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马喉痹风 (最后修订于2015/9/28 20:28:40)[共62字]
摘要:马喉痹风为病名,即喉痹。《本草纲目》马鞭草附方:“马喉痹风,躁肿连颊,吐血数者。马鞭草一握,勿见风,截去两头,捣汁饮之良。”......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马鞭草
者∶马鞭草(根苗)五斤(锉细)。水五斗,煎至一斗,去滓,熬成膏。每服半匙,食前温酒化下,日二服。(《圣惠方》)酒积下血∶马鞭草(灰)四钱,白芷(灰)一钱,蒸饼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十玄方》)金方》)马喉痹风,深肿连颊,吐气数者∶马鞭草一握,勿见风,截去两头,捣汁饮之,良。(《千金方》)乳痈肿痛∶马鞭草一握,酒一碗,生姜一块,擂汁服,渣敷之。(《卫生易简方》)白癞风疮∶马鞭草为末,每服一钱,食前荆芥、
- 马喉痹
马喉痹 病名。系指喉间肿痛色红,痰涎壅盛,气促烦热如马喘之状,饮食障碍的病证。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此病多因痰毒邪火熏蒸肺系,结于咽喉所致。治宜泻火祛痰。方用清气化痰丸等方加减。作者:
- 马喉痹
马喉痹 病名。系指喉间肿痛色红,痰涎壅盛,气促烦热如马喘之状,饮食障碍的病证。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此病多因痰毒邪火熏蒸肺系,结于咽喉所致。治宜泻火祛痰。方用清气化痰丸等方加减。作者:
-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咽喉心胸病诸候(凡十一论)]二、马喉痹候
马喉痹者,谓热毒之气结于喉间,肿连颊而微壮热,烦满而数吐气,呼之为马喉痹。《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 《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五]治马喉痹诸方
夫马喉痹者。谓热毒之气。结于喉间。肿连颊骨。微壮热。烦满而数吐气。呼之为马喉痹也治马喉痹。颊面肿满。宜服犀角散方。犀角屑(半两)射干(三分)桔梗(三分去芦头)马蔺根(三分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川升麻(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竹叶七片。煎至六分。去滓。入马牙硝一钱。搅令匀。细细含咽。治马喉痹。颊肿咽痛。龙脑散方。白龙脑(细研)牛黄(细研)犀角屑羚羊角屑马牙硝(细研)玄参
- 《喉科指掌》:[卷之四喉痹门第三]走马喉痹
\r走马喉痹\p05-c14a28.bmp\r此系急症。肝脾火闭不通,而为痹。或发寒热,脉洪大者生,沉细者死。用六味汤加∶葛根(二钱)柴胡(一钱)细辛(五分漱之)再加∶角刺(二钱)归尾(二钱)赤芍(二钱)河车(二钱)生大黄(五钱),痰多加浮石(三钱)制半夏(二钱)身热背寒加羌活(一钱)苏叶(一钱)即针∶少商、商阳、关冲(两手六穴),血多为妙。《喉科指掌》清张宗良公元1757年
- 《古方汇精》:[卷二喉口类]走马喉痹方(十四)
用土牛膝根。捣汁漱之。(对节方梗绿叶有纹者是)或用牵牛鼻绳烧灰吹之。《古方汇精》清爱虚老人公元1644-1911年
-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十二咽喉门]马喉痹
论曰,马喉痹之状,势如奔马,喉间痹痛,肿连颊骨,壮热烦满,数数吐气者是也,此盖脾肺不利,热毒攻冲,发于咽喉所致。治热冲喉间,连颊肿,数出气烦满。生犀丸方犀角(镑)枳实(去瓤麸炒)射干海藻(洗去咸焙)升麻(各一两)白附子(炮半两)百合胡黄连蒺藜子(炒各三分)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三分)上一十味,捣罗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绵裹咽津,不计时。治咽喉肿痛,连舌颊牙根赤肿,心烦,咽干多渴,眠睡不
- 《医心方》:[卷第五]治马喉痹方第七十一
《病源论》云∶马喉痹者,谓热毒之气结于喉间,肿连颊而微壮热,烦满而数吐气,呼之为《千金方》曰∶喉痹深肿连颊,吐气数者,名马喉痹。治之方∶马衔一具,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三服。又方∶马鞭草根一握,勿中风,截去两头,捣取汁服。《龙门方》治马痹方∶取马蔺草根,净洗,烧作灰一匙,烧枣枝取沥汁,和灰搅饮立瘥。《医心方》北宋日本、丹波康赖公元984年
- 《惠直堂经验方》:[卷二咽喉门]走马喉痹方
巴豆(去皮)绵纸微裹。左肿塞左鼻孔中。右肿塞右鼻孔中立透。如左右俱肿。用二枚塞左右《惠直堂经验方》清·公元1644-1911年陶承熹
- 嗌疽
嗌疽 病名。系指咽喉生疽之病证。《罗氏会约医镜》卷七:“有嗌疽,俗名走马喉痹。”为喉痹的一种。详见走马喉痹条。作者:
- 砭法
