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麻黄根粉 (最后修订于2009/12/5 1:12:40)[共135字]
摘要:处方麻黄根3两,石硫黄3两,米粉5合。制法上药治下筛。功能主治肾劳热,阴囊生疮。用法用量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疮上,粉湿更搭之。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囊生湿疮,皆不洁污渍之故。故用麻黄根祛风逐湿,硫黄涤垢散邪,《本经》治妇人阴蚀与之同类,米粉益胃以助生肌。摘录《千金》卷十九......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肾脏方肾劳第三]麻黄根粉
治肾劳热,阴囊生疮方。麻黄根石硫黄(各三两)米粉(五合)上三味治下筛,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疮上,粉湿更搭之。治肾劳热妄怒,腰脊不可俯仰,屈伸煮散方∶丹参牛膝葛根杜仲干地黄甘草猪苓(各二两半)茯苓远志子芩(各一两十八铢)五加皮石膏(各三两)羚羊角生姜橘皮(各一两)淡竹茹(鸡子大)上十六味治下筛为粗散,以水三升,煮两方寸匕,绵裹之时时动,取八合为一服,日二治虚劳,阴阳失度,伤筋损脉,嘘吸短气,漏溢泻下,
- 《外台秘要》:[卷第十六]肾劳热方二首
千金疗肾劳热。阴囊生疮。麻黄根粉方。麻黄根(三两)石硫黄(三两研)米粉(五合)上三味捣下筛合研。安絮如常用粉法折疮上。粉湿更折之。(删繁肘后同出第十九卷中)删繁疗劳热。四肢肿急少腹满痛。颜色黑黄。关格不通。鳖甲汤方。鳖甲炙麻黄去节升麻前胡羚羊角(屑各三两)桑根白皮(五两)薤白(切一升)香豉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为三服。忌苋菜。(出第八卷中)《外台秘要》唐·天宝十一年王焘公元752年
- 《普济方》:[卷三百一下部疮门]总论
无足。后必自痛。或两腋汗脚柄心常湿汗。无所奈何。此药主之。予亲得之此症。受苦数十年。得此方随用二三日。如法枯白矾(四两)黄丹(炒二两)牡蛎粉(二两)上为细末。遇夜睡。手捏药于痒处痛擦之。亦有顿擦方麻黄根粉治肾劳热。阴囊生疮。麻黄根石硫黄(各二两)米粉(五合)上制下筛。如常用粉法搽疮上。粉湿更搽之。胡连散治阴生疮肿痛胡粉(三钱)黄连末(一钱)五倍子末(一钱)上药都和研为散。先以甘豆汤净洗。拭令干天雄
-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九(肾脏)112方
5栀子汤方:栀子人、芍药、通草、石韦(各三两)、石膏(五两)、滑石(八两)、子苓(四两)、生地黄、榆白皮、淡竹叶(切各一升)。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6治肾劳热,阴囊生疮麻黄根粉方:麻黄根、石硫黄(各三两)、米粉(五合)。右三味治下筛,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疮上,粉湿更搭之。7治肾劳热妄怒腰脊不可俛仰屈伸煮散方:丹参、牛膝、葛根、杜仲、干地黄、甘草、猪苓(各二两半)、茯苓、远志
- 麻黄根碱A
[中文名称]麻黄根碱A[英文名称]EphedradineA[别 名][化学名称]EphedradineA[分子式][分子量][物理性质][成分分类][药理作用]降血压[毒 性][不良反应][用 途][成分来源][1]麻黄科麻黄属植物根作者:自动采集
- 麻黄根碱B
