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足

目录

1 拼音

màn xìng cháng xì mó xuè guǎn gòng xuè bú zú

2 注解

3 疾病别名

慢性肠系膜缺血

4 疾病代码

ICD:K55.8

5 疾病分类

消化内科

6 疾病概述

慢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足(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是由于肠系膜动脉的主干发生严重狭窄或闭塞,或有弥漫性病变,严重阻碍血流,而出现肠缺血表现,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腹痛常在餐后发生。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并常伴有冠状动脉硬化,脑血管硬化,周围动脉闭塞疾病,主动脉瘤等。

7 疾病描述

慢性肠系膜血管供血不足(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是由于肠系膜动脉的主干发生严重狭窄或闭塞,或有弥漫性病变,严重阻碍血流,而出现肠缺血表现,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腹痛,常在餐后发生。

8 症状体征

患者进食后出现弥漫性腹部绞痛,是肠绞痛的主要症状,餐后15~30min出现,2~3h后达到高峰,后逐渐消退,可向背部放射。腹痛的严重程度和持续的时间长短与进食的量有关系。有时仅有饱胀或钝痛,有时则为剧烈绞痛伴恶心呕吐,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发作日益频繁,病人因此而改变食物的种类,减少进食量,甚至出现恐食症不敢进食,尚可有肠胀气,便秘或腹泻,粪便量多呈泡沫状,含有大量气与脂肪。病人体重有明显下降,平均在10kg以上,常被疑有恶性肿瘤。症状持续数月或数年的病人可能发生急性肠系膜血栓形成和肠梗死,有作者认为1/4的急性肠梗死发生在慢性肠动脉闭塞的基础上。但慢性肠血管闭塞的病人将有多少发生闭塞则无法统计。除营养不良外,体检和化验检查并无特殊点,虽在60%~90%的病人上腹部可听到收缩期杂音,但无特异性,有时在正常人也可听到。

9 疾病病因

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引起的肠系膜动脉硬化多见。此外有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纤维肌肉分化不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应变性肉芽肿性脉管炎Wegner肉芽肿等。

10 病理生理

主要是由于腹腔内脏有3条供应动脉,即腹腔、肠系膜上及肠系膜下动脉,互相之间有侧支循环形成。但如动脉硬化累及的范围较广,2~3支均有病变时,将有血供应量不足,影响了胃肠道的消化功能而出现症状。内脏动脉有纤维肌层增生,腹部创伤或腹主动脉瘤累及腹腔、肠系膜动脉也可产生慢性“肠绞痛”,但甚为罕见。

11 诊断检查

12 诊断:

1.主要根据临床症状 起病急,腹绞痛多在餐后发生,发作程度和持续时间与进食量有关的突出表现。

2.结合血管造影,可确诊。

13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

14 其他辅助检查

1.腹部X线平片和钡餐造影、内镜检查、腹部超声检查与CT检查等对本病有特殊的诊断意义。

2.动脉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一项重要的检查,先进行腹主动脉造影,并应强调照侧位像以便观察位置向前的腹腔和肠系膜上动脉的出口处,后再分别进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下动脉选择性动脉造影,以观察腹内3根主要动脉的硬化与侧支循环的情况,一般有两支动脉受累而侧支循环建立不多则将产生症状,但应注意的是动脉造影有诱发急性闭塞的可能,造影前后应加以预防,纠正血浓缩,给予血管扩张药及1~2次常用剂量的抗凝剂等。

15 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穿孔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后,表现为上腹部剧痛并迅速遍及全腹、伴腹肌板样强直,全腹有压痛及反跳痛。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X 线显示膈下、腹腔内有游离气体。患者既往多有溃疡病史。

2.急性胰腺炎 常有暴饮暴食史,突发性上腹部疼痛,重者呈刀割样疼痛。伴持续性腹胀和呕吐。血、尿淀粉酶在早期增高。重症病人腹水中淀粉酶浓度明显增高。CT、B超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胰腺呈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有利于诊断。

3.胆绞痛 常有胆石症或胆囊炎史,疼痛多于右上腹,常伴有畏寒,发热与黄疸。B超、CT检查可确立诊断。

16 治疗方案

症状轻的病人可以试用非手术治疗,给予血管扩张药物,静脉滴注右旋糖酐40(低分子右旋糖酐),防止血液浓缩,采取少量多次进餐,从静脉补充部分营养等。如发现腹腔动脉或肠系膜动脉出口处有明显狭窄变化。病人一般情况较好时,应积极考虑手术治疗,因为手术不仅能解除肠绞痛,而且还可避免以致发生急性肠梗死。虽然现在尚不了解慢性肠血管闭塞病人发生急性肠梗死的比例,但多数学者仍赞成先进行血管重建术,因急性肠梗死的治疗效果不佳。

血管重建手术可分为3类:

1.血管内膜剥脱术。

2.将肠系膜血管狭窄段切除,然后将该动脉植入腹主动脉。

3.应用自体静脉或人造血管跨越狭窄行搭桥手术。叁类手术中以第叁类应用较多,手术操作较方便,效果亦较好,近年来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开展,减少了外科治疗的侵入性和操作复杂性,同时缩短了患者的恢复时间,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17 并发症

由于进食后出现弥漫性腹部绞痛,病人因此而改变食物的种类,减少进食量,甚至出现恐食症。久之,患者体重明显下降而消瘦。

18 预后及预防

19 预后

病死率在3%~30%,与治疗是否及时有关,手术有效率90%。

20 预防

治疗原发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引起的肠系膜动脉硬化等),预防肠系膜动脉的主干发生严重狭窄或闭塞而引发本病。

21 流行病学

本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并常伴有冠状动脉硬化,脑血管硬化,周围动脉闭塞疾病,主动脉瘤等。

22 特别提示

治疗原发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引起的肠系膜动脉硬化等),预防肠系膜动脉的主干发生严重狭窄或闭塞而引发本病。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