砭法 用砭石刺割或按压体表的方法。出马王堆汉墓帛书《脉法》。《片玉心书·丹毒门》:“砭针法:用磁瓦片打成尖锋,以筷子夹定扎住连刺,令出恶血。”《儒门事亲》:“走马喉痹……无如砭针出血,血出则病已。”作者:
- 张子和异位用药治疗五官疾病浅探
末,用少许嗅鼻。③由耳治牙:如治牙痛用地龙、玄胡、荜茇研末,入绵子囊中塞耳。④由鼻治牙:如治牙痛一方用大黄末嗅鼻;另一方用好红豆、花碱研末,随牙痛处,左右鼻内嗅之,均为经鼻投药。⑤由鼻治喉:如治走马喉痹方,用巴豆去皮,纳入鼻中。⑥由口治耳:如治耳聋方为“口噙甘草一枚,耳中塞二块(绵裹)”。异位用药机理笔者认为异位用药法既蕴含了前人的临床经验,也显示了张氏用药特色。但其机理至今尚未能确定。因为五官
- 《脉症治方》:[卷之一风门]中风(附瘫痪疠风惊风)
脉脉诀云∶浮为中风。又云∶阳浮而滑。阴濡而弱者。为中风。寸浮而滑者为痰。微而弱者为虚。缓而涩者为血虚。微而迟或沉者为气虚。浮大为风。浮数为热。浮迟为寒。浮缓而涩为皮肤不仁。浮滑散大为瘫痪。浮弦急数为惊风发搐。大抵六经之脉。亦与伤寒同。但少瘥耳。症内经曰∶风之伤人也。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偏枯。(半身不遂是也)或为疠风。或为惊搐。皆风之所为也。抑考风有中腑中脏中血脉之异。中腑者。面如五色。恶风恶
- 以党建考核为契机抓党风促院风带行风
【摘要】加强党风、院风和行风建设是医疗机构管理永恒的主题。在这一管理主题中,如何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一直是党务工作者们思考研究的问题。2007年,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我院在迎接江苏省委教育工委高校党建考核的过程中,以党建考核为契机,根据党建考核的目标要求,以考促建、以考促改,从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诚信文明、温馨和谐的医院文化氛围,构建和谐互信的
- 荨麻疹风疹方(原名疏风消疹汤)
方药:麻黄4克,连翘12克,大黄4克,蝉衣9克,赤芍10克,威灵仙9克,蛇蜕5克,甘草4克。水煎分2次服。主治:荨麻疹、风疹。指征:身发红点、瘙痒,有风热现象者宜,有寒热亦可,但需加柴胡6克。如身发痒,但不见疹点者,效果较差,但无副反应。禁忌:禁食海鲜、虾蟹等物。体会:荨麻疹有因肠道寄生虫所引起的,可加槟榔6克、川楝子9克,其效更著。曾治牛某,三年前始发荨麻疹,每因受风或饮食不节而屡屡发作,发于
- 二虎镇风丸治疗风湿病与类风湿病
风湿病、类风湿病是慢性、多发性、难治性顽固病症,临床上可分为两大类,风湿病多涉及大关节及全身,类风湿病多涉及小关节,常为对称发病反复发作。笔者自拟二虎镇风丸治疗该病收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治疗20例,男8例,女12例;其中风湿病4例,类风湿病16例;病程最长16年,最短半年。1.2治疗方药蜈蚣1~1.5g,祁蛇1~1.5g,元胡1~1.5g,冰片0.5~1g共各为细末,
- 消风散治疗风瘾疹体验
【摘要】风瘾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中医称隐疹,老百姓称之为“鬼风疙瘩”。病因较复杂,诱发因素多,特殊免疫等疗法尚不能广泛应用,根据中医理论研究,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辨证分型,找出病因,在临床上应用消风散治疗寒冷性荨麻疹,可达到固本正气,祛邪除风,调和营卫的目的,效果尤其显著。【关键词】风瘾疹辨证论治风瘾疹是一种常见的瘙痒性皮肤病,以发无定处,忽起忽退,来去迅速,瘙痒无度,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点,历
- 漫谈脾风马脾风慢脾风
【摘要】从病名出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方面论述了脾风、马脾风、慢脾风三种疾病,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借鉴。【关键词】脾风;马脾风;慢脾风“脾风、“马脾风、“慢脾风三者皆为中医古病名,其名虽相类似,但其所指病证则截然有异。今考其名之所出、病之所指以及历代医家的认识,并结合个人的理解,分述于后,以资鉴别,亦冀同道斧正。1脾风脾风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
- 认真抓好医药纠风和行业作风促进卫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
近年来,华北石油医疗卫生管理中心纪委结合卫生系统的实际,将卫生系统医药纠风和行风建设纳入医疗卫生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从制度建设入手,强化各级领导责任,开展有效活动,严格考评机制,落实奖惩措施和责任追究,促进了全局卫生系统的改革与发展。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形成纠风工作和行风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 中央纪委提出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纳入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强调
