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

目录

1 拼音

màn xìng fù xiè

2 英文参考

chronic diarrhoea[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chronic bacillary diarrhe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腹泻(diarrhea)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1]。如排便次数超过一日3次以上,或每天粪便总量大于200g,其中粪便含水量大于85%,则可认为是腹泻[1]。腹泻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病程超过2个月者属慢性腹泻[1]

4 慢性腹泻的病因

慢性腹泻常见的病因包括:

4.1 消化系统疾病

①胃癌、胃切除术后[1]

②感染性疾病[1]

③炎症性肠病[1]

④结肠息肉、结肠癌、肠淋巴瘤、类癌[1]

⑤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放射性肠炎、缺血性肠炎[1]

⑥肠功能紊乱(失调)[1]

⑦吸收不良综合征[1]

⑧慢性肝炎、长期梗阻性黄疸、肝硬化、慢性胰腺炎、肝癌、胆管癌、胰腺癌、胃泌素瘤、VIP瘤等[1]

4.2 全身性疾病

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类癌综合征、嗜铬细胞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减退、腺垂体功能减退[1]

②尿毒症[1]

③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混合性风湿免疫疾病[1]

④食物过敏、烟酸缺乏等[1]

4.3 药物因素

滥用泻药、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等[1]

5 慢性腹泻的诊断

腹泻的原发疾病或病因诊断须从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中获得证据[1]。可从起病及病程、腹泻次数及粪便性质、腹泻与腹痛的关系、伴随症状和体征、缓解与加重的因素等方面收集临床资料[1]

慢性腹泻通常不是由于感染性病原体造成。其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应首先从临床病史及体检资料着手,以排便情况和粪便检查作为起点,按步骤、有重点的进行检查,最终找出病因。一般而言,年轻患者(<40岁)、病史长(>1年)、症状为间歇性、一般状况良好、无体重下降、大便次数增加而总量增加不明显、粪便可带黏液而无脓血、多于早晨或餐后排便而无半夜或清早为便意扰醒者,可考虑多为功能性,如大便常规检查阴性,可作出初步临床诊断,必要时进行结肠镜检查则诊断基本确立。对于半夜或清早为便意扰醒、体重下降、腹部压痛明显或有包块、粪便带血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者,提示器质性腹泻,应进行彻底检查查明病因。对年龄超过40岁以上的慢性腹泻患者,应常规进行结肠镜检查以免漏诊结直肠癌。[1]

6 慢性腹泻的治疗

腹泻是症状,治疗应针对病因[1]。慢性腹泻病因复杂,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关键是要寻找病因[1]。病因不清、疗效差者需要转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诊治[1]

相当部分的腹泻要根据其病理生理特点给予对症和支持治疗[1]

6.1 病因治疗

根据不同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1]

6.2 对症治疗

6.2.1 微生态制剂

非感染性慢性腹泻可给予微生态制剂治疗,选用乳酶生(0.3~0.9g,一日3次,饭前服);或地衣芽孢杆菌活菌,成人2粒或1袋(0.5g),一日3次,首剂加倍,服用时将颗粒溶于水或牛奶中混匀后服用;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成人2~3粒(0.42~0.63g),一日2次,饭后半小时温水服用[1]

乳酶生、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等微生态制剂与制酸药、磺胺类或抗菌药物合用时,可减弱其疗效,故应分开服用(间隔3小时);铋剂、鞣酸、药用炭、酊剂等能抑制、吸附或杀灭活肠球菌,故不能合用[1]

6.2.2 止泻药

非感染性慢性腹泻可选用止泻药对症治疗,蒙脱石口服,成人1袋(3g),一日3次[1]。服用时将本品倒入半杯温开水(约50ml)中混匀快速服完[1]。应用蒙脱石等止泻药物时,少数人可能产生轻度便秘,如出现便秘,可减少剂量继续服用[1]

或复方地芬诺酯口服,成人1~2片(2.5~5mg),一日3~4次。最大剂量20mg/d[1]。应用复方地芬诺酯时偶可出现口干、呕心、呕吐、头痛、嗜睡、抑郁、烦躁、失眠、皮疹、腹胀和肠梗阻等,减量或停药后消失[1]。禁用于黄疸、肠梗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以及肠毒素引起的腹泻[1]。慎用于炎症性肠病、肝病患者[1]

7 参考资料

  1. ^ [1]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编委会主编.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2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0-11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