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荆子

目录

1 拼音

màn jīng zǐ

2 英文参考

fructus viticis[朗道汉英字典]

shrub chastetree fruit[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viticis,fructu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VITICIS FRUCTUS[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Fructus Viticis(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hrub chastetree frui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蔓荆子

蔓荆子为中药名,出《本草经集注》。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 var. simplicifolia Cham. 或蔓荆Vitex trifolia L. 的干燥成熟果实[1]。呈球形,直径4~6mm。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有纵向浅沟4条,顶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萼长为果实的1/3~2/3,5齿裂,其中2裂较深,密被茸毛。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横切面可见4室,每室有种子1枚。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炒蔓荆子黑色,无宿萼及短果梗[2]

蔓荆子味辛、苦,性微寒[2]。归膀胱、肝、胃经[2]。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的功能[2]。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肿痛,多泪,视物昏暗,目暗不明,头晕目眩,湿痹拘挛等。蔓荆子生品常用于治疗头痛、鼻塞、风热犯目、赤肿疼痛[2]。炒蔓荆子辛散之性缓和,长于升清阳之气,祛风止痛[2]。用于耳目失聪,风湿痹痛,偏正头痛[2]

4 拉丁名

Fructus Vitic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shrub chastetree frui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别名

荆条子、京子、白布荆。

7 蔓荆子的处方用名

蔓荆子、炒蔓荆子[2]

8 来源

蔓荆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 var. simplicifolia Cham. 或蔓荆Vitex trifolia L. 的干燥成熟果实[2][2]

蔓荆子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 var. simplicifolia cham.或蔓荆V. trifolia L.的果实[3]

9 原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高约3m。幼枝四方形,密被细绒毛;老枝圆形,无毛。叶对生,倒卵形,长2~5cm,宽1~3cm,先端圆形,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圆锥花序顶生;萼钟形,5齿裂,外面密生白色短柔毛;花冠淡紫色,先端5裂,二唇形;雄蕊4;子房4室,密生腺点,柱头2裂。核果球形,熟后黑色。花期7月,果期9月。

10 产地

蔓荆子主产山东、浙江、江西、福建等地[3]

单叶蔓荆生于海边、河湖沙滩上。主产山东、江西、浙江、福建。

11 采收与初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3]

12 生药性状

蔓荆子呈球形,直径4~6mm。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有纵向浅沟4条,顶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萼长为果实的1/3~2/3,5齿裂,其中2裂较深,密被茸毛。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横切面可见4室,每室有种子1枚。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

13 蔓荆子的炮制

南北朝刘宋时期名蔓荆实,其炮制为“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时后蒸,从巳至未,出,干用”(《雷公炮炙论》)[3]

宋代增加了炒熟、单蒸、酒煮等炮制方法(《太平圣惠方》)[3]

元代增加了炒黑(《丹溪心法》)[3]

明代有酒炒(《医宗粹言》)[3]

清代基本同前朝方法[3]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等[3]

13.1 蔓荆子的炮制方法

13.1.1 蔓荆子

取原药材,去净杂质,筛去灰屑[3]。用时捣碎[3]

13.1.2 炒蔓荆子

取净蔓荆子,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取出,搓去蒂下白膜(宿存萼)及枝梗,筛净[3]。用时捣碎[3]

13.2 成品性状

蔓荆子呈球形,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有纵向浅沟4条,顶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3]。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3]

炒蔓荆子黑色,无宿萼及短果梗[3]

13.3 炮制作用

生品常用于治疗头痛、鼻塞,如香芷汤(《校注医醇賸义》);治疗风热犯目、赤肿疼痛的洗肝明目散(《万病回春》)[3]

炒后辛散之性缓和,长于升清阳之气,祛风止痛[3]。用于耳目失聪,风湿痹痛,偏正头痛[3]。如芎菊上清丸(《中国药典》)[3]

13.4 炮制研究

蔓荆子含挥发油、微量生物碱、蔓荆子黄酮苷、维生素A及γ-氨基丁酸等,这些成分遇高温可被破坏[3]

1.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以水溶性浸出物为指标,对蔓荆子生品及生碎品、炒黄品及炒黄碎品分别进行比较,结果生品为6.72%,炒品为7.29%,生碎品为10.71%,炒碎品为12.23%,认为蔓荆子炒黄捣碎品确能提高煎出效果[3]。蔓荆子生品及各炮制品挥发油含量是:生品>微炒品>炒焦品>炒炭品[3]。挥发油薄层层析图谱显示,生品及各炮制品基本相似,但各样品斑点的颜色和大小各不相同,炒炭品出现了其他样品未有的紫红色斑点[3]。测定了山东地区蔓荆子不同炮制品的浸出物和挥发油含量,结果醇浸出物在6.66%~11.27%之间,挥发油在0.37%~0.55%之间,炮制后呈降低趋势[3]。比较了不同炮制品的总黄酮含量,以10%酒拌后打碎品含量最高,为0.406%[3]

2.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各炮制品均能显著提高痛阈,但是生品明显地强于炒制品,醇提取物明显地强于水提取物[3]。另有报道,镇痛作用以酒拌品和生品作用最强[3]