- 血压控制不佳使病人首次中风发作的风险增加
2005年04月12日(医业网)一项以人群为基础的新研究显示,进行高血压治疗的病人约一半的首次中风可能应归咎于血压控制不佳。除了血压控制不佳,危险因素还有年龄增大、糖尿病、吸烟等。这些结果表明了“二分之一法则”――即意味着一半的高血压病人得以发现、一半病人得以治疗、一半人得到了充分控制――1972年首次描述的此法则至今仍是如此,马尔摩大学医院的李(CairuLi)和同事写道。此研究发表于4月1日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治八般头风。上用半夏为末,同百草霜少许,以纸一条,入药半钱,作纸捻子,焙极干,每用药时,次《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治风寒在脑,头痛眩晕,呕吐不止。川芎(三钱)细辛(洗去土)白术甘草(炙,各二钱)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芽茶一撮,煎至一盅,食后服。《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治感风发热,头痛鼻塞。抚芎(二两)川乌白芷薄荷甘草(各一两半)川芎(一两)细辛(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葱茶调下,薄荷汤亦可。《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治头痛面赤,烦闷咽干,上膈风痰,头目昏晕,百节疼痛,项背拘急。川芎防风僵蚕独活(以上各一两)桔梗(三两)细辛羌活白附子甘草(以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后茶酒化下。《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上用水调决明子末,贴太阳穴。一方作枕,去头风明目。《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治久新偏正头疼,肝脏久虚,血气衰弱,风毒上攻,头目眩晕,心烦,百节声重,项背拘急,皮肤瘙痒,面上游风,状若虫行,一切头风。兼治妇人血风攻风化谈,清利头目。川乌(炮,去皮脐)防风川芎荆芥僵蚕(炒,去丝)石膏()甘草(炙,以上芷(以上各五钱)上为细末,每服半钱,临睡用细茶汤调服。《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治脑风头痛甚者。白花蛇(去骨,酒浸三宿,炙,二两)蒺藜(炒,去角,一分)荜澄茄(二十枚)白附子(五枚,酒浸一宿,切作片,炒干)蔓荆子(酒浸一宿,焙,一分)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用薄荷自然汁和温酒半盏,食后调服,忌发风之物。湖南押衙颜思退,传头风掣疼。黄蜡(二斤)盐(半斤)上二味相和,于锡罗中熔令相入,捏作一兜盔,势可合脑,大小搭头至额,头痛立止《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治湿头痛,眩晕痛极。川芎附子(生,去皮脐)白术(以上各三钱)桂心(去皮)甘草(各一钱)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七片,红枣二枚,煎至一盅,食远服。《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治风头,及脑掣痛不可忍者,以此膏摩之。上用牛蒡茎捣取浓汁二升,无灰酒一升,盐花一匙,慢火同令稠成膏,以摩痛处,其风毒自散。亦治时行头痛。摩时须极力令热,乃速效,冬月无苗,以根代之亦可。《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治诸头风,如斧劈,痛不可忍者。川乌(一两)上为末,烧烟熏碗内,热茶清泡碗内烟气服之,大效。《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治偏正头疼,连睛疼。石膏鼠粘子(炒,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用温酒或茶清调服。《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治偏正头疼,一边鼻不闻香臭,常流清涕,或作臭气一阵,服芎蝎等药不效者十服愈,及治喷嚏稠浓。川芎朱砂(研,内一两为灰)石膏(研)片脑(以上各四两)人参茯苓甘草(炙)门冬(去心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或二丸,食后细嚼,茶酒任下。《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白芷须经日晒香,草乌等分炒令黄,半钱细末葱茶点,此是头疼决捷方。