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脓耳

目录

1 拼音

màn nóng ěr

2 疾病科属

耳科

3 疾病概述

慢脓耳是指起病较缓,耳膜穿孔,耳内流脓为主要表现的耳病。相当于西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本病是一种最常见而有时可危及生命的疾病。

4 诊断要点

l、慢脓耳以长期或间歇性耳流脓为特点,并可有耳鸣或听力下降等症状。

2、检查可见鼓膜呈中央性穿孔或边缘性穿孔,鼓室内或有肉芽或息肉,或有豆腐渣样分泌物,或流恶臭脓液。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或混合性耳聋。

3、X光拍片,有骨质破坏者,显示有边缘整齐之胆脂瘤破坏空洞。

5 辨证分析

慢脓耳多因急脓耳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引流不良,反复感染而致。多属虚证或虚中挟实。因脾虚湿困,上犯耳窍,或肾元亏损,邪毒滞留而致。因素体虚弱,或久病耗伤正气,脾胃受伤,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浊阴不降,上犯耳窍,湿为阴邪,重浊粘滞,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流脓量多而清稀,无臭味。脾虚清气不升,耳窍失养,故耳膜穿孔难以修复,听力下降明显。若肾元亏虚,骨质松脆,邪毒侵蚀,腐败成脓,脓质污秽而味臭;肾亏耳窍失养,故耳聋症状明显。由于脓耳引起骨质病变,骨质松脆,邪毒有可乘之机,容易侵入脑而发生危重病变。总的治疗原则,脾盛者宜健脾渗湿,补托排脓;肾虚者宜补肾培元,去湿化浊。本病因耳流脓日久,常表现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病情比较复杂,临床宜详细辨治。

6 辨证论治

脾虚湿困,上泛耳窍

证见

耳内流脓缠绵日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流脓量多,无臭味,耳膜多呈中央性穿孔,听力减退。全身症状或见头晕头重,倦怠乏力,纳少腹胀,大便时搪。舌质淡,苔白润,脉缓细弱等。

治法

健脾渗湿,补托排脓。

方药

l、主方:托里消毒散(吴谦《医宗金鉴》)加减处方:黄芪15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白芍15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金银花12克,白芷10克,皂角刺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湿热较盛,脓黄稠者,选加车前子10克,地肤子1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鱼腥草15克。

2、中成药(1)补中益气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5一10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2)陈夏六君子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肾元亏虚,邪毒停聚

证见

耳内流脓,日久不愈,时流时止,反复发作。流脓量少,稠而秽臭,成块状或豆腐渣样,鼓膜穿孔多在松弛部或边缘部。X线拍片可示骨质破坏。全身或见头晕眼花,腰膝酸软,失眠梦多,脉细弱等症状。

治法

补肾培元,去湿化浊。若兼肾阴虚者,宜兼滋阴降火;若偏肾阳虚者,则兼温壮肾阳。

方药

l、主方(1)肾阴虚者用知柏八味丸(吴谦《医宗金鉴》)加味处方:熟地黄15克,淮山药15克,茯苓15克,夏枯草15克,鱼腥草15克,桔梗10克,山萸肉12克,泽泻15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水煎服。(2)偏肾阳虚者用附桂八味丸(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处方:附子10克,肉桂6克(焗服),熟地黄15克,淮山药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牡丹皮12克。山萸肉12克。水煎服。若脓液污秽有臭味者,可选加桃仁10克,红花10克,穿山甲15克,鱼腥草15克。

2、中成药(1)知柏地黄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2)杞菊地黄丸,口服,大蜜丸每次 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3次。外治法l、清除脓液

2、滴耳无论何种证型的脓耳,均应尽量将脓液清除干净。方法是用3%双氧水或稀白醋液清洁外耳道。可选用黄连滴耳液、鱼腥草液、复方新霉素滴耳液、0.中耳腔有息肉、肉芽组织,妨碍引流者,可用鸦胆25%氯霉素眼水滴耳,或用胡桃肉捣油,加冰片少许滴耳。

3、消除息肉

4、吹耳子油或10%硝酸银溶液等烧灼;或用耳息肉钳将其摘除。可选用烂耳散、红棉散或双料喉风散吹耳,每天吹药 l一3次,每次少许吹入。吹药前,必须清洗外耳道,清除脓液及旧药,以利于药末直达患处,免除药物堆积,妨碍脓液引流。吹药时要使药末撒布均匀,以薄薄一层为度。其他疗法l、饮食疗法(1)北芪杞子炖乳鸽:北黄芪30克,枸杞子30克,乳鸽1只(去毛和内脏),放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饮汤吃鸽肉。(2)田鸡焗饭:田鸡数只,去皮和内脏,切开,加花生油和食盐适量拌匀。大米适量煮成软饭,待饭滚时将田鸡放入,焗熟后服食。

2、预防调护(1)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积极防治伤风感冒及各种鼻腔、鼻窦炎症。(2)注意吹耳及滴耳的正确方法,使其取得最佳效果。(3)饮食上要少食蛋类、豆类制品及其他引发疾病的食物。有些病人对此类食物特别敏感,每逢进食则引起脓液增多,应避免进食。(4)注意不要在污水中游泳、跳水,避免污水进入耳内。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