3.工艺研究  根据蔓荆子有关炮制文献记载,结合实践经验,有人提出了改进的炮制工艺[3]。即取净蔓荆子,加10%黄酒(或5%的白酒)拌润,待酒被吸尽后,取出摊开曝干或微火炒后再摊晾至于[3]。用前捣碎[3]

13.5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十燥处[3]

14 性味归经

蔓荆子味辛、苦,性微寒;归膀胱、肝、胃经[3]

蔓荆子味辛、苦,性凉;入肝、胃、膀胱经[3]

15 蔓荆子的功能主治

蔓荆子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的功能[3]

蔓荆子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肿痛,视物昏暗,湿痹拘挛[3]

蔓荆子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的功效,治风热感冒,偏、正头痛,齿龈肿痛目赤肿痛,夜盲,肌肉神经痛[3]

蔓荆子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蔓荆子生品常用于治疗头痛、鼻塞,如香芷汤(《校注医醇賸义》);治疗风热犯目、赤肿疼痛的洗肝明目散(《万病回春》)[3]

炒蔓荆子辛散之性缓和,长于升清阳之气,祛风止痛[3]。用于耳目失聪,风湿痹痛,偏正头痛[3]。如芎菊上清丸(《中国药典》)[3]

蔓荆子为眼科常用祛风清热药,具有祛风止泪,清利头目的功效,用于风热上扰或肝经风热所致的迎风热泪多泪,目赤肿痛,或兼有头昏头痛及偏头痛等。蔓荆子质轻浮,能疏风利窍,常与菊花、蒺藜等同用,如蒺藜散。

16 蔓荆子的用法用量

煎服,6~9g[3]

17 蔓荆子的化学成分

蔓荆子含莰烯、蒎烯、蔓荆子黄素(vitexicarpin)、γ-氨基丁酸等。

单叶蔓荆子含挥发油,其中主成分为莰烯和蒎烯;还含单叶蔓荆呋喃(Rotundifuran)、前单叶蔓荆呋喃(Prerotundifuran)、牡荆子黄酮(Vitexicarpin)和微量生物碱等[3]

蔓荆子含少量蔓荆子碱(Vitricin)[3]。尚含脂肪油、石蜡、γ-生育酚、β-谷甾醇和对羟基苯甲酸等[3]

蔓荆子可抗菌、抗病毒、降血压、抗凝、祛痰平喘,抑制豚鼠离体回肠收缩[3]

蔓荆子的成分对酪氨酸酶有抑制作用[3]

蔓荆子甲醇提取物有镇痛、消炎作用[3]

18 蔓荆子的药典标准

18.1 品名

蔓荆子

Manjingzi

VITICIS FRUCTUS

18.2 来源

本品为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L.var, simplicifolia Cham.或蔓荆Vitex tr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18.3 性状

本品呈球形,直径4~6mm。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状茸毛,有纵向浅沟4条,顶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萼长为果实的1/3~2/3,5齿裂,其中2裂较深,密被茸毛。体轻,质坚韧,不易破碎。横切面可见4室,每室有种子1枚。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

18.4 鉴别

(1)本品粉末灰褐色。花萼表皮细胞类圆形,壁多弯曲;非腺毛 2~3细胞,顶端细胞基部稍粗,有疣突。外果皮细胞多角形,有角质纹理和毛茸脱落后的痕迹,并有腺毛与非腺毛:腺毛分头部单细胞、柄1~2细胞及头部2~6细胞、柄单细胞两种;非腺毛2~4细胞,长14~68μm,多弯曲,有壁疣。中果皮细胞长圆形或类圆形,壁微木化,纹孔明显。油管多破碎,含分泌物,周围细胞有淡黄色油滴。内果皮石细胞椭圆形或近方形,直径10~35μm。种皮细胞圆形或类圆形,直径42~73μm,壁有网状纹理,木化。

(2)取本品5g,加石油醚(60~90℃)50ml,加热回流2小时,滤过,弃去石油醚液,药渣挥干,加丙酮80ml,加热回流1.5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蔓荆子黄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用1%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甲醇(3:2: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三氯化铝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8.5 检查

18.5.1 杂质

不得过2%(附录IX A)。

18.5.2 水分

不得过14.0%(附录IX H第二法)。

18.5.3 总灰分

不得过7.0%(附录IX K)。

18.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甲醇作溶剂,不得少于8.0%。

18.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D)测定

18.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4%磷酸溶液(60:4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8nm。理论板数按蔓荆子黄素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18.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蔓荆子黄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30μg的溶液,即得。

18.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8.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蔓荆子黄素(C19H18O8)不得少于0.030%。

18.8 饮片

18.8.1 炮制

18.8.1.1 蔓荆子

除去杂质。

18.8.1.1.1 性状、鉴别、检查

(水分、总灰分)同药材。

18.8.1.1.2 含量测定

同药材。

18.8.1.2 炒蔓荆子

取净蔓荆子,照清炒法(附录Ⅱ D)微炒。用时捣碎。

本品形如蔓荆子,表面黑色或黑褐色,基部有的可见残留宿萼和短果梗。气特异而芳香,味淡、微辛。

18.8.1.2.1 鉴别

(2)同药材。

同药材。

18.8.2 性味与归经

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

18.8.3 功能与主治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

18.8.4 用法与用量

5~10g。

18.8.5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18.9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龚千锋主编.中药炮制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09-110.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8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