[中文名称]麻黄根碱B[英文名称]EphedradineB[别 名][化学名称]4H-1,16-Etheno-5,15-(propaniminoethano)furo[3,4-1][1,5,10]triazacycleohexadecine-4,21-dione,3,3a,6,7,8,9,10,11,12,13,14,15-dodecahydro-3(4-hydroxy-3-methoxyph
- 麻黄根
中药名称麻黄根拼音名Mahuanggen英文名RADIXEPHEDRAE来源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f或中麻黄EphedraintermediaSchrenketC.A.Mey.的干燥根及根茎。 秋末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泥沙,干燥。性状本品呈圆形柱形,略弯曲,长8~25cm,直径0.5~1.5cm。 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 外皮粗糙,易成片
-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十九产后虚汗不止方论第六]麻黄根散
治产后虚汗不止。麻黄根散。当归黄麻黄根牡蛎(为粉)人参粉草(各等分)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又方当归黄(各一两)麻黄根(二两)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妇人大全良方》南宋·嘉熙元年陈自明公元1237年
- 《炮炙全书》:[卷第一草之属]麻黄根节
甘,平。水洗,锉用。《炮炙全书》
- 《女科秘旨》:[卷七产后虚汗不止]麻黄根汤
人参当归(各二钱)黄(一钱五分)白术麻黄根牡蛎(各一钱)桂枝炙甘草(各五分)浮小麦(一撮)如虚脱汗多。手足冷。加熟附子(一片)姜枣(四分)渴加麦冬。五味子(各六分)肥白人产后多汗。加竹沥。姜汁以清痰火。若恶风寒。加防风(五分)血块不痛。加熟地(三钱)暮服八味丸。(六味加五味子炙黄。)凡产后汗不止。由产亡阴血。而阳气偏盛故也。内经云。阳加于阴则发汗。因而遇风。变为螈者有之矣。其治尤难。是以产后多汗
-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四麻黄百零二]麻黄根
甘,平,无毒。止汗。盗汗,同牡蛎粉扑之。(验方第一。)诸虚自汗,同牡蛎、小麦、黄服。(第二。)产后虚汗,同当归、黄服。(第三。)阴囊湿疹,同硫黄、米粉,末敷之。(第四。)《本草易读》清汪讱庵公元1644-1911年
- 《轩岐救正论》:[卷之三药性微蕴]枇杷叶石斛草扁薏苡沙参芡实莲须灯心草木通浮小麦麻黄根
小便不通与溺数而短。及溺血溲血淋血或失气化之常。或病脾而九窍不通。仲景亦谓胃气行则小便宣通。而淋亦有因脾虚如太阴初作之气病中热胀而成者大抵病固多端。不外虚实寒热。溯其源而治之。斯中病情矣。如浮小麦麻黄根气味索然。果可以疗汗脱之重症乎。即有他药佐使。亦属赘庞耳。夫人阴阳相维。营卫营运。无失常度。血气得灌溉护卫之用汗为心之液。主于气阳密乃固。则气不外泄。卫气虚为自汗。阴气虚为盗汗。伤寒盗汗。责在胆热
- 中药入药部位新探索
中草药一般入药只是其植株的一个部位,或根或花或果等。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均可入药,往往会有不同的功效,如麻黄的地上部分与麻黄根、桂枝与肉桂、桑叶与桑根等。同一植株过去不作为入药的部位会不会与入药部位含有相同的成分。作者:
