煎水洗眼。[2]

3.5 化学成分

本品含小檗碱等生物碱[2]。尚含药根碱、去氢二松柏醇及其糖苷,它们有抗炎作用[2]

3.6 药理作用

粗提取物与小檗碱对多种革兰阳性及阴性细菌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对结核菌疗效差[3]。体外能抑制某些病毒、真菌、钩端螺旋体、滴虫、草履虫等[3]。黄连复方较单方用时产生抗药性的机会少;静脉注射有降低血压、增加冠脉流量、抗心律失常、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等作用[3]。对肠胃道、支气管平滑肌有兴奋作用[3]。小檗碱有轻度利胆、降血清胆甾醇、消炎等作用;还报告有解热、抗利尿、局部麻醉、镇静、镇痛及轻度抗癌、抗放射等作用[3]。黄连煎剂和小檗碱还有降低血糖的作用[3]。对脑损伤亦有一定保护作用[3]。口服后血浓度不易维持[3]。毒性很轻[3]。黄连生药受热愈高,则小檗碱含量降低愈多[3]

4 《*辞典》·毛黄连

4.1 出处

《陕西中草药》

4.2 拼音名

Máo Huánɡ Lián

4.3 别名

毛连

4.4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蜀侧金盏花的全草。夏季采收,洗净,阴干。

4.5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短,暗褐色,生多数细根。茎直立,高25~40厘米,单一,稀分枝十互生,常生于茎中部以上,有柄,叶片三角状卵形,3全裂;裂片卵状披针形,羽状深裂或具缺刻。花单生枝顶,两性,黄色,直径3.5~4厘米;萼片5~8,花瓣状,短于花瓣;花瓣5~16;雄蕊多数;心皮多数,分离,有胚珠1颗。聚合瘦果近球形。

4.6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林下或山脊岩石上。分布陕西、四川等地。

4.7 性味

昧苦,性凉,有小毒。

4.8 功能主治

清热燥湿,健胃,镇静,强心。功用同黄连。治痈疮肿毒,目赤肿痛,呕吐泻痢,心悸不眠,癫痫。

4.9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外用:研末撒。

4.10 摘录

《*辞典》

5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9.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00.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