《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治头痛,眉骨痛,眼痛不可忍者。川芎郁金芍药荆芥穗芒硝(以上各半两)薄荷叶乳香没药(以上各一钱)片脑(半钱)上为细末,每用一字,鼻内搐之。《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治痰厥头痛。川芎细辛南星陈皮(去白)茯苓(以上各一钱半)半夏(二钱)枳实(麸炒)甘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七片,煎至一盅,食后服。《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治风盛膈壅,鼻塞清涕,热气上攻,眼目多泪生眵,乃偏正头痛。川芎柴胡(各二钱)细辛半夏曲人参前胡防风甘菊花甘草(炙,各一钱)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煎至一盅,食后服。《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治脑逆头疼,牙亦疼。白附子(一两)麻黄(不去节)南星川乌(以上各半两)蝎梢(五个)干姜(炮)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温酒调服,去枕卧片时。《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治体虚伤风,停聚痰饮,上厥头痛,或偏正头疼,及治诸风等证。草乌(炮,去皮尖)藿香(洗去土,各半两)川乌(炮,去皮脐,一两)乳香(如皂角上为细末,每服一钱,食后薄荷汤调下。《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治头痛。川芎细辛蔓荆子本(以上各二两)羌活(二两半)防风(一两半)白芷(半两)上咀,每服二两,水煎去滓,临卧旋服。《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丁香(一钱)白芷(半两)瓜蒂(一两)上为细末,每服半字吹入鼻中,即瘥。《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天南星川芎(各等分)上为细末,用连须葱白同捣烂作饼,贴于太阳痛处。《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治偏正头风疼,夹脑风,眉棱骨痛,牵引两眼,抽掣疼痛,并或生翳膜,藿香叶荆芥穗防风石膏(细研,水飞)旋复花香白芷川芎(以上各半两)川乌(去皮尖,生用)南星(各二钱半)草乌(一钱半)上晒干,研为细末,每服一字,食后淡茶调下。《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麝香片脑雄黄青黛全蝎乳香没药(各等分)上为细末,每用少许,口含水,搐入鼻中。《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治一切头疼,但发热者不宜服,其余痰厥饮厥肾气气厥等证,偏正头疼不可此药,并如圣饼子服之,但多服自能作效。如气虚年高之人,仍服养正丹黑锡丹调钟乳粉间服。诸证头疼,紧捷之法,无以逾此。但头疼多用石膏,盖取其能坠性寒,故以钟乳粉代之,肾厥头疼,尤得其治。或疑钟乳粉炼之药,则以软石服之亦验。生附子生乌头天南星干姜细辛川芎(以上各一两)甘草(三分)上咀,每服四钱,水二盏,生姜七片,茶芽少许,至六分,去滓,食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治偏头疼。川芎(二两)香附(四两,炒,去毛)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用茶清调服。《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治头风,牙痛赤眼,脑泻耳鸣。焰硝(一两)青黛川芎薄荷(各一钱)上为细末,口噙水,用此药些少搐鼻。《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专治天行大头,累试神效。方见伤寒门。《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治首风及偏正头风。人中白地龙(炒,各一分。)上为细末,用羊胆汁和丸,如芥子大,每用一丸,用新汲水一滴化开,滴入两鼻中。《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雷头风发听斯言,羊粪将来不用钱。细捣罗为极细末,温酒调下便安然。《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四头痛头风大头风门(附论)]头痛头风大头风通治方
治偏正头痛,头风。乌头(生,去皮,盐水浸一月,取出切作片,再以生姜汁浸一宿,炒干,如急用,只炮上为细末,每服一字,食后茶清调下。一方有雄黄半两。《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