- 《仁术便览》:[卷三自汗]【扑汗法】
用牡蛎、麸皮、麻黄根、本、糯米、防风、白芷为末,扑之。《仁术便览》明张洁公元1368-1644年
- 《医碥》:[卷之七·诸方(下)诸方门目(下)]汗
黄(六钱)甘草(一钱)防风麻黄根桂枝(各五分)水煎服。《医碥》清何梦瑶公元1751年
- 《汤头歌诀》:[收涩之剂]柏子仁丸
人参术,麦麸牡蛎麻黄根。再加半夏五味子,阴虚盗汗枣丸吞。〔柏子仁(炒研去油)二两,人参、白术、牡蛎()、麻黄根、半夏、五味子各一两,麦麸五钱,枣肉丸,米饮下。心血虚则卧而汗即出,柏仁养心宁神,牡蛎、麦麸凉心收脱,五味敛汗,半夏燥湿,麻黄根专走肌表,引参、术以固卫气。〕《汤头歌诀》清汪昂公元1644-1911年
- 《奇效良方》:[卷之十]大病瘥后多虚汗。
龙骨牡蛎麻黄根上等分为末,以粉身《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十]治伤寒后虚羸,日夜汗出不止,心燥口干,咽喉不利。
黄雌鸡(一只,去肠肚,理如常法)肉苁蓉(一两,酒浸一宿,刮去皱皮,切)牡蛎(烧如粉)麻黄根(各二两)上先将鸡麻黄根,以水七大盏,煮取汁三大盏,去鸡麻黄根,后下肉苁蓉牡蛎,煎取一钱半,去滓分为三服,空心午前夜后临卧时服。《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汤头歌诀》:[收涩之剂]阳虚自汗牡蛎散
黄浮麦麻黄根。〔牡蛎(研)、黄、麻黄根各一钱,浮小麦百粒,煎。牡蛎、浮麦凉心止汗,黄、麻黄根走肌表而固卫。〕扑法芎牡蛎粉,(扑汗法∶白术、本、川芎各二钱半,糯米粉两半,为末,袋盛,周身补之。)或将龙骨牡蛎扪。(龙骨、牡蛎为末,合糯米粉等分,亦可扑法。)《汤头歌诀》清汪昂公元1644-1911年
- 产后汗出不止
。清·王实颖《新产证治》云:“产后汗出不止。由劳伤脾,惊伤心,怒伤肝,患此三者,不宜即加敛汗之药,但令神安则汗自止。且血块作痛,芪术未可遽加。凡产毕,先服生化汤两贴,以消块,继服调卫止汗汤(黄芪、麻黄根、当归、桂枝、炙草、枣)。若倦甚而濈濈然汗出,形色俱脱,乃亡阳汗脱也。难拘常法,从权以参芪调卫(人参、炙芪、麻黄根、当归、桂枝、防风)救急。待产母稍有精神,又减参芪以除块痛。若汗多而阴竭阳微,以致
- 类疟 第九
产后寒热往来,每日应期而发,其症似疟,而不可作疟治。夫气血虚而寒热更作,元气虚而外邪或侵,或严寒、或极热、或昼轻夜重、或日晡寒热,绝类疟症,治当滋荣益气,以退寒热。有汗宜急止,或加麻黄根之类;只头有汗而不及於足,乃孤阳绝阴之危症,当加地黄、当归之类;如阳明无恶寒,头痛无汗,且与生化汤,加羌活、防风、连须、葱白数根以散之。其柴胡清肝饮等方,常山、草果等药,俱不可用。 ◎滋荣养气扶正汤:治产后寒热
- 《女科秘旨》:[卷六产后类疟]滋荣益气扶正汤
人参熟地(各二钱)黄白术川芎麦冬麻黄根(各一钱)当归(三钱)陈皮(四分)炙甘草(五分)日间煎服。夜间兼服六味地黄丸。清汤下。(〔吴按〕麻黄根虽散中有收。又能止汗。究系猛药。不宜重用。以他药代之便妥。)产后寒热往来。头痛无汗。类疟。《女科秘旨》清轮印禅师公元1771──公元1711年
- 《医方集解》:[收涩之剂第十七]牡蛎散
治阳虚自汗。牡蛎(,研)黄麻黄根(一钱)浮小麦(百粒。)煎服。此手太阴、少阴药也。陈来章曰∶汗为心之液,心有火则汗不止,牡蛎、浮小麦之咸凉,去烦热而止汗;阳为阴之卫,阳气虚则卫不固,黄、麻黄根之甘温,走肌表而固卫。《医方集解》清汪昂公元1682年
- 气阴两虚型甲亢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如何?
,药用:黄芪30克,人参(太子参)5克,白术10克,生地20克,白芍15克,首乌30克,麦冬10克,柏子仁10克,桑椹20克,生牡蛎30克,夏枯草10克,瓜蒌仁12克,川芎10克,玄参30克,黄药子5~10克。便溏纳差者加山药30克,扁豆30克,砂仁10克;汗多者加浮小麦30克,麻黄根10克;指舌颤动明显者加生石决明30克、钩藤10克;眼球突出、视物不清者加青葙子10克,草决明30克。作者:不明
- 漫谈牡蛎散
名方剂均以牡蛎为君药,但因配伍的药物不同,其功用主治也迥异。本文所要介绍的是一首敛汗剂的代表方,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流传广泛,迄今应用不衰。本方的药物组成是:黄芪(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30克)。上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以上的用法是指煮散剂,若作汤剂煎服,则各药剂
- 肺气虚感冒有哪些常用中成药?
;砂仁、陈皮、枳壳疏畅气机,以防过于收敛而发生气塞;甘草补中调和诸药。全方补中有疏,宣中有敛,是治疗肺虚咳喘的有效成药。 (2)复芪止汗冲剂 方以黄芪益气固表为君药;党参、白术,补脾益肺为臣药;麻黄根、牡蛎、五味子收敛止汗为佐使药,全方具有益气固表敛汗的作用,于肺气虚多汗易感冒者尤佳。 (3)参苏丸 方中党参、大枣益气补脾以资化源;紫苏、葛根、生姜升散表邪;前胡、半夏、橘皮化痰祛湿;茯苓渗湿
- 类痉 第十三
产后汗多,即变痉者,项强而反,气息如绝,宜速服加减生化汤。 ◎加减生化汤:专治有汗变痉者。 川芎 麻黄根(各一钱) 当归(四钱) 桂枝(五分) 人参(一钱) 炙草(五分) 羌活(五分) 天麻(八分) 附子(一片) 羚羊角(八分) 如无汗类痉者中风,用川芎三钱,当归一两酒洗,枣仁、防风俱无份量。 {一本心引用生姜一片,枣一枚
- 类中风 第十二
芥穗 防风 羌活(各四分) 黄连(八分,姜汁炒) 有痰,加竹沥、姜汁、半夏;渴加麦冬、葛根;有食,加山楂、砂仁以消肉食,神曲、麦芽以消饭食;大便闭,加肉从蓉一钱半;汗多,加麻黄根一钱;惊悸,加枣仁一钱。 ◎天麻丸:治产后中风恍惚语涩四肢不利。 天麻(一钱) 防风(一钱) 川芎(七分) 羌活(七分) 人参 远志 柏子仁
- 收涩
收涩 治疗学名词。又名固涩。治疗精气耗散、滑脱不收的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散者收之。”适用于自汗盗汗、久嗽虚喘、久痢久泻、梦遗滑精、小便失禁、崩中漏下、久带清稀等症。常用收涩药有麻黄根、浮小麦、乌梅、罂粟壳、金樱子、芡实、益智仁、桑螵蛸、乌贼骨等。常用收涩法有敛汗固表、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带、固肾涩精等。详各条。作者:
- 王道坤汗证治验
舌尖略红,苔薄白,脉细数。予以当归六黄汤合牡蛎散加味。 组方:当归15克,生黄芪15克,黄芩12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生熟地(各)30克,防风10克,煅牡蛎(先下)30克,浮小麦100克,麻黄根12克,柴胡12克,桂枝12克,白芍15克,姜枣引。7剂,水煎服,日1剂。 2011年11月30日二诊:患者诉药后白天汗出大减,唯餐后汗出仍多,汗出畏寒之症亦减,心慌心悸之症几除,盗汗亦减少,食
- 沓风(附漏风)
开方病者,诊之,其脉法奇,《咳》言曰:藏气相反者死,切之,得肾反肺。(琇按:涩而短也。)法曰三岁死也。(《史记》)江少微治黄三辅,年逾四旬,醉饮青楼,夜卧当风,患头痛发热,自汗盗汗,饮食不进,医治十余月,罔效。诊得六脉浮洪,重按豁然,饮酒当风,名曰漏风,投以白术、泽泻,酒煎,而热退,汗仍不止,心口如水,此思虑所致,与归脾汤加麻黄根、桂枝,十数服而愈。头痛不已,用白萝卜汁吹入鼻中,立止。作者:江瓘
- 盗汗 第十五
,非汗自至之比。《杂症论》云:「自汗阳亏,盗汗阴虚。」然当归六黄汤又非产后盗汗方也,惟兼气血而调治之,乃为得耳。 ◎止汗散:治产后盗汗。 人参(二钱) 当归(二钱) 熟地(一钱半) 麻黄根(五分) 黄连(五分,酒炒) 浮小麦(一大撮) 枣(一枚) ◎又方: 牡蛎(〔火段〕细末,五分)小麦面(炒黄,研末) {一本牡蛎、小麦炒黄,各五分,空心调服。}作者:傅青主
- 气短似喘 第五
白术(一钱) 当归(四钱) 人参(三钱) 陈皮(四分) 炙草(四分) 熟地(二钱) 川芎(二钱) 黑姜(四分) 如手足冷,加熟附子一钱;汗多,加麻黄根一钱,浮麦一小撮;渴,加麦冬一钱,五味子十粒;大便不通,加肉从蓉一钱,麻仁一撮;伤面饭,加炒神曲一钱,炒麦芽一钱;伤肉食,加山楂、砂仁各五分。 按:麦芽有回乳之害,用者慎之! {黄耆、白术一作
- 汗出有自盗之名
自汗者,时常无故濈濈①汗出,动则更甚,属于阳虚。盗汗者,寐②中汗出,醒后汗止,属于阴虚。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自汗用补中益气汤加麻黄根、浮小麦。虚甚者加熟附子一二片。方中升麻、柴胡俱用蜜水炒,以制其升发之性。然非升麻、柴胡不能领参芪至于肌表,故用之耳。盗汗用当归六黄汤。①濈:ji1(音吉)。濈濈:汗出和缓的样子。②寐:mei4(音妹)。寐中:睡眠当中。当归六黄汤盗汗六黄汤,当归二地黄,
- 产后盗汗
产后盗汗 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多因产时气血暴虚,血虚阴亏所致。症见产后睡中汗出,醒来即止。傅青主认为“盗汗非汗自至之比。杂证论云:自汗阳亏,盗汗阴虚,然当归六黄汤又非产后盗汗方也。惟兼气血而调治之乃为得耳。”故治当调补气血,兼以敛汗,方用止汗散(《傅青主女科》:“人参、当归、熟地、麻黄根、黄连、浮小麦、大枣)。”作者:
- 口渴兼小便不利第十六
苓散以通之,皆失治也。必因其劳损而温之益之,因其留滞而濡之行之,则庶几矣。 ◎生津止渴益水饮 人参 麦冬 当归 生地(各三钱) 黄耆(一钱) 葛根(一钱) 升麻 炙草(各四分) 茯苓(八分) 五味子(十五粒) 汗多,加麻黄根一钱,浮小麦一大撮;大便燥,加肉从蓉一钱分;渴甚,加生脉散,不可疑而不用。作者:傅青主
-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四产科兼妇人杂病科]产后
治产后虚汗不止。当归黄麻黄根牡蛎(为粉)人参粉草(各等分)小麦(二合)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煎,温服,不拘时候。《世医得效方》天历元年危亦林公元1328年-1337年
- 《女科秘旨》:[卷七产后类痉]加减生化汤
川芎麻黄根(各一钱)当归(四钱)桂枝防风甘草羌活(各五分)人参(二钱)附子(一片)羚羊角天麻(各八分)产后中风。无汗类痉。《女科秘旨》清轮印禅师公元1771──公元1711年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八治杂病]牡蛎散
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黄(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上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刊于宋·元丰年间太平惠民和剂局所公元1078年-1085年
- 《太平圣惠方》:[卷第二十九]治虚劳盗汗诸方
(一两锉)白术(一两)白茯苓(一两)人参(一两去芦头)麦门冬(一两半去心焙)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治虚劳盗汗。口干心烦。不欲饮食。四肢少力。宜服麻黄根散方。麻黄根(一两)牡蛎粉(一两)黄(二两锉)人参(一两去芦头)枸杞子(一两)麦门冬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治虚劳盗汗。牡蛎散方。牡蛎粉(一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二痨瘵门(附论)]痨瘵通治方
治一切虚劳传尸,骨蒸盗汗。牡蛎(,研粉,三合)麻黄根(为末,三两)白米粉(三合)蒺藜(炒,去刺为末,上同研匀,以生绢袋盛,夜卧汗出以粉身,时时用之。《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太平圣惠方》:[卷第二诸疾通用药]止汗
麻黄根(微寒)术(温)半夏(生微寒熟温)牡蛎(平微寒)杜仲(平温)枳实(寒微寒)松萝(平)《太平圣惠方》宋·淳化三年王怀隐、陈昭遇等公元992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二痨瘵门(附论)]补肾汤
治虚劳盗汗。牡蛎粉麻黄根败蒲扇灰杜仲(去粗皮,炙,各一两)白茯苓(去皮)黄(各二两上咀,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四十四自汗盗汗门附论]自汗盗汗通治方
治盗汗,日久不止。椒目麻黄根(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用无灰热酒调,食后服。《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女科秘要》:[卷六血虚极产毕即汗]调卫止汗汤
黄麻黄根(各一钱)当归(二钱)炙草(五分)防风(三分)人参(一钱五分)虚甚加减桂枝勿用。如汗多而渴。当回液生脉。加麦冬(一钱)五味子(十粒)汗多小便不通。津液不足。毋用利水药。有痰毋用半夏。生姜。只可用橘红(四分)《女科秘要》
- 《女科秘要》:[卷六产后气短汗喘痰嗽声重]加参生化汤
川芎当归人参(各三钱)桃仁(十粒)枣仁(炒一钱)浮麦(一撮)麻黄根(五分)煎胎后气短。痰嗽。声重。汗出。《女科秘要》
-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二儿科盗汗自汗]扑汗方
牡蛎麻黄根(各一两)赤石脂糯米粉龙骨各五钱)为轻细末,绵包药,扑于身上。《冯氏锦囊秘录》清代冯楚瞻公元1644-1911年
- 《女科秘旨》:[卷七产后口渴或兼小便不利]生津止渴益水散
人参麦冬生地当归(各三钱)五味(十粒)黄(一钱五分)茯苓(八分)甘草升麻(各四分)葛根(一钱)汗多加浮麦。麻黄根。枣仁(各一钱)如渴甚加生脉散代茶。不《女科秘旨》清轮印禅师公元1771──公元1711年
- 《女科秘旨》:[卷七产后盗汗]止汗散
人参(二钱)当归(三钱)熟地(一钱五分)麻黄根黄连(酒炒各五分)浮小麦(一大撮)牡蛎(研五分)小麦面(炒黄研)《女科秘旨》清轮印禅师公元1771──公元1711年
- 《奇效良方》:[卷之四十四自汗盗汗门附论]自汗盗汗通治方
麻黄根牡蛎粉败扇灰栝蒌(以上各三两)白术(二两)米粉(三升)上为末,和粉搅匀,以生绢袋盛,用粉身体,日三两度,忌桃李雀肉,仍灸大椎五六百炷,日灸二七五七,任意灸亦得,汗即渐止。《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医方论》:[卷四收涩之剂]牡蛎散
牡蛎(研)黄麻黄根一钱浮小麦百粒煎服。固表清烦,即以止汗,此法是也。《医方论》清费伯雄公元1865年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